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6 11: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叙事有一个基本原理: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中间存在某种互相维系、互相融合的东西,这就是中国“致中和”的审美追求和哲学境界。作为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支柱,“致中和”体现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整体性,一是动力性。
中国古代叙事思想极为重视结构的整体性。金圣叹就十分注重叙事的内在结构,将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略其形迹,伸其神理。”这是一种在欣赏和诠释作品中着眼微观、指向宏观的分析方法。他评注《水浒传》时说:“盖此书七十回,数十万言,可谓多矣,而举其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两节。”正是由于金圣叹对叙事结构的洞明和把握,他才从凝固的文字中,始终看到动态的潜在的结构穿插交互,为叙事成分的组合和连接起到或隐或显的作用,并称之“草蛇灰线”,“骤看之,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过去讲到“结构”是静态的描述,是文本最后形成的模式,而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第一次揭示了“结构动词性”,“结构是沟通写作行为和目标之间的模样和体制”。事实上,写作的第一笔就要考虑到结构,写作的最后一笔也追求结构的完成。这“第一笔”更多的是叙事思维中的东西,而“最后一笔”则几乎是文本的叙事模式。从叙事思维到叙事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实际上乃是寻找结构的生命过程和生命形态,体现出结构的动力性特点。
把结构视为“生命形式”,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动力性,是“致中和”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直接表现。恰如杨义先生提炼古代文论的术语所进行的现代解释:“读中国叙事作品是不能忽视以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的思维方式,是不能忽视哲理性结构和技巧性结构相互呼应的双重构成的。不然,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解读清楚其深层的文化密码。”例如《三国演义》的结构之道,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三国鼎立和演进,直至归晋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结构之技是以蜀汉为中心,特别是以诸葛亮出山到命归五丈原为叙事焦点,展开故事,而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的叙事方式。
人们形象地将《三国演义》比作块状结构,就像人们将《水浒传》比作链状结构,将《红楼梦》比作网状结构,虽然比喻有时是蹩脚的,但它说明一个道理,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并表现出了独特的叙事形态。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最为常见的表现是潜隐结构与显层结构,这同西方叙事学讲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在叙事形态上有相通或相近的一面,但西方叙事学纯形式研究缺少中国叙事学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的深刻底蕴。而我们的结构之道本身就蕴含着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性的把握和认知。
(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叙事学创建述略——兼评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从明初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诞生,到最高峰《红楼梦》问世,章回体一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唯一的文体形式。这与其本身的叙事优势有关。例如它有很强的自由度,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自由地出入,纵横捭阖,毫无拘束,它可以用“话说”、“却说”等套语随时转换情节线索,显得条理分明。故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每部经典作品都描写了几百个人物,而丝毫没有凌乱的感觉。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观性太强,易使作品单纯成为情节的工具,形成一种非常固定的叙事模式,缺乏形式上的变化,很不利于小说的发展。
西方古典长篇小说虽然诞生较晚,但其叙事结构一直处在不断地变化更新之中。纵观其结构发展历史,从一条绳子结构到双线索结构,到多线索交叉的网状结构,再到巴尔扎克的系列小说结构,西方的小说家们一直在尝试着打破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以期更充分地反映他们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中西长篇小说结构模式差异明显,究其原因,不但与小说的渊源有关,还反映出中西方民族意识和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国长篇小说很大程度上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史传中对人物一生的业绩不仅叙述详尽,而且还有许多相关资料作为旁证:由于与话本的口头文学传统密切相关,为了让听众厘清情节,作家不断提醒读者,因而书中常有“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套语,使得小说首尾相连,且脉络分明。这样导致结构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如西方那样重要。
