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4 16:30:7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材料二:
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城镇化进程,由乡土中国迈向了城乡中国。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是由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造成的。进入21世纪,长期蓄积于农村的大规模劳动力在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他们逐渐从土地和家乡挣脱出来,投入异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之中,但却长期“候鸟式”漂泊于城乡之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本质上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因此,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接近65%,但由于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仍然只迈过了城镇化的上半程。
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键任务之一。受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目的地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是返回家乡。阻碍农民工在东部城市地带扎根的首要因素仍然是住有所居问题,此外还有高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日常生活成本。除上述经济性因素外,农民工之所以更倾向于回归故土扎根,还与社会文化性因素密切有关。一方面,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或家乡情结,这是乡土中国最深沉的社会底蕴之一。不仅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长期束缚于乡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对乡土具有特别的感情和依恋。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根,家乡实际上是家的外推和扩大,因此乡土情结对中国人社会行动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家乡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一旦其远离家乡在外彻底扎根,就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这一重要的社会网络。他们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重新扎根,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完整,并可进一步扩展和外推,进而嵌入家乡的城乡社会之中,浸润和汲取这一社会的养分,避免成为城市化洪流中的原子化个体,家乡的城乡社会是他们的栖居地和避风港。
因此,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很大程度上会通过返回家乡实现,他们会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重新分层级扎根下来,县域范围内的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工返回家乡后的主要空间载体。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农民工的“分层沉淀”过程,即农民工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主动选择在家乡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小集镇和村庄等不同层级空间中重新扎根落地的过程。农民工“分层沉淀”的过程,也是回归乡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返乡农民工作为主体力量,将对以县域为核心的城乡空间体系和社会形态完成重塑。因此,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核心是农民工回归乡土并重构乡土的过程。但是,由于县域非农就业空间有限,农民工家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半工半耕”家庭形态仍然会长期存在,这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摘编自焦长权《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上半程与下半程》,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以“土”为谋生的命根,难以自由迁移无碍,因此终老是乡、世代定居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B.由于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远远超越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C.农民工们挣脱了土地的束缚,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却都处于“半城市化”状态。
D.在城镇化的下半程,回归乡土的农民工将以县域为主要空间载体,重新分层扎根,重构社会形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是挣脱乡土的过程,而下半程的主题则是回归乡土。
B.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长期蓄积于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自发背井离乡,涌入外地另谋出路。
C.农民工在家乡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很强的完整性,难以应付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
D.大部分农民工不愿意在东部沿海城市地带彻底扎根,说明他们“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当前中西部地区县域社会能够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仍严重不足。
B.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C.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
D.大量有情怀的“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返乡创业谋发展。
(4)材料一写到:“‘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材料二却认为:“家乡的城乡社会是他们的栖居地和避风港。”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请从不同时代背景下“乡”的特点以及人的差异加以分析。
(5)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蜕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23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徐志摩
他们都到海边去了。我为左眼发炎不曾去。我独坐在前廊,偎坐在一张安适的大椅内,袒着胸怀,赤着脚,一头的散发,不时有风来撩拂。清晨的晴爽,不曾消醒我初起时睡态;但梦思却半被晓风吹断。我阖紧眼帘内视,只见一斑斑消残的颜色,一似晚霞的余赭,留恋地胶附在天边。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红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我的臂上与胸前,亦满缀了绿阴的斜纹。从树荫的间隙平望,正见海湾: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地舞蹈。滩边不时见白涛涌起,迸射着雪样的水花。浴线内点点的小舟与浴客,水禽似的浮着;幼童的欢叫,与水波拍岸声,与潜涛呜咽声,相间的起伏,竞报一滩的生趣与乐意。但我独坐的廊前,却只是静静的,静静的无甚声响。妩媚的马樱,只是幽幽地微冁着,蝇虫也敛翅不飞。只有远近树里的秋蝉,在纺纱似的垂引他们不尽的长吟。
在这不尽的长吟中,我独坐在冥想。难得是寂寞的环境,难得是静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我的心灵,比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地消翳,只剩有疏松的海砂中偶尔的回响,更有残缺的贝壳,反映星月的辉芒。此时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当时汹涌的情景,是梦或是真,再亦不须辨问,只此眉梢的轻皱,唇边的微哂,已足解释无穷奥绪,深深地蕴伏在灵魂的微纤之中。
青年永远趋向反叛,爱好冒险;永远如初度航海者,幻想黄金机缘于浩渺的烟波之外:想割断系岸的绳缆,扯起风帆,欣欣的投入无垠的怀抱。他厌恶的是平安,自喜的是放纵与豪迈。无颜色的生涯,是他目中的荆棘;绝海与凶巘,是他爱取自由的途径。他爱折玫瑰:为他的色香,亦为他冷酷的刺毒。他爱搏狂澜:为他的庄严与伟大,亦为他吞噬一切的天才,最是激发他探险与好奇的动机。他崇拜冲动:不可测,不可节,不可预逆,起,动,消歇皆在无形中,狂飚似的倏忽与猛烈与神秘。他崇拜斗争:从斗争中求剧烈的生命之意义,从斗争中求绝对的实在,在血染的战阵中,呼叫胜利之狂欢或歌败丧的哀曲。
幻象消灭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剧;青年的幻灭,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夜一般的沉黑,死一般的凶恶。纯粹的,猖狂的热情之火,不同阿拉伯的神灯,只能放射一时的异彩,不能永久地朗照;转瞬间,或许,便已敛熄了最后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烬与残灰,在未灭的余温里自伤与自慰。
流水之光,星之光,露珠之光,电之光,在青年的妙目中闪耀,我们不能不惊讶造化者艺术之神奇,然可怖的黑影,倦与哀与饱餍的黑影,同时亦紧紧的跟着时日进行,仿佛是烦恼、痛苦、失败或庸俗的尾曳,亦在转瞬间,彗星似的扫灭了我们最自傲的神辉——流水涸,明星没,露珠散灭,电闪不再!
