2022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考语文第八次模拟试卷
发布:2025/1/6 11: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伦理学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现代伦理学则开始比较系统地反省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伦理学应该还需要将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纳入考虑范围。
工业文明早期,机器还是人类制造并完全可控的产品,并不存在伦理问题,直到出现智能机器人,它们开始拥有了人的一部分理性,而未来它们还可能发展到拥有自我意识。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与它们的伦理关系。对这种伦理关系,人们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它们会不会在智能方面超越人乃至替代人。为此,目前对人机关系的伦理调节大概有三个方向:一是规则设定;二是价值引导;三是能力限制。
规则设定是指规范、限制机器人的行为和手段。在这方面,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最早提出给机器人设定三个伦理规则:1.不得伤害人和见人受到伤害不作为;2.服从人的指令;3.自我保存。不过,实行这些规则会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这“人”是指发明制造它的人还是使用它的人,是指人类个体还是整体,还有判断哪些情况会伤害人,以及在无法避免伤害人的情况下选择伤害哪个或哪些人,等等。后来人们对这三条规则有不少补充,但这将继续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还可能因此打开误判或假托“人类利益”的缺口。电影《我,机器人》中,新版机器人就觉得自己能够比人类自身更好地判断人类的利益,于是杀死旧版机器人,并将人类禁锢起来。
价值引导是指设置机器人的动机和价值观。一些学者认为可以给机器人预先设置“对人类友好”的价值观,但这样做就必须让它们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否则它们还是会存在判断的重负。比如怎样才是对人类友好,什么是人类的最大利益或整体利……这些判断不仅要考虑人的物质利益,也要考虑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但它们既没有生物的肉体感受性,也没有领悟精神文化的能力--仅靠输入和记住人类的全部文献是不够的,那还需要历史的、无数活生生的富有情感和灵感的个人体验的积淀。而且,如果它们真的发展起一种自我意识,那也一定不是建立在肉体感受性基础上的人的自我意识,我们与它们无法像人与人之间那样建立“感同身受”的关系。
因此,人所能做的甚至只能做的可能就是限制它们的能力,从而保持人类对机器人的独立性乃至支配性。我们不能什么都依赖智能机器,我们最好让它们始终保持“物”的基本属性,而不是给它们建立一套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它们如果真的掌握了价值判断和建构的能力,恐怕很快就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那是人类不易知晓其内容的“价值体系”--就像现在,对战胜棋类大师的机器人的具体计算过程,即使是专家们也不太知晓,其间还是有不少“黑箱操作”。而如果机器人有了“心灵”,那将是整体的“黑箱”。
总而言之,规则设定虽不可少,但必须简单明确,以减少甚至免除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这也是限制它们的能力。而价值引导则不必要,也不太可能,甚至后面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在能够给智能机器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价值体系之前,我们还是要将智能机器的能力限制在单纯的算法和工具的领域。
(摘编自何怀宏《人物、人际与人机关系--从伦理角度看人工智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的出现给伦理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人机关系开始被纳入伦理关系的范围。
B.智能机器人在根据预设规则做出判断上有困难,规则越多它们判断时负担越重。
C.为智能机器人设置价值观,就是要让它们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减轻判断的重负。
D.对于智能机器人,我们只需限制它们的能力,而不必去为其设定规则和价值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有必要从伦理角度审视人机关系,接着阐述了三种伦理调节的方式。
B.文章例举《我,机器人》中的相关情节,以论证人类可能被机器人奴役的观点。
C.文章站在以人为中心的立场,比较分析了人机关系伦理调节三个方向的合理性。
D.文章反对机器人价值引导,其前提是机器人一旦形成自我意识或许就不可控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伦理角度看待人工智能,有助于应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将推动伦理学发展。
B.对机器人的规则设定最早由科幻作家提出,表明科学幻想对社会发展有前瞻性。
C.即使人工智能能考虑人的精神需求,人对能否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仍缺乏信心。
D.若要使智能机器的价值体系安全可靠,便应确保此体系与人类价值体系相接近。组卷:17引用:6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代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需求更加丰富多样。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产品以及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也逐渐增加,即对消费产品的追求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追求精神层面的快乐与享受,“代经济”应运而生。
“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分工持续专业化。从比较优势理论来讲,与提供“代经济”服务的人相比,需要“代经济”服务的人往往从事专业化的工作,他们从事自己专业的工作更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将需要代办的事务交给提供代办服务的人,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代经济”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代经济”发展迅速,涉及的行业类型、服务种类越来越多,而这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需求方一旦出现代劳服务的需求,打开网页、手机APP,便可以迅速地找到相关价格信息、服务评价。有些平台虽然尚未成熟,但也已经初具规模。同时,有空闲时间和资源的人可以很方便地成为代劳服务的供给者,不需要过多的准入条件以及前期的投入成本。互联网可以将不同地方、不同需求的人迅速连接在一起,为“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摘编自李晓嘉《“代经济”的产生原因及未来发展》) 材料二:
从宏观层面看,“代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刺激市场与消费升级有一定的作用,不能简单地贴上“偷懒”之类的标签。
