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J12共同体学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1 12:0:1
一、基础知识(15分)
-
1.学校开展“筑基立品”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时代同频,语言筑基】 ①第十九届亚运会胜利闭幕,杭州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yùn_____赢得广泛赞誉。这座城市为亚运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举办地,展现了浙江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包括诗文鼎盛的文化传统、崇尚学问和思想创新的精神氛_____围、注重家庭伦理和传统道德的价值观念等。
②在这种文化赓续中,中学语文教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走进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嗅到了空气中yùn______酿许久的草木清香;伴随史铁生深切的怀念,我们体味到他对母亲的挚爱中夹杂着愧疚;触摸鲁迅温馨的回忆,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倾听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学习能使整个世界在我们面前变得花团锦cù_____。
(1)【积累运用】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底yùn
②yùn
③氛
④花团锦cù
(2)【朗读品鉴】朗读文中画线句子,请找出你认为需要重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组卷:3引用:1难度:0.5 -
2.【含英咀华】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诗文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人生渺茫,读读曹孟德,从“星汉灿烂,①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二、综合活动(28分)
-
3.七年级某班组织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根据提示另外为本次“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收集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或故事。
活动二:
活动三:组卷:4引用:1难度:0.5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
10.阅读回答问题。
【甲】 王朗①每以识度②推华歆③。歆蜡日④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⑤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_”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
蝉
唐虞世南⑥
垂緌⑦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①王朗:曹魏重臣,谏议大夫。②识度:见识与气度。③华歆:曹魏名相,深得民心。④蜡日:蜡(zhà)祭这种中国民俗最早始于周代。官员和民众,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祭典,用打猎得来的野兽或自家养的家禽祭祀祖先和百神,称之为蜡祭。⑤张华: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⑥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⑦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1)【联结释义】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课内迁移 不亦说乎(通假字) ①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 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王亦学之 查阅词典 难:①困难,不容易;②感到为难;③灾难 ③歆辄难之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3)【探究心理】文中“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_”,因为印刷问题,标点符号不清晰,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认为应该用“!”,有同学认为是“?”。你支持哪一种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
(4)【且思且辩】当身边的人遇到危险,王朗和华歆的做法完全不同,有同学支持王朗,有人支持华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品鉴诗歌】在甲文中我们看到了古人危难时候展现的风骨,然而在人生顺境中我们该如何自处,乙文给你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回答。组卷:26引用:3难度:0.5
五、作文(43分)
-
11.写作。
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她)们自信勤奋,善良乐观,默默奉献,无悔付出,他(她)们像一道光照亮了别人,温暖了生活,成为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情温暖和幸福美好。
请以“他(她)是我眼中最靓丽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等信息。组卷:6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