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4/26 11:36:51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几年平均每年演出超过300场,《白毛女》《江姐》等复排剧目反响热烈,同时每年推出5部以上新创剧目,一些原创作品的精彩段落网络点击量上亿……这家国家级艺术院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生动呈现中国人置身和创造的历史和现实,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是民族歌剧与舞剧的立身之本。梳理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不难发现传承革命文化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清晰的创作脉络。
          民族歌剧与舞剧甫一诞生,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发展繁荣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紧密相连。一部部红色经典,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又在创新中获得提升。“当年创作时多希望在一些特定情绪中加入一段三弦,能有20把二胡的声音,能有一段很强烈的琵琶轮指齐奏!”民族歌剧《江姐》作曲、93岁姜春阳的心愿,在2021年复排版《江姐》中实现了。如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所言,重排是向经典、向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致敬,也是以符合当代的创新表达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让红色经典永葆青春。
          奋斗的时代、火热的生活,给红色题材戏剧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创作者更加注重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维度上,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交流互动、表情达意的方式,使作品真正发挥艺术媒介的功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民族歌剧舞剧的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从推动歌剧舞剧的民族化、本土化,到探索其现代化、当代性的审美风格,无论表现方式怎样迭代、美学逻辑如何变迁,自成一体的文化理念、古今相通的中国精神,历久弥新,根脉不移。以艺术作品形塑历史人物,外在传递的是美的艺术感受与时代风尚,内在涵养的是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如何让传统经典更好地植入生活?“优秀的舞台作品要‘曲高’也要‘和众’,作品要引领大众审美,也要让大众喜爱和理解。艺术家绝不能以自己的评判来代替观众口碑。”陶诚认为,民族歌剧舞剧要用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手段去表现生活,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提升感染力。
          从复排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使用的环形LED屏幕全新舞台到舞剧《赵氏孤儿》字体构成的空间舞美叙事,再到舞剧《昭君出塞》旅程的符号化……这些民族歌舞剧精品通过创新舞台语汇,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当代视听构建,在综合形态上进行当代审美的转化,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与跨界维度。
          从复排到新创,坚定不移的精品意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以观众为本的创作导向,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实践的有益经验。中国民族歌剧舞剧艺术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艺术工作者薪火相传、接续创造。
    (摘编自王瑨《弘扬民族文化 彰显中国风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江姐》《小二黑结婚》等复排剧目为例,探寻中国歌剧舞剧院“爆款”的创作密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B.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歌剧舞剧院有了深厚的创作积淀,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C.中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有助于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与跨界维度。
    D.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用文艺精品凝聚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展现了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概述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复排、新创剧目的情况,引出“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的论题。
    B.文章在分析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的创作脉络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使行文脉络清晰。
    C.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民族歌舞剧创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引领大众审美。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说明重排经典获得成功,得益于创作者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升的努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歌剧舞剧的发展,必须坚持民族性,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观照现实生活。
    B.作者认为,民族歌剧舞剧要提升感染力,应该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
    C.重排红色经典,融入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表达,有助于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D.从复排到新创,民族歌剧舞剧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艺术工作者的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组卷:9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早在2000年前,秦始皇就派徐福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所谓“长生不老药”,实际上就是抗衰老药,因为只有抗衰老,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目的。“长生不老”这四个字说明一个道理:只有“不老”(不衰老),才有可能“长生”(长寿)。为什么只有不老才能长生呢?这是因为:由于衰老,成人各器官的功能每年约减低0.5%~1.0%;60岁左右,各器官功能就要降低30%~60%。因此,在85岁左右,绝大多数人(除少数衰老速度特别慢的人外)各器官的功能已降至难以继续生存的水平。也就是说,此时大部分器官已到达衰竭的地步,此时就面临老死(因衰老而死)的威胁。因此,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明确指出: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抗衰老,即使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都能防治,人类的平均寿命也难以突破85岁。
