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5 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技术驱动下,受众通过互动和参与来生产个性化的信息和传达自身诉求,分享原来由传统媒体垄断资源和信息所把控的权力,实现自我赋权与群体赋权。对于Vlogger而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Vlog视频是一种良好的自我呈现机会,他们可以在屏幕中、弹幕中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表达自我个性,将自我打造成“魅力人格体”。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受众观看Vlog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被Vlogger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当然,这些屏幕上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剪辑的,正是所谓“前台”的“戏剧表演”。与此同时,Vlogger会对自己呈现出来的内容进行筛选与过滤,即进行把关,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在“戏剧表演”的“前台”,人们呈现出来的是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是个人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而“戏剧表演”的“后台”,则保留着人们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损于他们所要塑造的形象的行动。网络环境下社交媒体盛行,人们有了全新的互动与展示“前台”,文字、图片、视频等符号也变得简单易行,成为主要展示方式,作为表演中介的“物”,可以是开箱类Vlog中的礼物箱、快递箱,也可以是美妆类Vlog中的品牌美妆产品及妆后脸部妆容呈现,还可以是生活类Vlog中的玩具、家具等各种Vlogger选择呈现给受众的物品。正是这样经过精心安排的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Vlogger基于增加自身的“社交货币”、强化对自我的认知和自身形象塑造的考虑,以最接近完美的状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展现自己的个性与个人魅力,给自己接受他人审视观察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受众对Vlogger从祛魅到赋魅,建构起自己对Vlogger及其拍摄的Vlog的印象认知。
独特的个性是受众建立对Vlogger印象的第一步,而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价值观则是受众确立对Vlogger态度的关键。Vlog给受众的独立存在感更强,Vlogger借助这一平台能够轻易获得话语权,根据自身才艺与特色,迎合粉丝兴趣与爱好,作出吸引注意力的Vlog视频,表达自己的言论,传播自己的观点,彰显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他们要想获得持久的网络影响力和话语权,还需要获得受众的群体赋权,即得到受众的回应、互动与认同,使自己的粉丝受众群体具备黏合力与凝聚力,前提是受众与之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相同的价值观。“第一次观看Vlog,是因为Vlogger表现出来的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不管是语言还是肢体动作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取向。”(受访者8号)在内容消费升级、注意力资源有限、视频消费资源日益供大于求、垂直细分受众群体越来越分化增多的背景下,Vlogger作为特定圈子的意见领袖,深耕自己熟悉的有个人特性的领域,与群体成员或者忠实粉丝进行深度互动与沟通,从而巩固他们对自身、对群体的认同与共同价值观,使成员产生更持久的忠诚。晕轮效应也表明,受众对Vlogger某方面个性或特征的独特印象及对Vlogger的总体印象,影响其是否产生观看Vlog的行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与相似的价值观则是受众形成这种印象的基础和前提。
(摘编自《年轻群体Vlog动机研究》)材料二:
