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 背影》2021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擦拭
狼jí组卷:34引用:1难度:0.9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82引用:1难度:0.8
二、阅读理解(36分)
-
7.阅读韩石山的《想起母亲就想哭》,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情 节 “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 ① ② “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③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3)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画线句在写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
我心里暗笑他迂腐;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朱自清《背影》)组卷:405引用:16难度:0.7 -
8.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父亲拾稻穗
赵柒斤
①每当伏天来临,我就莫名想起当年收割早稻期间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一些事,越发觉得父亲对我们小时候的“节俭教育”很特别。
②三十年前的七八月份,正是老家“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黄金时节。脱下的稻谷装进蛇皮袋被我们搬回家,剩下的稻草、稻茬和脱粒机等便默默地站在烈日下,无奈地接受着火一般阳光的炙烤。
③临近中午,如钢水一般的阳光在密集的蝉声催促下,越发疯狂地把对大地及万物的“热爱”,洒在稻草及稻茬上,连它们发出“吱吱”的哀求也不顾。而此时,父亲往往正独自一人在稻田里收拾“残局”。
④他头戴一顶草帽,肩搭一条毛巾,挎着畚箕,睁大双眼,像雷达一样搜寻着稻草、稻茬。发现稻茬旁有一个稻穗,他便弯下腰拾起来;翻阅上过脱粒机的成堆稻草,哪怕看到一根稻草尖上还留有几粒稻谷,他也急忙用左手将它们搓下来放进畚箕。父亲每一次弯腰拾稻穗、站起搓稻谷的动作,都像在对稻田、稻谷行着一种非常古老而虔诚的谢礼。每次“清扫”脱粒机和蛇皮袋旁不小心“蹦”出去的稻谷时,他就像发现了金矿似的,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子把畚箕口对准那几十粒甚至几粒稻谷,用临时做的稻草小扫帚轻轻往里扫,用嘴吹去上面的细土和灰尘,最后才让它们与稻穗合并……
⑤父亲总在大家午饭前对收割的稻田进行一次“搬家式”检查,这个“规矩”没人能改变。放弃午休,冒着中暑的危险拾稻穗的行为的确有点儿得不偿失,但父亲却认为,粮食是不能糟蹋的。多少次,母亲命我去稻田喊父亲回家吃中饭,我看见的都是同样的情景:田野里忙“双抢”的老乡这时几乎都躲到阴凉处或回家休息了,只有父亲顶着酷热在那里捡稻谷。烈日当空,整个山村都笼罩在“吱——吱——”的蝉鸣声中,那刺耳的声音节奏强劲、铿锵有力。当父亲直起腰,用草帽扇几下凉风,扯下肩上的毛巾擦擦汗,抬头看看天上的云朵,脸上露出微笑,这意味着他已将这一片收割后的稻田全部巡视了一遍,散落的“金子”都被他找回来了。
⑥父亲一定要拖着疲倦的身子完成“粒粒归仓”的使命,这才回家吃饭。母亲总是略带骄傲地责怪父亲,说他一生都这样,“大集体”时代搞“双抢”,也是这个“德行”,对粮食的态度比对儿子还亲。看到稻田里的稻穗、撒落的稻谷,他不捡起来就浑身难受。可他从没把集体稻田的稻穗、稻谷往家中带回过一粒。
⑦父亲一生节俭,即使到现在,家里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年过八旬的父亲依然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每次见到良田被推土机铲平或毁坏、粮食被糟蹋,他仍会长吁短叹。而有父亲做榜样,勤俭节约也成为我们这些后辈一生的行为准则。
(选自《羊城晚报》)
(1)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2)第③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每次“清扫”脱粒机和蛇皮袋旁不小心“蹦”出去的稻谷时,他就像发现了金矿似的,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子把畚箕口对准那几十粒甚至几粒稻谷,用临时做的稻草小扫帚轻轻往里扫,用嘴吹去上面的细土和灰尘,最后才让它们与稻穗合并……
(4)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5)本文刻画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组卷:3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