    (摘自王永雁、田清涞、马瑾瑜《人类衰老学》)材料二:
          现在大部分的衰老研究都集中在如何延长寿命这方面,并且至少做到了在动物上可以延长寿命。但这些被延长的寿命是不是都是健康的呢?实际上目前还不太清楚,所以我们要去研究健康衰老。
          如何研究健康衰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想去研究健康衰老,应该从哪个角度开始研究呢?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同样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有一些人很早就成为“中年油腻男”,有些还像二三十岁的“小鲜肉”,同龄之间衰老的差异是如此巨大。

          在认知方面,我们也有间接或直接经验。有些人会衰老得很快,如图所示,他们在七八十岁的时候会出现急剧的衰老现象,然后不少人很快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但还有一部分人能够终生保持很高的认知水平,越活越精神。这些健康老人的存在,使我们有信心去实现健康衰老。那么健康衰老的老人是因为运气好、生活习惯好,还是因为有基因方面的因素?实际上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假如能够把这些因素都找出来,那么对于实现健康衰老来说将会是非常好的帮助。
    (摘自蔡时青《人类衰老之谜》)材料三: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全社会保健水平的提高,据联合国2008年做出的预测,到2020年前后,世界人均寿命会超过70岁,而发达国家会超过80岁。而仅仅在半个世纪之前,即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人均寿命还只有55岁左右,发达国家也没有超过70岁。由此可见人类平均寿命增长之快,而这又让人们对人类未来的寿命有了更高的期许。
          今天,很多人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我们能够编辑自己的基因,是否能够长生不老呢?对于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是:完全没有可能。
          虽然绝大部分人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接受人终究难免一死的宿命。一些富豪虽然投入巨资试图找到导致衰老的基因,从而逆转衰老的趋势,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努力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我曾经专门请教过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人类长寿公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泰克公司,以及Calico(谷歌成立的一家健康科技公司)的一些顶级专家,询问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或者基因修复能否让人的寿命突破目前的极限(最新研究表明,正常人寿命的极限可能是115岁,极个别超过这个年龄的人只是个例。当然这个极限也带有争议,并非医学界一致的看法),答案都是否定的。用基因泰克公司前CEO、Calico公司现任CEO李文森博士的话说,衰老最后体现在人类身体的全面崩溃,就像一面千疮百孔的墙,即便能修好一两个基因,也不过是堵住了一两个小洞,对那倾倒的墙能有多大帮助呢?因此,人到了年龄,诸多毛病远不是修复一两个病变基因就能解决的。李文森博士认为,即便人类能够治愈癌症,也不过是将人均寿命延长3.5岁而已。人类人均寿命提高之后,另一个大问题就是会出现大量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导致美国人死亡的前四种疾病中,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风这三类疾病的死亡率都在下降,唯独和衰老相关的疾病(诸如阿尔茨海默病)在上升。李文森博士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找到那些导致人类衰老的基因,防止病变甚至修复一部分机能,让人能够健康地活到115岁,最好直到生命的前一天还非常健康。因此,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说要坚持到人能够永生的那一天,可能更多是安慰自己罢了。
          比长生不老更有意义的可能是延缓衰老,让每一个人过得更好。
    (摘自吴军《想象的未来科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关研究表明,在60岁左右的年纪,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就要降低30%~60%。
    B.如果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都能够防治,人类的平均寿命必将不断提升。
    C.即使是同龄人,无论是形象方面还是认知方面,在衰老速度上的差异也很大。
    D.健康衰老的原因是运气、习惯还是基因因素,有关这方面的探究尚未有定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对其他动物的健康衰老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突破,这增强了我们实现人类健康衰老的信心,相关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
    B.医学的进步和全社会保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仅与50年前相比,人类平均寿命就已经提升十多年。
    C.如能找到导致人类衰老的基因,从而防止病变甚至修复部分机能,让人能够健康地活到寿命的极限,这是极具意义的事。
    D.三则材料都围绕抗衰老的问题,各有侧重,分别从抗衰与长寿、如何健康衰老、基因与衰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3)下面是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分类谈谈制定依据。
    中国健康老年人应满足的9大标准:
    ①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②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明显的功能异常;
    ③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
    ④营养状况良好;
    ⑤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⑥乐观积极,自我满意;
    ⑦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⑧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⑨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标准
    王愿坚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了。
          草地行军,这黄昏时分是一天里最好的时光。连队从满是泥泞的沼泽地里走出来,在一块小高地上停住了脚,宿营了。傍着矮树丛,用布单、包被皮搭起了各式各样的帐篷;捡来树枝茅草、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在风雨和水草、烂泥里踱涉了一天的红军战士们,围着这一簇簇篝火,烤着湿透的衣服,擦拭着枪支;篝火上架着的脸盆、口杯里,清水在响着,冒着热气。于是,歌声和笑声就随着这火苗、轻烟和雾气,一块儿在大草地上升腾起来。
          但是,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绪却没有往常宿营那么愉快,他提着个竹篱背蔸,在篝火间蹒跚地走着。见到一个战士,就从背蔸里拿出拳头般大的一块牦牛肉递过去,随口嘱咐道:“注意,省着点儿吃,这可是一天的口粮!”说着,他心里暗暗叹一口气:“唉,这算什么伙食标准哟!”