当下,网晒成瘾者借助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自我消遣的方式在网络上推行自恋主义文化。“网晒”与“吐槽”一样,成为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生产的重要源头。“吐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对社会或“他者”的不满,而“网晒”则以展示自我美好的一面为主,是对自身的“修饰”与“维护”。由于网晒成瘾者大多在社交圈进行照片展示,其传播的自恋主义文化经过“装饰”,很少直接危及公共利益,因为社会宽容度和容忍度较高。然而,此类自恋主义文化的广为流行,对个人身心健康却有着极大的危害。网晒成瘾者对自己“倒影”的过度关注和迷恋,在价值观上是一种误导,并造成自我认知的颠倒混乱,对虚荣的盲目追逐,也导致他们在“网晒”过程中迷失自我,加剧了人格的分裂。同时,网晒成瘾者对他人与社会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对社会风气有着较大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高度关注网晒成瘾所导致的自恋心态,防止“网晒”行为演变成为“网晒主义”。要通过心理疏导和价值引导,使网晒成瘾者认识到自恋的危害,纠正自我认知偏差,找到内心的陀螺仪,回到自我认识的正确轨道上。而对于网晒成瘾所导致的自恋主义文化潮流,则应从社会心理和文化危害的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从源头上厘清此类不良行为的社会危害,抵制虚伪的名利观,重申“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价值,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名誉观、交往观与价值观,促进网络清朗文明建设。
(摘编自蒋建国《网晒成瘾:身份焦虑、装饰性消费与自恋主义文化传播》(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媒体垄断资源和把控信息的局面给新技术打破,Vlogger成为文化生产的重要源头。
B.Vlogger与网晒成瘾者发布视频或照片都是为了良好的自我呈现,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
C.个人在屏幕、弹幕中将自我打造成“魅力人格体”,是对自己“倒影”过度关注和迷恋。
D.Vlogger精心设计和剪辑屏幕上内容,目的在人格赋魅,助推自恋主义文化的网络传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Vlogger与网晒成瘾者终究不是一类人,不过Vlogger可能发展成为网晒成瘾者。
B.Vlogger的印象管理,除了保持独特的个性,更要迎合受众的兴趣爱好、价值观。
C.Vlogger为获得受众群体赋权而着力“前台”的“戏剧表演”,意在增加“社交货币”。
D.Vlogger成为意见领袖在当前网络背景下并不容易,需在有个人特性的领域深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小标题的一项是
A.Vlog观看:“戏剧表演”和群体赋权的动机
B.共情抚慰:意见领袖与受众深度互动与沟通
C.整合归属:Vlog印象管理与受众回应的认同
D.人格赋魅:“前台表演”和话语权下的赋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
(5)互联网时代,网晒已成为网民社交的重要方式。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网晒需要强调的注意事项有哪几个方面。组卷:4引用:1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岭上无战事
王筠 接连下了几场大雨。
洪水冲毁了道路,也冲坏了阵地上的工事,远山近岗飞瀑流挂一派云遮雾罩。山下的敌人没了动静,除了侦察机偶尔从云缝中钻出来匆匆一过,炮不鸣,枪不响,“黑老鸹”和“油挑子”也没来捣蛋,不知道是被大雨浇昏了头,还是又在准备什么新的花招。
稍一放晴,下边的给养送上来了。大雨阻隔了通行,除了水以外,阵地上差不多就要断粮。山上修筑了储水池,还弄了不少个汽油桶,几场大雨一下,所有的蓄水设备都装得满满当当的。下雨,也有下雨的好处。
李八里没想到的是,王翠兰也跟着上来了。
“你咋么来了?也不打个招呼!”
这是李八里见到王翠兰的第一句话。没有欢迎,更没有惊喜。
王翠兰却笑了:“给你说你能让俺来?”
确实是不能让她上来。黑云吐岭时刻面临着敌人的炮击和轰炸,流血死亡可说是家常便饭。山下的营地虽说也不安全,可能有“油挑子”光顾,可能遭遇敌人偷袭,但与黑云吐岭比,安全系数毕竟大得多。不过上来就是上来了,不能马上给她撵回去。李八里不高兴也是高兴,自从他告别山下的营地,告别马先生、喇叭小刘他们,又是好几天过去了。
王翠兰说:“俺前些日子又梦到你挂彩!唉整天为你提心吊胆的……你说这个仗,啥么时候能打完呢?”
“打完?早着呢!”李八里说,“不把美国鬼子全部赶到大海里去,战斗结束不了。”
王翠兰说:“你说这些美国佬,好好的不搁美国家里待着,偏偏大老远跑朝鲜来,他要不来朝鲜搞侵略,俺们也不能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李八里嗔道:“都搁家里抱小鸡怪好,天下太平,还用打仗?还要部队干啥么?”
王翠兰拿胳膊拐儿捣他一下,笑着说道:“说着玩的,你又认真……只要你没事情,俺咋么都好说。”
“我能有啥么事情?啥么事情没有!”
坐了一会儿,王翠兰探过头来扒着李八里的衣服领子朝里边看。李八里侧着头说:“看啥么呢?又没生蛆。”
王翠兰说:“蛆没有,虱子还能没有?”
确实有虱子,不仅他身上有,每个人都有。这个东西却不是好东西,咬得人瘙痒难耐坐卧不宁还在其次,关键是传染伤寒或其他疾病,会造成减员,影响战斗力。因条件有限,消灭虱子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将生满了虱子的脏衣服放在开水里煮,大的小的一锅端。
李八里听过了王翠兰的意见,没怎么当回事儿。他对王翠兰说:“哪有条件煮虱子?缺锅少灶的,就一个锅还得做饭烧水……虱子,咬不死人。”
王翠兰不和他嬉皮笑脸,很严肃地说:“你不要不当回事,灭虱子是俺们治疗队的工作,大家都支持,反而你当营长的不支持?”
