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便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起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带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
    (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的主题,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B.无论知名关隘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都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C.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即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因为“关”是军防的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
    D.年老思乡的班超向皇帝上疏,表达了“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唐诗中边关意象的内涵,层次分明。
    B.文章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边关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响。
    C.文章将“阳关诗”单列,既点明了“阳关”有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又指出了其人文伴随意义。
    D.文章结尾点明唐诗中“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述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中出现边关意象,与当时通达的丝绸之路、开放的国家制度和文人墨客对从军入幕的崇尚等社会因素有关。
    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漠生疏的人情,无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
    C.据《全唐诗》记载,与王维相差一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足以见出《阳关三叠》的流传深远。
    D.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等象征。

    组卷:240引用:9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材料一: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文件指出,要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管理,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开放和共享。统筹古籍数字化版本资源建设与服务,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加速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凸显古籍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繁荣古籍事业。
    (摘编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材料二:
          1949年到2019年,我国共修复整理出版近38000种古籍,照此速度,将我国现存约20万种古籍全部修复整理出来,可能需要300年。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修复整理,二三十年就能完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古籍,正在现实中生动实践。字节跳动向北大教育基金会提供捐赠,这些捐赠将用以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加速中华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古籍的修复整理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借助古籍数字化平台,不断地将OCR(光学字符识别)、AI句读、实体识别等技术运用于古籍修复整理,成效显著。以OCR应用为例,用电子设备对纸本古籍一扫,古籍上的内容就能迅速在计算机中生成数字文档,效率比人工录入提升千万倍。
    “古籍数字化平台”还将向着进一步提升古籍整理的准确率、智能化水平和开放度发展。一方面,精校重点文本,满足专家学者对资料准确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学者和古籍爱好者利用智能平台上的文字识别校对工具,实现在线上一站式完成古籍整理工作,提高效率,提升参与度。
    (摘编自《人民邮电报》4月25日《当古籍修复遇上AI,奏响古籍数字化保护新乐章》)材料三:
          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上,展示了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马源和她的同学们的展品——“宋元学案传承可视化系统”。一幅横向流动的《千里江山图》上,标注了许多古地名。数百个衣袂飘飘的儒生,正在图上缓缓挪动,像是在“赶路”。
          人文研究的材料,如文献、图录、器物等,都可转化成某种形态的数据,从而使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处理它们,视觉化只是数字人文带来的附带效应,让人易于理解学术成果。而其深层逻辑,是研究范式从传统的文本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机器智能辅助下的典籍研究,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在机器智能的介入下,学者能获得瞬间处理海量资料的能力。从2004年起,杜晓勤等开始建设中国古代音韵数据库和中国古代诗歌文本数据库,共录入1万多个汉字的音韵和900多万字的诗歌,研发了“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这个系统,能快速、大批量标记与统计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几乎实现“一键”准确标注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声律格式和合律程度。
          机器介入各类古籍研究后产生了一些伦理问题,如各类统计数据、可视化“图谱”或者“页面”,能否被认定为具有思想性的人文研究成果呢?
          在学界各领域,对数据集的重视都在日益增强,以古籍研究为基础的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不应轻视,而且要更加重视。无论是可视化成果本身,还是成果产生的传播效应,都是可以计量的。虽然数据驱动将智能技术引入了人文学科,但是数据的使用和意义的阐释,还是需要人文学者的介入和指导。而可视化本身,一方面可以帮助学者获得更多洞见,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向大众进行传播。这种效果,是传统手段难以达到的,是人文学科新气象的“薪火”,需要保护好。