与之相比,西方小说非常重视小说结构,其渊源《伊利亚特》的结构就设计得非常精巧,后世之仿效者也很少有从开端一直写到结局的简单结构。作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制造曲折与波澜,借以突出主要情节以吸引读者,进而引发读者对作品主题的深沉思考与想象。
其次,小说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小说家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因而十分注重秩序和稳定。在这种哲学观念的主导下,人们缺少开拓和变革的精神,就造成了秩序井然、非常稳定的章回体小说结构。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多种哲学思潮的产生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作家们不断创造出新的结构模式来反映日趋复杂的现实生活,最终便形成了新模式、新结构层出不穷的局面。
(摘编自文彬彬《中西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比较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中和”是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支柱,影响着中国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助于我们提升对中国叙事思想的认识。
B.金圣叹将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主张在赏析文学作品时,抛弃外在的形式,注重精神与事理的分析。
C.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描写几百个人物却没有凌乱的感觉,得益于叙事自由、能够随时转换情节线索等叙事优势。
D.“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套语,使中国古典小说首尾相连,脉络分明,但也消减了结构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说《水浒传》七十回“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两节”,意在说明《水浒传》与《论语》在思想上有着相似之处。
B.西方叙事学缺少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的深刻底蕴,由此可知,西方叙事作品缺乏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性的把握和认知。
C.西方古典长篇小说虽然诞生较晚,但其叙事结构一直处在不断变化更新之中,这主要是受西方民族意识和哲学观念影响。
D.文艺复兴以来,作家们创造出新的结构模式,这一现象证明了多种哲学思潮能够促进思维方式变革,进而影响文学创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草蛇灰线”叙述技巧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五回的《红楼梦曲》与金陵十二钗簿册,对人物命运进行了暗示,读者在几十回章节后可以找到它的真实的结果。
B.《水浒传》中,武松离开柴进庄上,至阳谷县景阳冈,“一路将哨棒出色描写”,以表现武松无时无刻不携带哨棒以为防身之用。
C.《三国演义》中,刘备因关羽遇害,欲亲统大军伐吴,他向青城山隐士李意求谶。李意画兵器40余张皆撕毁,又写一“白”字留下。
D.《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时,看着两根灯草,伸出两个手指,不肯咽气,他的妻子领会他的意思,熄灭一根灯草后,他才死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中国叙事作品“以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请从《水浒传》《红楼梦》中任选一部作品加以分析。组卷:14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下课之后,我回到宿舍,见了他的铺位搬得精光,知道他拒绝我的送车了。
我同他在这间屋子里住了将近一年,讲话却在一个月以前,他从医院归来,我才向他开始。他说,医生说虽然吐血,并非痹病。然而他渐渐黄瘦下去了。
朋友们当作问好很郑重的问他:“这不是玩的!”他好像优游不过,答着:“不要紧。”然而他的眼睛张大而发亮,每每于朋友走开之后,抬头觑着挂在墙上的镜子。我微笑而低声的告他“今天好得多”,他的答语却是“未见得”,便是正在那里收拾药瓶或写家信,也即刻停止,掉转身来,现出“这可当真?”的神气。
当着同住的朋友,他总是说着不久就归家的话。公用的痰盂,在去年初进来,我们彼此连名姓都不知道的时候,便已决议:放在适中地方,不得距离谁更近或更远;现在当然谁也不便推翻,他却暗地嘱咐听差,稍为偏近他那一方。每逢清早听差拿出去泼倒,在他似乎索性自己做了主(为)爽快,然而他又没有这样宣言,有事喊叫的时候,较别位先生和气而吞缩一点罢了。
没有自己顶要好的朋友住在里面作介绍,想插足于宿舍,颇不是一件容易事。他还只是说着“回去”,同住的一位便当着我们中明,“我已有一个朋友填缺”,随即把那朋友带进来同我们结识,-首先当然要结识他。他同结识一切朋友一样,满脸陪笑;眼睛呢,衬着苍黄的面色,更大而亮。轮到结识我的时候,我说,“你权且不必忙,他是病人。行止不能像我们斩截,而且他的家很远,还得觅伴。”这朋友此时也连声称是,随后间几天进来一趟,我很窘,他病人,仍然总是陪笑。他决定走的日期了,伴却没有觅着。动身前一晚,候补人这才很安心的走进来打量怎样布置。忽然正在高声嚷着英文读本的声音停住了,走出一位平素最热心于赶机会的英雄,好像不如此不足以表明懊丧与满足的真情,提议明天到市场去买点心,合欢聚会。被迎者极力称谢不敢;他,被送者,没有听见发言。其时我倒在床上,然而我的脑里已经绘出他的图形来了。
果真如他向我所说;记着家里母亲呢,还是另有不得不回去的原因?在我颇是一个疑问。那天早晨,我帮着他收拾东西,他再三催我上课。他很讲究整洁;吃药罢,也要用精致的杯碟;药瓶排在书架上,很像是医院里陈列的卖品。我却最是疏简;看他把衣服分作寒暑,很平展的垒在箱里,完全没有我动手的必要,所以名义上是帮助,其实是搅扰;然而他好像很乐意我的搅扰。
捡到皮袍,他忽然住手了,很踌蹰的用了仅能听见的声音:“没有晒。”“既然预备回去,为什么不晒?”我突然很粗重的这样说,把刚才小心侍候的私心,统行忘却了。随又笑道,“不妨,留着将来放在我的箱里。”从书夹中偶然翻出一张相片的时候,我又很鲁莽的喊起来了:“好胖!”他也摔开衣服,仔细看了一看:“送你罢,还是去年的。”
