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江门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模)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社会治理》记者: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哪些关键性扶贫政策?
章文光(国务院扶贫项目检查负责人):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扶贫工作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事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先后就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涉及扶贫开发的重点任务、制度保障、体制建设、实施路径等,并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政策体系,是对以往扶贫开发战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扶贫领域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脱贫攻坚战略。此外,全国各地要按照“中国的脱贫标准”精准发力补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几乎都对扶贫工作进行了部署。整个“十三五”时期间,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每年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重要会议,针对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社会治理》记者: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您认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得到的最大实惠是什么?
章文光: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得到的最根本实惠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收入达标、不愁吃不愁穿、卫生医疗、义务教育、住房保障,这些在现实中都已经实现。云南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饮水问题可能比住房问题更严重,这些地区千年来靠天吃水,储备雨水饮用,缺水、卫生问题非常严峻。国家投入很多资源,包括大量的资金、技术的创新,把洁净的饮用水泵引到山上,千年来没有解决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现在已经全部解决,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不言而喻。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还得到了“溢出性实惠”。从某种角度上看精准扶贫可以理解为财富的再分配,在再分配过程中会产生“溢出效应”。比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实现的移风易俗,人民群众就得到了很多实惠。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婚、因丧也是致贫原因,在农村流传着“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的说法,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婚丧嫁娶请客吃饭连续几天,就吃空了吃穷了,还因此借外债,从而导致贫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等举措,实现了移风易俗,现在因婚丧致贫的家庭已经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得到了额外的、溢出性实惠。(选自访谈《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未来展望》,2021年1月《社会治理》)材料二: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书写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伟大传奇。
首先,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开展减贫树立了“标杆”。从减贫速度看,中国明显快于全球。在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政府是贫困识别、贫困干预、贫困退出以及脱贫成效评估等减贫全过程的主导性主体。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政府加大财政专项投入,通过“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多层级政府间合力协作制度安排提升政府扶贫整体效能,激发并形成扶贫合力,不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以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大扶贫格局,凝聚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中国政府发挥减贫主导作用为全球应对经济增长带动减贫普遍弱化的挑战树立了典范。
其次,中国精准扶贫方略的成功实践,为解决贫困治理一系列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按照精准扶贫方略的顶层设计,中国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上而下(指标规模控制、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对国际减贫瞄准方法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围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构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的工作机制,为解决一系列贫困治理难题提供了方法。此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仅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强调要发挥脱贫主体的能动性,“智”“志”双扶,从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其中包含的内源式扶贫、合力扶贫、制度扶贫等理论及实践,对于为国际贫困治理理论创新提供了借鉴,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高度肯定中国的减贫方略,他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黄承伟《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与世界贡献》,2020年7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这与我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政策与措施是分不开的。
