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3 21: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在漫长的历史上,运河两岸曾兴起过数十座城市。今天的运河城市不仅遗存了大量的建筑、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保留着数不清的方志、笔记、小说、诗歌和艺术。
②首先,没有运河城市,就没有运河文学作品。但后者也真实记录了前者的“历史细节”,具有重要的运河城市史料价值。城市兴起是发生在运河两岸最重要的历史、经济和社会事件。对此大家最熟悉的是北京这个“从运河上漂来的城市”。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诗:“文皇建都,治必南饷。州名曰通,作我东障。高城巍峨,有兵有民。漕河北来,饷粟云屯。储盈庾增,新城是筑。”又如因漕运而兴起的淮安。傅崇兰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写道:“淮安地处徐州、扬州、盐城中心地带,为南方诸行省漕运北上的咽喉,经济繁荣,街市繁华。”漕运的繁忙直接催生了城市的发展,唐代的白居易已经把淮安称作“淮水东南第一州”(《赠楚州郭使君》)。而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文学的繁荣,如温庭筠的“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赠少年》等。除了诗歌,在《金瓶梅词话》《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中,也有大量关于淮安城市生活的记载和描写。
③其次,运河城市本质上是商埠型城市,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自成一格;运河文学深刻再现了运河城市的独特本质,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审美精神具有重要影响。与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不同,运河城市主要是经济中心、运输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消费中心,也可统称为“商埠型城市”。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商贸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化为基本特征,运河城市与人口规模有限、消费经济欠发达的农业文明城市迥然相异。以人口聚集为例,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杭州。据统计,在隋朝大运河刚开通时,杭州人口只有一万五千户,但到了南宋初期,就扩张到二十六万户。由此观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说“参差十万人家”,绝非诗人的虚构。
④不仅文学记录着城市,城市也影响和改变着文学书写。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以儒家思想和实践理性为根基,与“重农抑商”的农业文明在价值标准、审美精神上保持着高度一致。以商埠型城市为襁褓,运河文学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精神代表。即使在齐鲁之地的运河城市,也因此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越来越背离“忧道不忧贫”的儒家精神,和苏州这样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越来越趋同。
(摘编自刘士林《在文学长河中浮沉的运河城市》)材料二:
①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内涵,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②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③其次,漕运制度,即漕运及运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康有为曾说:“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康有为政论集》)这一“大制”,跨越多个朝代,形成了稳定的运河制度文化。运河所蕴含的制度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政管理文化。运河河道和漕运管理都属于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构组织、法律规制、人事安排等一系列河漕制度,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其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以及整合的意义,亦反映了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质。二是战略文化。从历史长时段来看,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④最后,社会文化,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民众所创造、遵循、延续的文化,它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以时空辐射为演变特征的跨区域、综合性的文化系统。与其他文化相比,运河社会文化有着显著的“运河”特征和开放、沟通、区域的特性。事实上,运河社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形成了多种文化类型,因此其内涵似难以界定。但总体来看,关于运河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应强调“运河性”文化的拼盘或多学科组合,如它涉及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多种门类;另一方面,还应看到运河历史文化是个整体,从“人”的视角出发,运河文化并非所有的事实和现象,而是人们的行为,以及影响人的行为要素的整体联系的因素。所以,运河社会文化是运河区域民众所创造的文化本身与文化形成过程的结合。
(节选自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城市因为运河而兴起,如北京、淮安等,这些都被一些文学作品真实地记录下来。
B.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漕运和运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得以形成,具有稳定性。
C.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具有跨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因划分标准不同,运河社会文化的内涵并没有办法进行界定,人们无法形成共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展示出作为商埠型城市杭州的面貌。
B.人们在开挖运河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到地形、地势等客观因素,而不是一味地蛮干。
C.围绕运河河道和漕运的管理,执政者会安排相应的机构组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D.历史上运河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涉及国家各个方面,尤其是政治方面。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清代《竹枝词》中出现了“济宁人号小苏州”的比喻。
B.苏轼《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描写了淮安的繁华景象。
C.乾隆皇帝《题分水龙王庙》“地脊原来南北分,老人能识果超群”赞扬精通水利的汶上老人白英。
D.王懋德《直沽》“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记录了天津由原先的军事卫所变为商埠的转变。
(4)两则材料都涉及到“运河”,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5)下面一段文字是命题老师在编辑阅读材料一时漏掉的,请根据论证思路,说说这段文字应放在材料一哪一段后面?为什么?
阎守诚在《隋唐小说中的运河》中曾写道:“因为扬州是一座消费城市,那里商贾云集,店铺栉比,各种货物,从高档的珠宝绫罗到日常生活用品,精美华丽,应有尽有。那里不仅山水风光,明媚秀丽,而且有数不清的倡楼、酒馆、茶店,有风姿绰约的妓女、身怀绝技的艺人、手艺高明的厨师和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美味佳肴,可以供人们尽情地吃喝玩乐,尽情地享受挥霍。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扬州的生活总是沉浸在一派热闹、繁华、喧腾的气氛之中。”
应放在第
理由: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立一座碑。吴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说话管用,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圣老汉“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才找到周局长家,表现出周局长家的位置偏僻,也表现出王老汉的执着。
B.“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表现了周局长生活的简朴,同时也表现出她丈夫吴支书的廉洁奉公的品质。
C.为了能给吴支书立碑,王老汉毛遂自荐去找周局长并三番五次试图说服周局长,表现出王家滩村民对驻村干部无私奉献的感恩。
D.小说以小见大,借“立碑”一事,赞扬了以吴亮为代表的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也讽刺了以建设用地股长为代表的政府官员。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延宕手法减缓了叙事节奏,使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也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如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王老汉形象,通过王老汉之口展示了吴亮的形象。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汪老汉到周局长家里为吴支书立碑遭拒,暗线是吴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最后牺牲。
D.小说语言使用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个性,如“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等。
(3)请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
(4)有人认为本篇小说将艺术追求和时代责任融合起来,做到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活中,有人经常认为夜间磨牙只是一种不良的睡眠习惯,① ,直到牙齿、面部肌肉、颞下颌关节出现诸多不适,才想起就医治疗。实际上,夜磨牙是一种疾病,是指人在睡眠状态下不自主的② 。据统计,正常情况下,人在一天当中上下牙齿真正发生接触的时间不超过17分钟,可是,夜间牙齿不断磨动,患者颌面部组织所受到的额外力量将大大增加,超出了组织的适应能力,③ ,如牙齿过敏、牙髓炎、牙齿折裂等牙体组织症状,甚至面部肌肉疲劳、酸困等症状。
国内外研究表明,夜磨牙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比较明确的与夜磨牙有关的因素包括牙齿排列紊乱、牙周疾病、精神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遗传因素等。夜磨牙的治疗策略主要从身体与心理这两个方面来消除患者异常咬合刺激,帮助其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缓解情绪压力,保护牙齿免受磨损。针对夜磨牙,常用的治疗方法注重物理疗法、松弛疗法与心理疗法相结合,具体包含咬合板治疗、咬合治疗、心理行为疗法、肌肉松弛治疗等。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组卷:8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嘉佑六年,26岁的苏轼参加考试,写下《教战守策》一文,文章开头有言:“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意思是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苏轼所言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