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河东、平邑、费县四县区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良渚社会用玉制度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一方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具有高度一致的“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而这种集体认同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就产生了良渚玉器这样独特又统一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唯此才可以集聚或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
良渚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仅凭借基本生计资源(即农产品的交换和分配)获取社会权力,并达到区域内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整个长江下游高度统一的物质文化更多体现在了玉器上。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以及对玉器所承载的信仰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长江下游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这个社会得以复杂化的基础条件,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良渚贵族集团和高等级社会网络均是基于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所产生的。无论是玉器、象牙器还是漆器,它们都是复合技术体系下产生的非实用产品。这就意味着,若要获取它们,必须有能力去集合各类资源与技术。背靠着庞大的资源与技术体系,这些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样的手工业经济及其承载的信仰体系,既是良渚社会权力的来源,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的主要表现。
(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材料二:
良渚文化墓葬中大量玉器的发现,证明了良渚时期社会财富的流向,以及建立与维护这种财富流向的社会权力的存在。良渚文化大墓的主人,拥有代表神权的琮、象征军事统帅权的钺和体现财富的璧,他们凭借神的力量来建立和加强自己的权势和威严,支配人世间的生杀予夺和财富的聚敛。《说文》释“灵”字:“以玉事神为之巫”,与良渚玉器上表现的神人兽面像以及这些玉器持有者的身份完全吻合。“玉帛牺牲”是巫奉献给神的礼品,巫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者,玉又是神的物质表现。巫、神、玉三者之间存在着三位一体、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
玉器的流行并不在良渚文化的晚期,而在它的早、中期,年代大致和在陶器上刻有文字或符号的山东省莒县凌阳河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同时。良渚文化玉器上已经出现了如此精细繁密的神人兽面的图画,而且有些图形简化省略的规范化程度很高,把他们看作脑力劳动的成果是不会过分的。卜辞所记述的内容表明,围绕着原始崇拜开展的巫术活动,是当时智力劳动的主要方面。在巫术活动中,记录和传达神的旨意显然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这种需要是促进文字出现的动力,卜辞就是最好的明证。因而,在良渚文化时期,出现若干与巫术活动有关的某种文字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可以想象的。一般地说,字义的产生比字形的出现要早,经过长期流传的汉字中,从玉的字或与玉字相连的词的含义的确定,应该产生在“以玉事神”,玉被神化的时代。我们不妨将良渚文化时期看作文字出现的前夜,这个时期,也就是曙光已经出现,人类文明即将到来的阶段。
玉之所以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上造成如此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原因之一是这种被赋予“山岳精英”的矿物,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起了催化酶的作用,从而将随着文明而来的政治权力,牢牢地包裹在了神秘的袍套之中。可以说超越自然属性的玉和政治的神秘化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
(摘编自牟永抗《<良渚文化玉器>前言》)材料三:
把年代上大大早于汉字的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的和物质的符号,今日的学人能够从中解读的文化史传统,居然是长达万年的。这比传统文献所说的华夏五千年多出一倍!当代的玉学研究提供的全新知识,前无古人,也是今日的学者赖以重新进入华夏历史源头深处,提出文化大传统理论的学术依据。
根据21世纪的考古新发现,我们将“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理论,更进一步细化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即从分步骤分阶段的视角,具体说明玉文化统一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今可以推测说,古人在阅读《史记》讲述的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事件时,大多会困惑不解:西周统治者的一次改朝换代革命,就能缴获前朝统治者积聚数百年的宝玉数十万件吗?为什么司马迁特意要写殷纣王自焚时的细节:取出宫廷所藏各种宝玉缠绕在自己身体上,然后再点燃自焚之火?尽管执笔者司马迁没有对这个纣王用玉的细节做任何解释,若对照5300年前地方统治者的玉殓葬,还是能够清楚判断殷纣王宝玉缠身的玉石神话信仰意义:那是利用天赐神物获得灵魂升天的能量。
这个案例表明,大传统的新知识,对于解读小传统文献的深度透视和解码作用。由此可知,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一定是来自四五千年以上的文化大传统之中,也一定与神话观念和史前信仰传统密切相关。这是古人的眼界所无法企及的全新的考古学成果。正是万年中国史的大传统视角,帮助我们读懂了古代读书人无法看懂的小传统史书的叙事之谜。
要真正做到深度认识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首先需要有真正能够深度透视的理论大视野。文学人类学一派的理论建构,将这种深度的大视野称为文化的“大传统”,与之相对的是汉字记录的文化传统,称之为小传统。大传统新视野的创新意义在于:开启万年中国史观,必将极大释放被汉字小传统压抑3000年的潜在知识能量,和被秦帝国武力统一所压抑的、比中原华夏国家要大得多的地理空间的文化认同潜力。
(摘编自叶舒宪《万年中国说——大传统理论的历史深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良渚玉器的制作和流通。
B.长江流域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良渚社会复杂化的基础,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条件。
C.良渚文化大墓主人拥有象征权力财富的琮、钺和璧,可以佐证材料一的观点:良渚的社会权力大多与玉石资源相关。
D.材料三把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的和物质的符号,这里的“符号”就是指材料二中所说玉的“超越自然属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社会的发展并不凭借基本生计资源来获取社会权力,因为其社会权力集中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
B.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可以通过对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的整合体现出来。
C.良渚文化玉器上已经出现了简化省略的规范化程度很高的图形,预示着以文字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即将到来。
D.被赋予“山岳精英”的玉催生出了中国的古代文明,也给中华民族的心理上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琮上下圆代表天地,贯穿上下的射孔是通道和主柱,这一复杂几何形式的立体是当时天地宇宙观的象征。
B.玉钺,是高等级墓地中男性权贵的随葬品,一般每墓一件;璜作为颈饰串饰,是女性权贵的重要玉器。
C.打磨精细的璧的出土位置往往在墓主的上身部位,而那些大量制作粗糙的璧,往往呈堆叠状位于脚端部位。
D.良渚古城的良渚文化晚期城壕堆积中,陶器上也有神圣的神像摹刻,完全丧失了早先神像的神圣和威严。
(4)材料二、三分别用《说文》《史记》来论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5)以玉文化取代文字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张纸
(瑞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轻房客注意到半张纸之后,一种失落感袭上心头,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B.年轻房客吻着淡黄的小纸,它带给了年轻房客的只有痛苦,唯独没有人生快乐和精神慰藉。
C.作家描写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字迹等,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D.小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幸福易逝的感叹,否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巧妙地以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为顺序,一一展开回忆,最后又用电话号码将一个个并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连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
B.作者采用类似意识的流动写法,但是并非随心所欲,漫无边际,而是循着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自然地展开情节,推出高潮,收束结尾。
C.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引出了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
D.小说采取速描式的勾勒,却在细节上精雕细琢,着墨较多;取材小,着眼小,构思新颖巧妙,给人强烈的震撼。
(3)小说开篇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半张纸”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① ,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② ,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倒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瞬。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拟物 排比 比喻 引用 B.拟人 排比 借代 引用 C.拟人 排比 比喻 借代 D.拟人 排比 比喻 夸张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从上面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组卷:2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