    (摘编自《光明日报》)4月13日,《数字化为古籍研究带来怎样的“蝶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关乎中华文脉、民族精神和文化实力,应当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B.人工智能技术和古籍数字化平台在古籍的修复整理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明显。
    C.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转化人文研究材料为某种形态的数据,视觉化的处理能帮助人们理解学术。
    D.利用机器智能,“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快速、大量的标记与分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OCR技术,借助电子设备扫描纸本古籍,迅速将内容转化成数字文档,实现了高效率的录入,未来将逐步取代人工。
    B.随着古籍整理的准确率、智能化水平和开放度的不断提升,“古籍数字化平台”可满足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的不同需求。
    C.字节跳动向基金会捐赠,支持“古籍数字化平台”,帮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整理古籍,将加速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
    D.尽管数字化古籍研究中有机器介入,但各类统计数据、可视化“图谱”或者“页面”,仍应该被认定为人文研究成果。
    (3)数字化给新时代古籍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请概括说明。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蝉与纺织娘      ①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一点钟,两点钟的过去,嘴里衔着一支烟,躺在沙发上慢慢的喷着烟云,看它一白圈一白圈的升上,那末在这静境之内,你便可以听到那墙角阶前的鸣虫的奏乐。
          ②那鸣虫的作响,真不是凡响;如果你曾听见过曼杜令的低奏,你曾听见过一支洞箫在月下湖上独吹着;你曾听见过红楼的重幔中透漏出的弦管声,你曾听见过流水淙淙的由溪石间流过,或你曾倚在山阁上听着飒飒的松风在足下拂过,那末,你便可以把那如何清幽的鸣虫之叫声想像到一二了。
          ③虫之乐队,因季候的关系而颇不同,夏天与秋令的虫声,便是截然的两样。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带着自己满足之意的;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秋虫的鸣声最复杂。但无论纺织娘的咭嘎,蟋蟀的唧唧,金铃子之叮令,还有无数无数不可名状的秋虫之鸣声,其声调之凄抑却都是一样的;它们唱的是秋之歌,是暮年之歌,是薤露之曲。它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你如果是一个孤客,独宿于荒郊逆旅,一盏荧荧的油灯,对着一张板床,一张木桌,一二张硬板凳,再一听见四壁唧唧知知的虫声间作,那你今夜便不用再想稳稳的安睡了,什么愁情,乡思,以及人生之悲感,都会一串串的从根儿勾引起来,在你心,上翻来覆去,如白老鼠在戏笼中走轮盘一般,一上去便不用想下来憩息。如果那一夜是一个月夜,天井里统是银白色,枯秃的树影,一根一条的很清朗的印在地上,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
          ④秋虫之声,大都在蝉之夏曲已告终之后出现,那正与气候之寒暖相应。但我却有一次奇异的经验:在无数的纺织娘之鸣声已来了之后,却又听得满耳的蝉声。
          ⑤我在山中,每天听见的只有蝉声。那时天气是很热,即在山上,也觉得并不凉爽。正午时候,躺在廊前的藤榻上,要求一点凉风,却见满山的竹树梢头,一动也不动。只好不断的用手巾来拭汗,不断的在摇挥那纸扇。在这时候,往往有几缕的蝉声在槛外鸣奏着。闭了目,静静的听了它们在忽高忽低,忽断忽续,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阵绝清幽的乐队在那里奏着绝清幽的曲子,炎热似乎也减少了,然后睡去,什么都不觉得。
          ⑥良久,清梦醒来时,却又是满耳的蝉声。山中的蝉真多!绝早的清晨,老妈子们和小孩子们常去抱着竹竿乱摇一阵,而一只二只的蝉便要跟随了朝露而落到地上了。每一个早晨,在我们滴翠轩的左近,至少是百只以上之蝉是这样的被捉。但蝉声并不减少。
          ⑦常常的,一只蝉两只蝉,叽的一声,飞入房内。这也是必定被人所捉的。有一天,见有什么东西在槛外倒水的铅斗中咯笃咯笃的作响,俯身到槛外一看,却又是一只蝉,这当然又是一个俘虏了。还有好几次,在山脊上走时,忽见矮林丛中有什么东西在动,拨开林丛一看,却也是一只蝉。它是被竹枝竹叶挡阻住了不能飞去。我把它拾在手中。同行的心南先生说,“这有什么稀奇,放走了它吧。要多少还怕没有!”我便顺手把它向风中一送,它悠悠扬扬的飞去,渐渐的不见了。
          ⑧初到时,颇想把它们捉几个寄上海去送送人。有一次,便托了老妈子去捉。她在第二天一早,果然捉了五六只来放在一个大香烟纸盒中,不料给依真一见,她却吵着要去。我又托那个老妈子去捉。第二天,又捉了四五只来,依真的纸盒中却只剩下两只活的,其余的都死了。到了晚上,我的几只,也死了一半。因此,寄到上海的计划遂打消了。
          ⑨从此以后,便也不再托人去捉,自己偶然捉来的,也都随手的放了。不过孩子们却还热心的去捉。依真每天要捉至少三只以上用细绳子缚在铁杆上。有一次,曾有一只居然带了红绳子逃去了;很长的一根红绳子,拖在它后面,在风中飘荡着,很有趣味。
          ⑩半个月过去了;有的时候,似乎蝉声略少,第二天却又多了起来。虽然是叽——叽——的不息的鸣着,却并不觉喧扰;所以大家都不讨厌它们。我却特别的爱听它们的歌唱,高旷清远的调子,在什么音乐会中可以听得到?我每以蝉声将绝为虑,时时的干涉孩子们的捕捉。
    ⑪到了一夜,狂风大作,雨点如从水龙头上喷出似的,向槛内廊上倾倒。第二天还不放晴。再过一天,晴了,天气却很凉,蝉声乃不再听见了!全山上在鸣唱着的却换了一种咭嗄——咭嘎——的急促而凄楚的调子,那是纺织娘。
    ⑫“秋天到了,”我这样的说着,颇动了归心。
    ⑬再一天,纺织娘还是咭嘎咭嘎的唱着。
    ⑭然而,第三天早晨,当太阳晒得满山时,蝉声却又听见了!且很不少。我初听不信;叽一一叽一一叽格一一叽格一一那确是蝉声!纺织娘之声却又潜踪了。
    ⑮蝉回来了,跟它回来的是炎夏。从箱中取出的棉衣又复入箱中。下山之计遂又打消了。谁曾于听了纺织娘歌声之后再听见蝉的夏曲呢?这是我的一个有趣的经验。
    (节选自《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作家出版社)(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和中连串的比喻,融入自我独特感受,将“虫之乐队”之声如诗如画地表现出来。
    B.文章将夏季蝉声与秋季虫声对比,一扬一抑中表现了作者对夏季蝉声的喜爱之情和对“秋季虫声”的厌恶之情。
    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回忆听到纺织娘歌声后又听见蝉声的奇妙经历,抒发了自己在炎夏季节听蝉的舒畅快乐。
    D.本文语言淡朴清新,注重主体内在情绪。叙述如同拉家常,极具生活化,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不禁。
    (2)作者在写“一次奇异的经验”时,叙述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描绘了充满乐趣的生活图景。请概括这些图景,并分析其作用。
    (3)作者主张“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倡导“为人生”的写实主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文学主张的理解。