李八里说:“不是不支持,是没有条件!你看看,要啥么没啥么,咋么烧开水?”
王翠兰说:“你这不是有汽油桶吗?刚才我见那边摆着十几个。”
李八里说:“就那点水,还得留着打仗用……煮虱子,亏你想得出来!”
“你这个人……我让你窝囊!”
王翠兰不想再跟他废话,动手来解李八里的衣服扣子。
李八里边扭捏着躲避边说:“唉,唉,动手动脚的,叫战士笑话。”
正好孟正平走了过来。王翠兰对孟正平说:“教导员你来了正好,李营长自己窝囊还不配合治疗队工作,你看看咋么弄吧。”
孟正平是来询问王翠兰一个问题。山下不仅送来了给养,还带来一口袋松树叶子——松针。他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王翠兰说:“治疗夜盲眼啊!用松树叶子烧水喝,能缓解症状。咋么?你这里没有夜盲眼?”
孟正平忙说:“有,不少呢。”
由于长时间战斗和风餐露宿,难得吃上蔬菜,造成了维生素的大量缺失和视力下降,许多战士一到晚上就眼睛模糊,看不清东西辨不出景物,俗称夜盲眼。及时地补充蔬菜水果或者维生素是最直接的治疗办法。黑云吐岭本来覆盖有茂密的森林,松树很多,但是给多日以来的炮火、炸弹轰击,树木都烧焦炸没了,茂密的森林变成了一截截的枯树桩子,不要说松针,连片绿色也难见着。所以在山后面很远的地方,王翠兰特意叫战士捋了一口袋松针。
孟正平说:“支持,肯定支持!为了部队战斗力嘛,哪个不支持?”
紧忙着战士们把几只汽油桶架上了松枝树干,炉火熊熊,热气蒸腾,一件件土黄色的军服在铁皮大桶内翻卷。炊事班的锅也烧上了松针水,绿色的汁液散发着特别的味道。李八里就是给王翠兰捏着鼻子灌下的一碗绿汤水。
天气不阴不晴,云层很低,不是敌机活动的好时候。所以五六只大铁桶都架在洞口附近,燃烧的炭火与蒸腾的热气把大半个掩蔽部弄得工厂一般沸腾,给住在潮湿的山洞的他们带来片刻的温暖。
王翠兰说:“不打仗多好,喇叭刘爷俩儿好模好生吹他爷俩的喇叭号子,马先生好好教他的书,俺还是俺,你还是你……打仗,啥么都给打毁了啊!”
李八里说:“不打仗要我们这些人干啥么?光想过太平日子!天下太平,靠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拿命换来的。美国鬼子眼瞅着打到家门口了,不跟他干上这一仗咋么能行?把他牙齿揍掉,揍得他嗷嗷叫唤满地找牙,以后再见着你他就客气了,就不敢咬你了。太平,得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啊……不过打仗也有打仗的好处,要是不来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能碰到你啊?碰不到。你当不了俺老李家的儿媳妇,俺也娶不了你王翠兰,更别想让你给俺生个一男半女!”
