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范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頫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1)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宗教意识逐渐衰淡,人世景物日渐有了自己的现实品格,山水也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
    B.山水画契合了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思绪和观念: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
    C.在宋朝,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自然山水满足了他们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这是山水画成熟于城市生活发达的宋代的全部原因。
    D.审美趣味的变化是社会变异的反映,与现实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观因素。禅宗的流行带来了山水画的成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阀贵族不同于由乡村而城市的地主士大夫,他们与下层人民隔绝严厉,乡村并未成为这一阶层普遍的情感寄托。
    B.中国山水画追求主客一体,西方风景画主客二分,在西方画家眼中,风景只是他们观看的对象,并不寄予主观感情。
    C.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色,画家的精神内化于自然山水之中。
    D.董源、范宽、王希孟、赵孟頫画作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作风格不一,作品中的山水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
    (3)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画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A.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B.寒玉萧萧风满枝,新泉细火待茶迟。自惊岁暮濒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
    C.水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波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一钓蓑。
    D.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4)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5)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一、二,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

    组卷:31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子忘了
    湛容
    “自个儿瞧瞧你这张脸,耷拉得门帘子似的,说出来你别不爱听,活脱脱一张马脸。你们老马家这姓儿真没白给!”
          马老爷子仍是木头桩子似的一动不动,双唇紧闭连眼皮儿都不抬,仿佛这屋里根本没人说话似的。
          每当马老爷子使出这种“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的招数,马奶奶总是特别生气,知道他心里肯定没好话。不过,马奶奶一点儿都不傻,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老头子为什么犯脾气,不就是他眼面前缺了泡菜嘛!
    说来话长,自从听营养专家说脆制食品吃了容易得癌,马奶奶就采取了断然措施:把整整一缸脆了半年的芥菜疙瘩忍痛全倒了。
          老两口的退休企每月几千块自己花,想吃什么买什么,鸡鸭鱼肉螃蟹大虾说买掏出手机就扫,不差那俩钱儿。问题是马老爷子仍然固执地认为泡菜是天下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忽然间,伴随他度过了岁岁年年的泡菜说没就没了,老爷子岂能不恼?
          为了泡菜的问题,马奶奶也曾无数次地给老爷子讲道理:人老了就怕不学习,不懂点儿科学知识可不行!吃得不科学,是要人命的!你不怕死呀?
    “老子活着都不怕还怕死!”他简直就好像是铁了心地要作死,处处跟养生对着干!就他这态度马奶奶能不着急吗?着急你能拿他咋整?打不得骂不得,说他两句还把你当仇人。丢下他不管吧,忍不下这个心,好歹几十年的夫要,老了老了,也不能干看着他往火坑里跳自生自灭呀!马奶奶本是心地善良,更何况养儿育女俩人朝夕相处,夫妻间的肌肤之恋早已变为亲人之情,更是割舍不开,怎么办?
          那天医院的专家在电视上讲,老年人要注意“三白”的危害!马奶奶觉得这个信息至关重要,关上电视急忙转身进小屋,要给老头子传达这重要讲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白,就是白肉。”“老子吃红烧肉!”
    “不行,那也是肥肉!……第二白,是白糖。”“老子吃红糖!”
    “想得美,什么糖都不行!……第三白,是白盐。”“废话!傻子都晓得盐是白的!”
          总之,马奶奶说一句老爷子顶一句,他还故意点上烟,表示决不赞同什么“三白”之说,更懒得听老伴的解释。不过,他太了解老伴说到做到的脾气了,从今往后雨想吃上肉啦!总结上次反戒烟的胜利,他深知口头反对无济于事,绝食抗议也老一套了,必须另辟蹊径方能渡过难关!别看马老爷子快八十的人了,脑子转得可不慢,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很快就被他想出来了。每天中午他按时坐在小饭桌前,看着清汤寡水没滋没味儿的菜也不提意见,还凑合着吃两口。然后,回屋睡一小觉,三点多钟打着遛弯儿的旗号,溜溜达达来到他熟悉的重庆饭馆儿,坐下要一份水煮牛肉,再点一盘口水鸡或者是回锅肉,反正全是他喜欢的菜。晚饭照例是粥,他勉强喝小半碗儿糊弄了事。“三白”的难关就被老爷子这么机智地悄悄闯过去了!
