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九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的检验。其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效精准治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维以及公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减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在平灾结合下城市空间的弹性与健康使用、脆弱地区或人群的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
          在当前技术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应对疫情的手段相比2003年的非典时期有着千差万别。比如,大数据不仅是对海量数据的应用,更是对应着思维方式或城市与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从整个疫情应对中,可以看到大数据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城市运行的重要参与媒介。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与城市空间很高的匹配,大大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自助咨询服务等则体现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关怀的一面。再比如,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使得大量日常事务得以线上运行,通过虚拟连接与空间隔离大幅提高了疫情时期公众居家生活的“耐力”。
          韧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统、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向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过就未来城市空间的创造而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传感网与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术应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关注,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韧性,也让我们在风险和挑战应对中更有信心。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这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该留意的。
    (摘编自龙瀛《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深切体会到“韧性”的重要性。面对风险,城市要像弹簧一样,能伸能缩,富有弹性和韧劲。做到这一点,必须为城市披上一件高强度、高韧性的现代化“金丝软甲”。提升城市韧性,不仅是一个热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最近,许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强调要重建城市“免疫系统”。此前,许多城市还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抗震城市”。这些固然让人欣慰,但也值得提醒:建设“韧性城市”,要谨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注意从概念化走向实质化,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应急化走向常态化,从被动、静态、单一的“冲击一反应”型风险应对,走向建设主动、动态、系统的城市韧性体系。要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确立系统、多元的风险防控理念。
          为城市披上现代化“金丝软甲”,是一篇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文章。缺乏风险意识,不注重城市韧性建设是任性的,把“韧性城市”建设“概念化”“口号化”“形式主义化”,同样也是任性的。建设“韧性城市”,既不能搞“刻舟求剑”式的保守僵化,又要避免“叶公好龙”式的表面文章。要跳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以工作韧劲提升城市韧性。建设“韧性城市”是一道新考题、新课题。身为管理者,要虚怀若谷,群策群力,广聚众智,来几场“头脑风暴”,搞一些“大调研”,把蓝图规划的“大写意”写好,把实现路径的“工笔画”画好。“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既要注重显性工程建设,又要注重隐性内涵建设,既“急不得”,也“慢不得”,既要有绣花的功夫,又要有绣花的耐心。只有真刀真枪、实抓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真心为城市披上一件现代化的“金丝软甲”,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摘编自李仑《为建设“韧性城市”添件“金丝软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韧性城市”指能够凭自身能力有效应对突然发生的各种变化或冲击,并合理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
    B.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既检验了泛智慧城市的技术水准,又为管理者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的韧性提供了样本。
    C.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等新兴技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保障,使人们能更从容迎接挑战。
    D.每个人虽然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全然不同,但最为关注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和让科技向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韧性城市”是2020年疫情危机下出现的新理念,它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演进。
    B.没有新兴技术的支持,城市就无法正常运维。非典时期因为缺少新兴技术,各城市损失惨重。
    C.漠视城市韧性建设或只停留在表面的“韧性”都是不正确的,这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新挑战。
    D.“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不在于其日常运维,而在于其面临复杂而不确定的挑战时能高效运维。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行为的一项是
     

    A.某市积极整合优化燃气,供水、排水等地下管网监测系统,建成了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B.某老旧小区改造,在所有老房子加装电梯,扩大儿童活动区的范围,补齐小区健身设施,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C.某市提升社区组织的动员能力,涵养共享共治的风险意识、培育公民的科学素养,夯实民众应对挑战的“软实力”。
    D.某市积极建设立体疏散救援通道、强化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平战功能转换、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建设“韧性城市”,应注意避免哪些问题,坚持哪些做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回答。