王翠兰又轻轻捣了李八里一胳膊拐,两个人偷偷地笑开了。
愉悦和舒心的欢笑驱散了思念逝去战友的不快,让他们重新感觉到短暂的祥和与温暖。
王翠兰后来说:“这个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还能一直打下去啊?一辈子那么长,总不能搁朝鲜打上一辈子的仗吧?”李八里说:“当然不会。打得越狠,越较劲儿,打得打不动了,和平就会到来。”
是啊,他们相信这个仗不会永远打下去,也相信自己不会在这个陌生的朝鲜过上一辈子的岁月。他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做。
八个月以后,王翠兰在朝鲜元山一带五老里的休整地生下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龙凤呈祥。五老里,这是她跟李八里结婚的地方,她还记得洞房花烛,敌机过来捣乱,他们两个差点给“油挑子”打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眼前的一切却像是昨天一样真切。
王翠兰给两个孩子起了抗美、援朝的大名儿,分别叫做李援朝、李抗美。
(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的作者。本文选自2020年9月《解放军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八里见到王翠兰的第一句话“你咋么来了?也不打个招呼!”,之所以没有欢迎,更没有惊喜,是因为王翠兰的到来会影响和干扰李八里在前线作战。
B.“你说这个仗,啥么时候能打完呢?”“这个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一辈子那么长,总不能搁朝鲜打上一辈子的仗吧?”表现了王翠兰对丈夫李八里的埋怨。
C.“不打仗要我们这些人干啥么?光想过太平日子!……美国鬼子眼瞅着打到家门口了,不跟他干上这一仗咋么能行?”,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必胜的信念。
D.后来、王翠兰生下双胞胎后,给两个孩子起名叫做李援朝、李抗美。表现了王翠兰希望后代铭记这场为了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洪水冲毁了道路,也冲坏了阵地上的工事,远山近岗飞瀑流挂一派云遮雾罩等恶劣的天气环境,点明了敌人没有轰炸黑云吐岭,岭上无战事的原因。
B.王翠兰瞒着李八里私自上黑云吐岭,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出了后文对“岭上无战事”时志愿军战士的战争环境、生活处境的描写,刻画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C.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手法,塑造了王翠兰和李八里这一对因战争而结缘的战地夫妻,他们的故事使得这篇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D.小说描写梦见李八里挂彩、用汽油桶煮虱子、用锅烧松针水治夜盲眼、回忆活着的人、思念逝去的战友等场景,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渴望。
(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在这篇小说中有所体现,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是如何描写出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的?请联系小说内容具体分析。组卷:14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肃宗乾元元年冬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慰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臣光曰: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然则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且夫有国家者,赏善而诛恶,故为善者劝,为恶者惩。赏以劝恶,恶其何所不至乎!《书》云:“远乃猷。”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天下之政而专事姑息,其忧患可胜校乎!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争务先发,以逞其志,非有相保养为俱利久存之计也。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其可得乎!迹其厉阶,肇于此矣。盖古者治军必本于礼,故晋文公城濮之战,见其师少长有礼,知其可用。今唐治军而不顾礼,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然后大宋受命。太祖始制军法,使以阶级相承,小有违犯,咸伏斧质。是以上下有叙,令行禁止,四征不庭,无思不服,宇内乂安,兆民允殖,以迄于今,皆由治军以礼故也。岂非诒谋之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B.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C.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D.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B.裨将,副将,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中的“皮匠”起初的用词就是“裨将”。
C.《书》,又称《尚书》书经》,儒家五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D.太祖,作为庙号时多用于追尊王朝创立基业者,如赵匡胤为宋太祖、朱元璋为明太祖。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丽人李怀玉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依从他,节度使由军中将领士兵自行废立,就是从此时开始。
B.司马光认为,如果爵禄废置、杀生予夺都不是出于皇帝本人,而是出于臣下,权力下移,就会导致动乱滋生蔓延,没有尽头。
C.司马光认为互相爱护保养是君主与臣下避免互相争斗杀害、获得互利和长久生存的有效之法,引用晋文公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D.司马光认为宋朝能够承接天命,得益于宋太祖制定军法,使军队懂得以尊卑上下的礼法来处事,从而四方归服、天下太平安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夫有国家者,赏善而诛恶,故为善者劝,为恶者惩。
②为天下之政而专事姑息,其忧患可胜校乎!
(5)司马光认为唐肃宗的哪些行为导致了后面祸乱的相继发生?组卷:22引用:6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ш(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21年7月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完成出舱活动。( )机械臂相当于空间站的左膀左臂,主要用来完成载荷搬运、大范围转移等任务,能够辅助对接实验舱和核心舱。
作为我国首个可长期在太空轨道运行的机械臂,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① 。每个关节对应1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② ,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为航天员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③ 。机械臂的肩部与腕部各安了一个末端执行器,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为这次出舱活动取得成功发挥了巨大作用。
B.在这次出舱活动中,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对象。
C.这次出舱活动,很多人发现不仅航天员的表现可圈可点,机械臂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D.航天员和机械臂是这次出舱活动的两大亮点,他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32引用:11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刊载了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的杂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写道:“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可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把“不必在我”与“必定有我”简单地割裂开来:有的人片面强调“不必在我”,认为既然我不一定能看到成功,那我的努力也就没有意义;有的人则歪曲理解“必定有我”,将“有我”放大为“唯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认识?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