B.我国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脱贫攻坚战略,并依照“中国脱贫的标准”精准发力补短板,因此,脱贫是必然的。
C.云南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饮水问题相对严重,国家采取很多办法解决了他们的饮水问题,这也意味着此地区离脱贫不远了。
D.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一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二要发挥脱贫主体的能动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不属于“溢出性实惠”的一项是
A.扶贫干部在“重男轻女”严重的工作村公开选贤举能,选拔了有才能的女干部做村主任。
B.凉水村的村民田老八总在村子里散布不利团结的信论,后因扶贫工作队的帮助而被感化。
C.因脱贫需要,扶贫队在碗米溪村开发集体经济,这一举措让村民有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D.扶贫干部大力鼓励村民种植“土家莓茶”,并帮助村民网上卖茶,让不少家庭实现了脱贫。
(4)作为脱贫攻坚项目检查负责人,章文光的回答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概括。
(5)中国的脱贫攻坚经验能给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你认为材料中哪些脱贫方案可以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
韩羽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茶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文本二:
白石老人有一画,母鸡驮小鸡,无题无跋,就笔墨论,不能算作上品,但引逗我一看再看,盖其中有味,味在未必有其事,当必有其理。
先说“母鸡驮小鸡”未必有其事。小鸡雏翅不能展,爪尚无力,怎能到得母鸡背上,我没见过。抑或是母鸡有办法将小鸡雏负之于背,我也没见过。按“眼见为实”说法,暂曰:未必有其事。
再说“母鸡驮小鸡”当必有其理。或禽或畜,也生养哺育,也有互爱,舐犊情深,乌鸦反哺。以人心度鸡之腹,母鸡必当爱雏,雏也必当爱母。示之以爱,“人”之母既能将孩儿揽之于怀,“鸡”之母也可将雏负之于背。
在这是耶非耶的节骨眼上,母鸡驮着小鸡入画而来。疑者则问,这小鸡雏是怎地到了母鸡背上的?我思摸八成是白石老人助了一臂之力,是画笔起的作用。助人为乐,确切地说应是助鸡为乐,使母鸡小鸡之爱,有如哑巴能言,得以倾吐,不亦快哉!从母鸡驮小鸡使我感觉到了比懂鸟语的公冶长更进而善解鸟意的老头儿的一颗心,正是这颗心,使整个画面暖烘烘起来。
这幅画把生活中的“本来如彼”的“彼”,画成了“应该如此”的“此”,说是“无中生有”固然不可,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似也卯榫不合。不妨以他自己说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对对号。母鸡驮小鸡,未必有其事,不亦“不似”,母鸡驮小鸡,当必有其理,当然是“似”了。正是在这“似与不似”的间隙里,才得以作出了这妙文章。
(韩羽《镜内映花 灯边生影》)(1)下列对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对儿子“真打”下地又自顾瞎胡唱,在家还“逼”孩子喝茶,文章意在勾画他威严、率真又有趣的农民形象。
B.父亲“看庙”时的种种评论,不但有他本人对壁画的惊奇发现,而且含有对“我”学习画画的方法指引和殷殷期盼。
C.文章截取了父子之间的几个生活片段,如老僧说家常话,看似平和冲淡,内里却有暗流涌动,亦如童眼观世,玩心未失。
D.尽管儿子成年后父子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心理变化,作者对引领自己走上艺术之路的父亲依然充满敬意。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对《八仙过海》及《八破图》的观察与品评,表现了他对艺术粗浅的鉴赏力:追求真实的再现。
B.第七段描写旷野的寒风积雪、虚白的阳光和几声鸡啼,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境相近,烘托了我的离愁与思乡之情。
C.韩羽反复玩味白石老人“母鸡驮小鸡”一画,悟出正是善解鸟意的老头儿的一颗爱心,使整个画面温馨起来。
D.文章传达情感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都重在运用心理描写表现父爱。
(3)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好画的特点。
(4)《父亲》是一篇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妙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此特点。组卷:17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昨日清晨,青岛近海海域像开了锅,海面上“蒸汽腾腾”,仿佛海水被煮沸了一般;船只、海岛影影绰绰,仿佛置于云层之上,如梦如幻。① ?
这其实在极寒天气中才会出现的“海浩”奇观。
相比于空气,海水比容较大,在失去同样热量的情况下,海水温度降幅远小于空气,所以,在持续强风作用下,海水被加速搅拌,下层相对温暖的水体不断往海面翻转、补充。超强低温让翻转到海面的相对温暖水体蒸发到空气中,与冬季空气中相对较多的颗粒物结合,遇冷发生冷凝结形成冰晶,冰晶在海洋表面受到强风和暖水汽的共同作用随风飘散,② 。
当太阳出来,陆地回温提升较快,海气温差缩小,③ 。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上文概括形成“海浩”现象的三个主要条件。组卷:6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体育天赋很高的钟南山在高三毕业时原本可以去国家队集训,但在父亲“学医可以一辈子治病救人”的建议下,他毅然选择了报考北京医学院。
因痛恨庸医害人而决定学医的青年鲁迅,在赴日留学,观看了反映中国人麻木不仁的影片后,意识到改变中国命运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1931年以文史满分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让他决心转学物理,走科学救国之路,在他心中,“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作为即将面临人生重要抉择的高三学子,前辈们的求学经历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呢?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前辈之光,烛照人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