          确实,这样发放伙食,在他当司务长以来还是第一次。昨天,他冒着风雨赶到团里,领到了一头瘦牦牛。团供给处长把牛绳递到他手里的时候,交代他说,走出草地之前,这是最后的一次供应了,而且还小声补了一句:“这还是根据上级的指示,照顾连队,总部机关从前天起就已经只靠挖野菜过日子了”他把牦牛赶回来宰了,狠着心,留出了一半作为第二天的伙食;把这一半切成了小块,按人头发下去。
          走过了一处又一处。背蔸越来越轻了,可他的心却越来越沉了:在这样的水草地里连续行军,一天只吃这么几两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往后呢?
          正想着,忽然一个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
          宋新华摇摇头:“扔了!”
          “什么?!”那人提高了声音问道,“骨头呢?”
          “你这人,真是的……”宋新华被对方说话的声调激怒了,他生气地说,“那些玩意儿,又不能吃……”
          他本来要重重地说上两句的,却突然住口了。就在这时,那人抬起身来。他看到了一张熟识的脸:方脸膛,宽宽的额角,瘦削的双颊上长满了髭须,穿戴也是熟悉的;用自捻羊毛线织成的衣服,扎着那条宽宽的皮带,背上是一只牛皮斗笠。但是,两道浓眉下那双一向温和的眼睛,此刻却照直注视着他,闪着严峻的光。他慌忙立正,低声叫道,“总司令!”
          朱总司令摆摆手,接着刚才的话茬说下去,“不能吃?那么,你来看”他把宋新华拉近火堆,只见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从边上切下一小条,挑在刀尖上,伸到火苗上去。噼啪一阵响,牛皮上的毛被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层黄黄的油泡,发出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儿。
          “看见啦?”朱总司令向宋新华看了一眼。
          “总司令,我……”宋新华欠起身来,“我这就去把牛皮、骨头拿回来”“等等”朱总司令止住了他,又抬手向着矮树丛一指。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
          “……你吃,这牛肉嘛,留给二排长,他的伤比我们重……再说,还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这一步棋?……”
          “那你……”说话的是个年轻战士,“我知道,你是在党的……”
          “唉,应名是个党员,能力小,不能给党分忧啊!”老谢又说了,“咱们的党和红军遇到了难处,不要紧,咱把苦、把困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
          声音渐渐低下去了。
          “听见啦!”朱总司令又向宋新华看了一眼。
          宋新华觉得自己整个脸都在发烧,他的头勾得更低了。
          “多好的战士啊!他们,要的那么少,可想的、干的又那么多!”朱总司令把手搭在了宋新华的肩头上,话,比刚才温和多了,“我们当干部的,就要把心贴在战士们的身上。要学习他们,关心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好了。”
          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牛皮烧好了,朱总司令拿起来轻轻吹了吹,欣喜地看着。他向黑暗里招了招手。一个警卫员走过来,把烧好的牛皮接过去。
          “这些人,都是革命的种子啊!”说着,朱总司令又从皮斗笠上切下了一小块牛皮,放在火里烧着,“我们要用这有限的财富,用最好的工作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带到陕北,带到毛主席、党中央身边去!”
          话说得很低,很慢,但像这暗夜的篝火一样,把人烘暖,把人照亮。听着这深情的话,宋新华觉得浑身都热了。他激动地站起身来,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总司令,我错了!我不该老想着过去的供给标准。”
          “标准!是啊,无论是供给,还是思想和工作,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朱总司令把烧好的牛皮递给警卫员,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严肃地说道,“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
          说罢,他向警卫员招了招手,大步向前走去。
          宋新华站在篝火旁边,目送着敬爱的朱总司令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深情地喃喃自语着:“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
          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想道:将来,这样的供给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标准却会留下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朱总司令,还是司务长,在草地行军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都能先替别人考虑,这体现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B.第二段写草地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的动作行为,并用歌声、笑声来渲染气氛,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他无比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
    D.朱总司令强调要用有限的财富和最好的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带到革命根据地,是为了保留革命的种子。
    (2)从文章开头到结尾,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描写朱德总司令,多次写到“牛皮”,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牛皮”在文中对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想真正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先要理解   ①。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所以基层的乡下人的生存、生活都是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心里怀着乡土的思念尚且不足,包里还要带一抔灶上的泥土,关键时刻以救治“水土不服”。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成规模的迁徙反倒是特例,即便是水旱灾害或是兵匪离乱,真正大规模的迁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③,使得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上,形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对乡土社会而言,这里的单位就是村落。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生于斯、长于斯,以终老乡里为归依。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们,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的社会原则与行为习惯就会同我们今天熟悉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城市社会很不同。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鲜明特征。

    组卷:41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解牛》)      上述两段文字,一段谈的是理想,一段谈的是方法。如何将理想和方法、途径科学地结合起来,是实现人生价值重要课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上面两段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