在这艳丽的日辉中,只见愉悦与欢舞与生趣,希望,闪烁的希望,在荡漾,在无穷的碧空中,在绿叶的光泽里,在虫鸟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摇曳中——夏之荣华,春之成功。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自然与人生,是调谐的。
在远处有福的山谷内,莲馨花在坡前微笑,稚羊在乱石间跳跃,牧童们,有的吹着芦笛,有的平卧在草地上,仰看交幻的浮游的白云,放射下的青影在初黄的稻田中缥缈地移过。在远处安乐的村中,有妙龄的村姑,在流涧边照映她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三四,在预度秋收的丰盈;老妇人们坐在家门外阳光中取暖,她们的周围有不少的儿童,手擎着黄白的钱花在环舞与欢呼。
在远——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无限的春光……
在此暂时可以忘却无数的落蕊与残红,亦可以忘却花荫中掉下的枯叶,私语地预告三秋的情意;亦可以忘却苦恼的僵瘪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殷勤,不能再恢复他们腮颊上生命的微笑;亦可以忘却纷争的互杀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仁慈,不能感化他们凶恶的兽性;亦可以忘却庸俗的卑琐的人间,行云与朝露的丰姿,不能引逗他们刹那间的凝视;亦可以忘却自觉的失望的人间,绚烂的春时与媚草,只能反激他们悲伤的意绪。
我亦可以暂时忘却我自身的种种,忘却我童年期清风白水似的天真;忘却我少年期种种虚荣的希冀;忘却我渐次的生命的觉悟;忘却我热烈的理想的寻求;忘却曾经刳割我的灵魂的利刃,炮烙我灵魂的烈焰,摧毁我灵魂的狂飙与暴雨;忘却我的深刻的怨与艾;是的,忘却我的冀与愿;忘却我的恩泽与惠感;忘却我的过去与现在……
过去的实在,渐渐地膨胀,渐渐地模糊,渐渐地不可辨认;现在的实在,渐渐地收缩,逼成了意识的一线,细极狭极的一线,又裂成了无数不相连续的黑点……黑点亦渐次地隐翳,幻术似的灭了,灭了,一个可怕的黑暗的空虚……
(1924年6月有删减)(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远近交错,视听结合,以自然声音衬托出作者所处环境的静谧,表达作者对此种静定环境的珍视与安享。
B.作者赞颂青年人热血拼搏、争取自由、追求梦想的精神,同时也指出青年人在遭遇失败或者梦想破灭后容易陷入悲伤失望之中。
C.作者没有指明将如何应对理想破灭,却通过对日辉中希望的歌颂、对远处山谷美好景象的描绘,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悲伤。
D.作者在幻想中模糊了过去和现在的界限,进入一种心无挂碍的虚空状态,表明作者在忘却一切之后最终获得了难得的平和安宁。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现实与想象交融,以引出后文飞腾的想象。
B.文章使用整饬的句式反复铺陈青春的特征,展现了作者内心的丰沛情感与浪潮般的思绪。
C.文章将文言与白话、方言与欧化语言熔为一体,展现出华丽典雅又不失流畅潇洒的风格。
D.文章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活泼灵动,使得文意摇曳生姿。
(3)文中划线句子反复述说“忘却”“人间”,请结合文文本分析“人间”的特点。你觉得作者是否想“忘却”这样的“人间”呢?
(4)本文以幻想为线索,请结合文本分析随着幻想,作者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组卷:10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天性享受甜味带来的快感,所以对糖总是欲罢不能。可是随着健身观念的普及,慢慢地“糖”便和“肥胖”建立起了不好的联系,人们认为①___________。于是,代糖应运而生。
代糖是什么?这就要从甜味剂的分类说起。甜味剂指的是能给予食物甜味的物质,根据是否可以产生热量给人体提供能量,②___________。营养性甜味剂主要包括糖类和糖醇,是人体供能的主要来源。非营养性甜味剂也包括两类,一类是从植物中天然提取的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另一类则属于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等。这类甜味剂的特点是几乎不含热量,但甜度超高,所以多使用为代糖。
传统认为,代糖由于不会被人体吸收降解,所以不会对血糖浓度造成影响。但早在2014年,研究人员发现小鼠摄入代糖后微生物组的变化与血糖反应之间存在关联性。最近一项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学术论文则更是表明,③___________。所以使用代糖并不能代表健康,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打着“无糖”标签的饮料,大家一定要在购买前仔细阅读配料表。
(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家要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发展路径,用我们每个人的辛勤汗水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B.栏目通过季羡林等大家的成长故事、人生智慧、创新精神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C.老师讲课时候说,大家一定要掌握经常要用到的知识,检查下有没有问题,有问题赶紧问。
D.张厚粲渐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和自信,大家闺秀的外表下,装着桀骜不驯的心性。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2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款式的产品盒子,具有随机属性。近年来,盲盒以其独特的卖点深受广大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不过,在“盲盒热”的同时,虚假宣传、质量参差、过度消费、攀比浪费等乱象也频频发生,对消费者尤其是部分青少年群体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来发布了《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为野蛮生长的“盲盒经济”敲响了警钟,为头脑发热的从业者与消费者送上了一服“清醒剂”。
你或者身边的人是否有“抽盲盒”的经历?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呢?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