区分“代经济”不同类型的标准,就在于它能否构成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以及它能否得到必要的监管。比如,代打扫房间、代洗衣服,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这些需求会刺激线上家政服务平台的发展。虽然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在线上,但它依然基于现实中的人际互信,进而提供更有效、更个性化的服务。但是,有些“代经济”恐怕只是跟风、炒作之举,比如代喝奶茶、代堆雪人,它们既缺乏广大的市场需求,也难具备实用价值,除了制造噱头,并无太大意义。
(摘编自黄帅《“代经济”流行,真的是年轻人越来越懒吗?》) 材料三:
近年来,像“代经济”这样的新业态新模式,已经成为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有力抓手。随着各类电商平台、快递公司、第三方运力平台入局,“代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广,服务类型已逐渐从代购延伸至代办等领域,为商业发展创造新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匹配的效率提升也意味着消费者个人信息更容易被服务提供者了解,信息泄露风险增大。互联网学者刘兴亮表示,在不触碰法律底线的前提下,新兴消费模式在发展初期不妨交给市场,用市场手段进行纠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面对“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艾媒咨询行业分析师李松霖认为,相关部门要对“代经济”相关行业建立起监管措施,对于一些违反道德的服务加以限制,另一方面,服务提供平台也要通过技术、监管等手段,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衍生出新消费模式,若合理引导,“代经济”有望进一步丰富市场经济活力。面对乱象,消费者也应把好第一道关,“懒”也得有度,美食、美景、美好生活还需自己多多体验。
(摘编自车柯蒙《火爆的“代经济”需要正确打开方式》) 材料四:
(摘编自艾媒报告《2019上半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监测报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消费产品以及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逐渐增加,“代经济”就是这种多样化需求的产物。
B.“代经济”的发展有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撑,准入条件不高,并且提供这种代劳服务的供给者也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本。
C.像代喝奶茶、代堆雪人这种既缺乏广大的市场需求也不具备实用价值的跟风、炒作之举,不属于合理的商业模式。
D.作为新业态新模式的“代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广,服务类型越来越多样化,使得各类电商平台、快递公司、第三方运力平台纷纷入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代经济”的兴起有懒惰的因素,但也使从事自己专业工作的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进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优势。
B.“代经济”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衍生出来的新消费模式,引导合理可以刺激市场消费,增加就业,有望进一步丰富市场经济活力。
C.材料四显示,在中国即时配送用户对配送员上门取件的担心因素中,隐私泄露在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均排在首位。
D.材料四中,2019年上半年安全问题在各担心因素中排位的大幅度上升,说明2019年上半年涉及安全的事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3)根据材料三,面对“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应对?请简要概括。组卷:9引用:3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苇垛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B.小说在情节设置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以大红公鸡开始引出红衣少女,而后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紧扣了“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C.老头子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他描述的一次小斗争,表现出抗日队伍中的民众勇敢无畏、不断觉醒,正面写出老头子的抗日热情。
D.环境描写上,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重要特点。
(2)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鱼鹰”,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孙犁的作品,“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题材,以其婉约清新的美学风格刻画鲜活人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依照卫国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假称君主之命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得知后,非但未惩罚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
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也逐渐疏远了。后来弥子瑕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假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语文课上正在进行《史记》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同学们对这则故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完成写作。
给弥子瑕或卫君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法,并提出规劝或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1难度:0.1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依照卫国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假称君主之命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得知后,非但未惩罚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
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也逐渐疏远了。后来弥子瑕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假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语文课上正在进行《史记》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同学们对这则故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完成写作。
写一篇读后感,参与学校语文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览。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