          过了些日子,有专家指出;老年人必须多多摄入脂肪蛋白才有利于健康,主张多吃肥肉、猪油,鸡蛋也要连蛋黄一块儿吃,否则容易得营养不良脑基缩等疾病。马老爷子得知后靠出望外.连声赞道:“这个专家要得!”马奶奶也觉得专家分析得在理,立即改弦更张遵照执行。于是老马家的餐桌上天天轮番土鸡炖肘子、清蒸鳜鱼、蒜泥白肉、汆丸子……马奶奶尽心研究烹饪技巧,马老爷子吃得高兴笑口常开,老两口意见一致,自然是云开雾散一片祥和。
          一年一度桂花香,又是金秋时节。老马家又开始忙活起来,马老爷子的生日快到了。不知什么朝代传下来的规矩:老年人的生日过九不过十。马老爷子明年满八十,因而今年这七十九岁生日必须格外隆重。马奶奶把银行卡密码告诉了儿子,叮嘱他必须去高档酒店订桌酒席,并坚持刷老两口自己的卡,不让孩子们花钱。她又分别通知儿女们带自己的朋友来,为的是人气儿旺喜庆热闹。马老爷子见老伴为自己的生日忙里忙外,心里挺感动,说出的话是这样的:
    “你不累呀?”
          大半辈子了,老两口彼此了如指掌,言外感激之意马奶奶自然是一听就懂的。她没有回应,只呆呆地站在来前,痴痴地望着灯般硕大的寿桃,眼里不经意地泛起了泪光,喃喃地自言自语:“我到了这一天,还不定怎么着呢!”马老爷子却听见了,立刻接过话来:“怕哈子,有我味!”
          客人来了,寿宴开始了。时下饭店的服务利民周到,带来的折叠桌拼接成大长餐桌,铺上洁白的来布,把这简陋的民居装点得颇有几分高大上。满桌的菜,醉人的酒,特别是满屋子的年轻人,青春的气息和着满满的欢声笑语,甜甜的话都是赞美两位老人气色好心态好会养生……马老爷子喝了两杯酒,更显得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站起来准备离席回小屋待会儿,却被年轻人嘻嘻哈哈拉着衣袖求他透露点几长寿的独门绝招。马老爷子站定,回眸淡淡一笑,悄声道:
    “老子忘了!”
    (《人民文学》2021年第9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芥菜疙瘩在文中具有隐喻意味,象征着马老爷子因与老伴饮食习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B.小说通过马奶奶不断调整饮食习惯的情节,细致刻画了马奶奶活到老学到老的年轻心态。
    C.“怕啥子,有我嘛!”马老爷子不再自称“老子”,而称“我”,表现了他对妻子的温情与体贴。
    D.老两口住在简陋的民居,却坚持在高档酒店订酒席,说明大办寿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匠心独运,选材不求宏大,以日常琐事来展现当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体现出小说鲜明的时代性。
    B.说的叙述语言流畅生动,雅俗兼顾,熔成语、口语、方言于一炉,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自然熨帖的语言风格。
    C.小说的对话描写是一个亮点,围绕“三白”的对话,唇枪舌剑,各不相让,火药味儿浓,极富画面感,还带有喜剧色彩。
    D.汆丸子、清蒸鳜鱼、蒜泥白肉,诸多菜名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点染出生活的色香味,表现了老两口热爱生活的精气神。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4)小说结尾“老子忘了”意味深长,借马老爷子之口表达了关于人生的深入思考,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组卷:38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_____,有的能引发暴雨,有的甚至能摧毁建筑。但它们的破坏力和太阳来的其他星球上的风暴比,那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在木星北极上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八边形风暴,八个超级风暴围绕着一个中心风暴不断旋转,而且每个风暴的风速都超过了每小时300千米,这比地球上的十二级台风还要快。科学家认为,木星两极的风暴速度较慢,其他部分的旋转速度比两极快得多。在木星大气层中,彼此相邻的部分,②_____,就会形成几何风器。
          而土星看上去就格外宁静安详,但是每隔30年总会出现一个超级风暴。那是一片高耸的雷暴云,宽度超过地球,高度达到250千米,每小时600千米的狂风和嘛啪作响的蓝色闪电,让它成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没错,你可以把此刻的土星想象成一座巨大的火山,来自核心的热量使它内部的压力不断积累,而这些风暴就像压力阀,当阀门支撑不住内部的力量时,就会突然喷发,形成雷器云。 ③_____,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来自土星核心的热量使它内部的压力不断积累,最终突然喷发,形成雷暴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组卷:32引用:3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中提到,要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所谓“直而温,宽而柔”,意思是正直者加以温和,宽厚者辅以严肃。而傅雷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做这样的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乘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可见,良好的性情也许是相反相成的。
          对于当代青年修身养性,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1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