我极力劝他不要多带行李。他并不明言反对,只是低着头把预备带走的柳条箱同网篮装得满满。我气愤而且埋怨,“你不知道!你是病人!”马上又责备自己的唐突了。他好像也有点奇怪:“以前连话也不多讲的。……?从休息的时候偶然用询问的眼光向我一瞥,可以认识得出来。最后我告诉他,下午有两点钟功课,待我回来,一路到车站。他很冷淡的说者“不必”;我只当是照例的推辞,吃过午饭,同别的朋友一路上课堂。
为什么拒绝我呢?难道不愿吃他们的点心,拒绝我因而好拒绝他们吗?我不知道他们买与不买,买回了,也还有被款待的人在;只是我,见了这搬得精光的铺位,同剩下的几个空药瓶,禁不住怅惘。
(摘编自《废名集》)材料二:
废名在六七岁时患过一场大病,当时称作瘰疬,西医的称谓是淋巴结核或淋巴结炎,这场病痛不仅在他的脖子上留下了累累的疤痕,声音也因此变得喑哑低沉,更重要的是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病痛记忆:“六七岁时大病一次,便没有上学了,留下一个阴影,或者因为从此病了,或者因为这章书难读,空气很是黑暗。这一病有一年余时间,病好了,尚不能好好地走路,几乎近于残废,两腿不能直立。”
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病”“病人”“病痛”“养病死”一类跟患病有关的词汇大量出现。在《少年阮仁的失踪》《病人》《半年》《阿妹》《去乡》《桃园》中,乃至《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时期,他一直在不失时机地强调这段童年记忆,使这些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传性色彩。可见这一患病经历对废名的挥之不去的深远影响。相对于精神上的苦痛而言,肉体上的病痛算不了什么。关键是肉体的病痛使一个曾经健康的、独立的人变成了弱者,连像洗衣服、提箱子这样的日常琐事也成了难事,以至于无奈而流泪。病痛使患病者变得敏感而自卑,同学的关心、建议、帮助、说笑被理解为嫌弃与嘲笑,挑夫们正常的讨价还价也使“我”感觉被轻视、欺侮……总之,一切正常的与人的交往都变得非常沉重、压抑。
(摘编自石明园《“病人”角色与废名小说创作个人化倾向的形成》)(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同“他”在这间屋子里住了将近一年,讲话却在一个月以前,主要表现“我”的孤独与封闭。
B.“他”对前来填缺的同学总是赔笑,表现“他”的和气柔弱;吃药用精致的杯碟等行为,表现“他”讲究整洁。
C.要来宿舍填缺的同学,不听劝告,隔几天就来宿舍一趟,“我”对那位同学的自私行为很生气。
D.临行前一天,一位平素最爱赶机会的同学为了对新同学表示欢迎,提议到市场买点心举行聚会。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了“他”搬得精光的铺位,结尾再次聚焦搬得精光的铺位,这种情境式设置,富有视觉冲击,渲染了一种失落的心境。
B.这篇小说带有作者的自传性色彩,因为作者早年经历过病痛的折磨,所以文中的“我”对病友有一种本能的同情与关注,从“我”的视角去感知病友的苦痛。
C.离开那天早晨,“我”帮“他”收东西,“他”的讲究精致与“我”的粗疏鲁莽不断形成对比,突出了“他”的敏感细致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我”的不懂事理。
D.小说的结尾主要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推测“他”拒绝送行是害怕面对众人的快乐,只有“我”能理解“他”的落寞与悲伤,精光的床铺与空药瓶,含蓄蕴藉。
(3)“我”在叙述与病友最后一个月的交往时,运用神态、细节描写捕捉病友的状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材料二说,病人因为敏感自卑,同学的关心、建议、帮助、说笑被理解为嫌弃与嘲笑,一切正常的与人的交往都变得非常沉重压抑。试从材料一中概括相关情节,简析病人在与同学正常交往中的敏感和自卑的表现。组卷:5引用:2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管做任何工作,有两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只有吃得好,睡得好,①
在电视里,航天员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②
而说到睡眠区,( )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显得有些憋屈,在航天员乘组轮换期间,仍然会出现航天员没有床位的情况;天宫空间站的睡眠区相对安静,空间更大,采用了规则的横向布局,更有利于航天员的精神放松。
(1)联系上下文,在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B.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C.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D.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组卷:10引用:1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发争议,不少网友表示插画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有网友翻出以前的教材的插图,表示画里的孩子朝气蓬勃,非常阳光,让人很是向往。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博称会虚心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已经着手重新绘制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
在这个审美多元化的社会,没有一个产品设计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作为教材,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正向、良好的审美指引。近年来,某些文艺作品和创意产品包括商业广告中不时出现背离主流审美观的现象,这种偏颇的另类审美观和扭曲的价值观引起社会大众强烈争议,更加深化了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也使得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历史观、艺术观的紧迫性凸显。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