    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毛
    韩少功
          这头牛叫“三毛”,性子最烈,全马桥只有志煌治得住它。人们说它不是牛婆生下来的,是从岩石里蹦出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不是什么牛,其实是一块岩头。志煌是岩匠,管住这块岩头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说法被人们普遍接受。
          在我的印象里,志煌的牛功夫确实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一天犁田下来,身上也可以干干净净,泥巴点子都没有一个,不像是从田里上来的,倒像是衣冠楚楚走亲戚回来。他犁过的田里,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页页的书,光滑发亮,细腻柔润,均匀整齐,温气蒸腾,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神形兼备的感觉,不忍触动、不忍破坏的感觉。
          有一次我看见他犁到最后一圈了,前面仍有一个小小的死角,眼看只能遗憾地舍弃。我没料到他突然柳鞭爆甩,大喝一声,手抄犁把偏斜着一抖,死角眨眼之间居然乖乖地也翻了过来。让人难以置信。我可以作证,那个死角不是犁翻的。我只能相信,他已经具备了一种神力,一种无形的气势通过他的手掌贯注整个铁犁,从雪亮的犁尖向前迸发,在深深的泥土里跃跃勃动和扩散。在某些特殊的时刻,他可以犁不到力到,力不到气到,气不到意到,任何遥远的死角要它翻它就翻。
          在我的印象里,他不大信赖贪玩的看牛总,总是要亲自放牛,到远远的地方,寻找干净水和合口味的草,安顿了牛以后再来打发自己。因此他常常收工最晚,成为山坡上一个孤独的黑点,在熊熊燃烧着绛紫色的天幕上有时移动,有时静止,在满天飞腾着的火云里播下似有似无的牛铃铃声。
          春上的一天,世间万物都在萌动,在暖暖的阳光下流动着声音和色彩,分泌出空气中隐隐的不安。志煌赶着三毛下田,突然,三毛全身颤抖了一下,眼光发直,拖着犁向前狂跑,踩得泥水哗哗哗溅起一片此起彼伏的水帘。
          志煌措手不及。他总算看清楚了,三毛的目标是路上一个红点。事后才知道,那是邻村的一个婆娘路过,穿一件红花袄子。
          牛对红色最敏感,常常表现出攻击性,没有什么奇怪。奇怪的是,从来在志煌手里伏伏贴贴的三毛,这一天疯了一般,不管主人如何叫骂,统统充耳不闻。不一会,那边传来女人薄薄的尖叫。
          傍晚的时分,确切的消息从公社卫生院传回马桥,那婆娘的八字还大。保住命,但三毛把她挑起来甩向空中,摔断了她右腿一根骨头,脑袋栽地时又造成了什么脑震荡。
          志煌没有到卫生院去,一个人担着半截牛绳,坐在路边发呆。三毛在不远处怯怯地吃着草。他从落霞里走回村,把三毛系在村口的枫树下,从家里找来半盆黄豆塞到三毛的嘴边。三毛大概明白了什么,朝着他跪了下来,眼里流出了浑浊的眼泪。他已经取来了粗粗的麻索。挽成圈,分别套住了畜生的四只脚。又有一杆长长的斧头握在手里。
          村里的牛群纷纷发出了不安的叫声,与一浪一浪的回音融汇在一起,在山谷里激荡。夕阳突然之间黯淡下去。
          他守在三毛的前面,一直等着它把黄豆吃完。几个妇人围了上来,有复查的娘,兆青的娘,仲琪婆娘。她们揪着鼻子,眼圈有些发红。她们对志煌说,造孽造孽,你就恕过它这一回算了。她们又对三毛说,事到如今,你也怪不得别人。某年某月,你斗伤了张家坊的一次牛,你有不有错?某年某月,你斗死了龙家滩的一头牛,你知不知罪?有一回,你差点一脚踢死了万玉他的娃崽,早就该杀你的。最气人的是另一回,你黄豆也吃了,鸡蛋也吃了,还是懒,不肯背犁套,就算背上了,四五个人打你,你也不走半步,只差没拿轿子来抬你,招人嫌么。
          她们一一历数三毛的历史污点,最后说,你苦也苦到头了,安心地去吧,也莫怪我们马桥的人人心狠,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呵。
          复查的娘还眼泪汪汪地说,早走也是走,晚走也是走,你没看见洪老板比你苦得多,死的时候犁套都没有解。
          三毛还是流着眼泪。
          志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终于提着斧子走近了它——沉闷的声音。
          牛的脑袋炸开了一条血沟,接着是第二条,第三条……当血雾喷得尺多高的时候,牛还是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叫喊,仍然是跪着的姿态。最后,它晃了一下,向一侧偏倒,终于沉沉地垮下去,如泥墙委地。它的脚尽力地伸了几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横躺在地,比平时显得拉长了许多。中时不大容易看到的浅灰色肚皮完全暴露。血红的脑袋一阵阵剧烈地抽搐,黑亮亮的眼睛一直睁大看盯住人们,盯着面前一身鲜血的志煌。
          复查他娘对志煌说:“造孽呵,你喊一喊它吧。”
          志煌喊了一声:“三毛。”
          牛的目光一颤。
          志煌又喊了一声:“三毛。”
          宽大的牛眼皮终于落下去了,身子也慢慢停止了抽搐。
          整整一个夜晚,志煌就坐在这双不再打开的眼睛面前。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志煌与牛劳动时如同诗画一般美丽,第四段写志煌对牛的关怀和他们在落霞中温馨相处,语言明丽轻快。
    B.“三毛大概明白了什么,朝着他跪了下来,眼里流出了浑浊的眼泪”,可见三毛颇有灵性,对自身生命安危有本能反应。
    C.小说把村里妇人来“说情”写得颇为有趣,这些妇人的话虽前后矛盾,却真实反映了底层百姓的心理状态与处世哲学。
    D.结尾通过对牛的眼睛的刻画,写出了三毛将死之时的痛苦,“宽大的牛眼皮终于落下去了”写出了三毛的无奈与愤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三毛这头牛比作是《西游记》中的孙猴子,突出了三毛这头牛的难以驯服,同时也为后文的三毛发疯埋下了伏笔。
    B.阳光中的声音、色彩对作者来说是流动的,文中“分泌出空气中隐隐的不安”通过环境氛围的烘托为故事展开埋下伏笔。
    C.作者的笔触敏锐而又细腻,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有对自然环境的细致刻画,也有对人物动作及心理活动的精准捕捉。
    D.小说结尾作者如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把镜头聚焦在三毛不愿闭合的眼睛上,给读者以极大震撼,强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3)文章前四段用大量笔墨描写志煌犁田、放牛的场景,试分析其作用。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充满了浓郁的生命意识与悲悯情怀”,请结合全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虽然社交焦虑的体验在成年人中不少见,①            。儿童怕生,不敢跟生人说话,也是社交焦虑,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有的会哭闹,有的则是一声不吭。那些平时很活跃,但是到了陌生场合,由于紧张而一声不吭的孩子,就是因为焦虑而出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
          焦虑症状对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到了一定年龄,自己就能好转,②            ,顺其自然就好。如果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过分关注,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表现,③            
          不过,家长可以适时加以引导,告诉孩子不要因为出现焦虑症状而特意回避应该做的事情,非要把症状消除后才正常生活。同时,家长也不能过于紧张,不要因为孩子有了焦虑症状而导致自己也出现焦虑问题。家长的焦虑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且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2)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家长应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交焦虑”给出三点提醒。要求:每句不超过13个字。

    组卷:4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孔子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论语》中记载的颜回却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同样,“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的庄子,他的日子也潦倒得很,但他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成为真正的“至人、神人、圣人”。
          他们二人留给我们很多思考,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