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模拟练习试卷

发布:2024/10/3 4:0:1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20分)。

  • 1.晚上文娟同学在家学习时,突然停电,她探头望向窗外,看小区里邻居家的灯是否亮。对于文娟同学探头望向窗外的行为,和下列科学探究过程的哪一环节是相似的(  )

    组卷:23引用:6难度:0.9
  • 2.在气温为18℃的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某时刻温度计刻度“37℃”,此时“37℃”表示的是(  )

    组卷:451引用:5难度:0.6
  • 3.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组卷:513引用:131难度:0.8
  • 4.下面是两个物体的振动周期与振幅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组卷:161引用:3难度:0.5
  • 5.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

    组卷:442引用:123难度:0.9
  • 6.用一支甩好的体温计连续依次测量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不甩),最后结果都是39.5℃,那么下列说法正确且全面的是(  )

    组卷:45引用:4难度:0.9
  • 7.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

    组卷:331引用:11难度:0.6

三、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33分)

  • 22.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研究水的沸腾现象:

    (1)如图甲所示为该实验的装置,在安装时应先调整固定
    (选填“A”或“B”)的位置;
    (2)同学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如图乙所示,则图中
    (选填“a”或“b”)是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这些气泡到达水面会破裂开来;
    (3)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99
    如图丙所示,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从记录的数据以及所画的图象都可得出:此时水沸腾时温度为
    ℃,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可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
    (5)细心的小王同学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

    (6)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填写一种);
    (7)如图丁所示,给一定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实线部分)。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量减少,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应是

    A.a
    B.b
    C.c
    D.d
    (8)实验完成后,小明将实验组装成如图戊所示,用A容器中的液体对试管B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发现当A容器中的液体沸腾了,B容器中的液体还没有沸腾,如果A、B容器中液体的沸点分别为tA、tB,则tA和tB可能的关系是

    A.tA=tB
    B.tA<tB
    C.tA>tB

    组卷:89引用:2难度:0.5
  • 23.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如图甲所示,将敲响的音叉在耳边慢慢转动,会听到时强时弱的声音。音叉的两个叉股就是两个声源,都会发出疏密相间的声波。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在这些位置几乎听不到声音。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以声消声“的反噪声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话筒将噪声收集起来传送到专门的电脑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通过喇叭发出新的噪声,恰能将原来噪声的振动抵消,这种“以声消声”的方法称作“有源消声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空调器、大功率冰箱及汽车发动机的制造中。

    (1)空气中传播的音叉的声音是振动的
    波(填“音叉”或“空气”),人耳听到的声音较弱时,是两个声源发出波同时传达,引起空气的振动
    结果。
    (2)话筒收集噪声,
    (填“有”或“没有”)控制噪声的产生;电脑分析获得的是

    (3)图乙示噪声源在空间M点产生的噪声振动波形,则声源在M点的振动应为图己中的


    (4)若用疏密相间的竖线表示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如图丙P、Q表示密部,M、N表示疏部,则两列声波相遇时,消声效果最明显的情况是

    A.P与Q相遇
    B.P与N相遇
    C.M与N相遇
    D.P与M相遇

    组卷:67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