    组卷:9引用:1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由笔画构成的独体结构和以笔画且比笔画高一层次的偏旁构成的合体结构共同组建成了汉字结构。旧称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由于汉字结构复杂,现在习惯上将合体字的左右、上下、内外的任何一部分统称为偏旁。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偏旁又分为形旁和声旁。形旁与整字的意义有关,①
     
    ,例如“江、河、湖、洋”的形旁都是“氵”(水),而声旁分别是“工、可、胡、羊”。
          合体字中偏旁与部首的区别是,②
     
    ,但并非所有的偏旁都是部首。换句话说,部首是用来作为排列和检索汉字依据的特殊的偏旁。因而在合体字中,③
     
    ,例如“讲”字,偏旁是“讠”和“井”,部首为“讠”。在独体字中,没有偏旁只有部首,例如“升”字,没有偏旁,部首为“丿”;又如“生”字,也没有偏旁,部首为“生”。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以“汉字结构”开头的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10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4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布,全面记录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事业成果,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
          从一百年前“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青春宣言,到去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集体献词,从冰雪赛场上一张张虽稚嫩却自信不屈的脸庞,到疫情防控前沿一个个虽年轻却果敢坚毅的身影,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多篇论文的天才少年曹原,到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一战斗宣言的戍边战士陈祥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强国一代”正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伟大民族一同闪耀。
          青年,始终与国家、民族和时代关联。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向校刊“我和我的祖国”专题栏目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