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翻译

  •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答:
    (2)俱:
    (3)欲颓:
    (4)沉鳞:
    (5)念:
    (6)但:
    (7)相与:
    (8)空明:
    (9)户:
    (10)盖:

    组卷:31引用:1难度:0.8

二、填空题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晓雾将             
     

    (2)略无处            
     

    (3)鸢飞天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组卷:51引用:3难度:0.8
  • 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分别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组卷:15引用:1难度:0.8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非亭午夜分 
     

    (2)虽乘御风
     

    (3)多趣味   
     

    (4)沉鳞
     

    (5)未复有能其奇者
     

    (6)互相
     

    (7)鸢飞天者  
     

    (8)横柯
     

    组卷:38引用:1难度:0.8
  •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四俱备
     

    (2)晓雾将
     

    (3)夕日欲
     

    (4)沉鳞
     

    (5)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其奇者
     

    组卷:161引用:4难度:0.9

三、课内阅读。

  • 6.阅读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谢中书书
     

    ②晓雾将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未复有能其奇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由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色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卷:10引用:1难度:0.3
  • 7.文言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交辉 天山共
    B.流见底 倒影
    C.夕欲颓 士别三
    D.夕日 实是界之仙都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B.未复有能与其奇 念无与为乐
    C.康乐以来 非亭午夜分
    D.实是欲界仙都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从仰视、俯瞰两种角度描写山之高、水之清。
    C.“猿鸟乱鸣”通过描写山猿啼叫、林鸟相鸣,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猿叫、鸟鸣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本文描写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使景物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着欣喜之情。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组卷:44引用:2难度:0.9
  • 8.《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答谢中 朱元思(《与朱元思书》)
    B.清流 曦月(《三峡》)
    C.夕欲颓 三省吾身(《论语》)
    D.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康乐以来 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B.四俱备 学而习之 (《论语》)
    C.自康乐 调素琴(《陋室铭》)
    D.未复有能与其奇 念无为乐(《记承天寺夜游》)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组卷:43引用:2难度:0.7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选出与例句中“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山川
    A.亲戚畔
    B.汝不惠
    C.已而细柳军
    D.行天下大道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四俱备
     

    ②晓雾将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文中哪个字统领全文?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5)有人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流露了作者闲适归隐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组卷:50引用:2难度:0.7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夕日欲 古义:
     
    ;今义:
     

    ②晓雾将 古义:
     
    ;今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卷:5引用:1难度:0.3
  • 11.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①猿鸟
    ②沉鳞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组卷:7引用:1难度:0.5

四、对比阅读

  • 12.【甲文】答谢中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蜂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晓雾将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③积水空明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
    (4)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组卷:18引用:2难度:0.6
  • 1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则素绿潭       湍:
     

    ②晓雾将          歇: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沿溯阻 哀转久
    B.非亭午夜分 康乐以来
    C.春冬 山川
    D.不疾也 自康乐
    (4)“一切景语皆情语”《三峡)写景,抓住山
     
    的特征,突出夏水
     
    的特征,表达出作者
     
    的情感;《答谢中书书》写景,通过描写山川之美,传达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组卷:40引用:2难度:0.6

四、对比阅读

  • 3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晓雾将 (歇:升起)
    B.沉竞跃 (鳞:鱼)
    C.流飘荡 (从:跟、随)
    D.水皆 (缥:青白色)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千百之蝉儿叫个不停,千百之猴声不断。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再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结全文。
    B.从结构上来看,甲乙两文都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甲文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乙文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能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但是甲文除了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山林的志趣外,还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含蓄地传出热爱自然和避世归隐的高洁志趣,但更多的是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人的蔑视。

    组卷:23引用:2难度:0.5
  • 40.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 
     

    无与为乐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从两篇短文中任选一处你认为景物描写最美的句子,写出来并简要分析美在哪里?
    句子:
     

    分析:
     

    (4)两篇短文都写的是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相同,请做简要说明。

    组卷:3引用:1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