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代人看古代经典,有两种看似很不相同的态度。一种表现在一般的读者中,以为经典很玄奥。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则认为,如果经典说的都是大白话,那不读也罢。这两种立场预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经典必定很深奥。其实,人类文明中,有些伟大的经典,内容就很平实,例如《论语》。
如果我们承认儒学是中国文化主流,而孔子是儒家宗师,那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第一经典。其内容平实的程度,从宋儒朱熹的评论可见一斑:“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而黑格尔态度却不一样:“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谈话的《论语》,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黑格尔刻薄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上述专业人士意见的原始版本。
表面上,这是对同一经典的对立评价,而实情是,黑格尔对经典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不过,这一对立提示我们,经典是应分为实践和理论两类的。实践应当平实,理论则可深奥。《论语》是关于实践的,黑格尔则期待它是理论的,阅读方式错位了。但黑格尔式的思路,今日在哲学专业人士中仍大有市场。
现代人读《论语》,很容易认为自己与《论语》处于同一水平。可是他并未细想,我们的这些观念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从文化中传承来的,而经典正是塑造我们文化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中引经据典的套语是“子曰”“诗云”,子曰的内容绝大部分便引自《论语》。如果对比《论语》以前的典籍就能发现,中国人关于道德人格的基本观念,是在《论语》中成形的。它由于在文化中的渗透性,变成社会生活的价值坐标,结果才“百姓日用而不知”。说《论语》内容平实,是因为它是孔子与学生以及相关政治人物问答的记录,是片段式的日常叙事。这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它提供的是孔门道德实践的各式案例。同时,这种教化的基本形式也符合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经验。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觉悟不是靠读伦理学理论,而是在教化中获取与提高的。一般道德经验的形成都从童年开始,亲友与老师则是道德启蒙者,而教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讲述各种道德典范的故事,以及教育者通过行为示范即言传身教,从而慢慢让儿童形成应该或不应做某类事情的意识。在这一意义上,《论语》是实践的,而非理论的。
当然,儒家经典并非只有平实故事一个类型,也有很深奥很哲学的文本,除《易》外,如宋儒极重视的“四书”之一的《中庸》。其实,所有伟大的价值系统,其论述都既有切近经验的内容,也有抽象精巧的理论。朱熹有鉴于此,所以选“四书”,深浅搭配,成“四书”系统。儒学是实践的学问,变高深为平实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什么要把浅显引向深奥呢?背后是理性的倾向在起作用。孔子施教,并非随时随地提供系统的理由,常常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对朝夕相处且景仰导师人格与学识的弟子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导师略加点拨,自己也就心领神会了。但是,对于后世读者来说,没有对话者的背景,有些言论理解起来就异常困难。这种跨世代阅读的困难包含两方面,一是知识的,二是道理的。知识方面,主要由汉儒的训诂注释来解决,而讲道理,正是宋儒的功夫所在。这样做,才能满足理性追求系统普遍理解的需要。朱熹等人努力讲道理的结果,便是形成了以理为核心范畴的义理系统。这自然变得深奥,不过这是解释的深奥,它与西式哲学体系的建构不一样,而更类似于解释学通过深入的解读、阐明而表现出来的义理的深奥,如《四书章句集注》等。
换句话说,经典的深奥,有时是读出来的。这种深奥可以是有价值的创造,但对经典的深奥解读不能离开其平实的经验。朱熹一面用藏之名山的抱负注“四书”,一面结合日常道德生活的经验教学生读“四书”。无论是《朱子语类》还是王阳明的《传习录》,对现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如何读经典,都有深刻的启示。
(摘编自陈少明《经典的平实与深奥——以《论语》为例》)材料二:
我们今天仍然要读《论语》,因为《论语》是一本历经千百年的考验及评价而流传下来的书。我每次叫学生读《论语》,都注重让学生自己去重新发现《论语》,去体会《论语》的话。经典本身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认识经典,亲自去体验经典的话。
儒家的论述中,有许多预设的条件。由此看来,孔子强调道德的行为应该是出于自愿的行为,而且是基于人们自然的情感。人在家庭生活中所产生的自然情感之流露,即成为伦理的基础。初期儒家主张亲情的重要性高于个人对国家之责任。后来孟子进一步阐释,认为人的良知是人的本性,而且主张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父子之间的亲情,而不是基于子女对父母孝顺的责任。孟子亦认为父子之间的亲情,应该用义理去涵养。
《论语》对话形式的论述使读者可以参与这个对话。所有用对话形式写的经典,都有这个力量。所以读者被对话带入时,会思考他们的日常生活。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处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必须认识善恶的义理。(摘编自狄百瑞《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材料三:
《论语》是博大精深的,虽然它呈现为零散的语录体形式,但孔子的思想脉络却贯通其中。孔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完备结构,在《论语》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这就像奠定了坚固的基石,使得儒学在后来的两千余年历史中,成为屹立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心的大厦。
《论语》是浅近生动的。亲切的交谈口吻,具体的对话环境,还时有对人物音容笑貌的记叙,这使得孔子和他的弟子栩栩如生地跃现于文字中。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他的形象直接联系在一起,我们不仅能读到孔子的理论,也读到了孔子的个性和孔子的人格。性格鲜明的孔子形象,使孔子的理论产生直观的效果。可以这么说,阅读《论语》,会获得思想的启悟,但也会获得文学的享受;阅读《论语》需要思索,但也会受到情志的感动和鼓励。
(摘编自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的读者或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认为经典必定很深奥,他们在读之前预设了这样的观点,其实经典未必都是深奥的。
B.孔子施教,常常就事论事,点到为止,所以这些与孔子朝夕相处且敬仰孔子的人格的弟子,一经点拨就全恍然大悟了。
C.教读《论语》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认识并亲自体验《论语》中的语言,《论语》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D.《论语》充分展现了孔子完备的理论体系与思想结构,为儒学在2000多年中处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解读深奥的理论经典离不开平实的经验,比如,解读《传习录》《论语》是这样的,朱熹也是边注边结合日常道德生活经验教学生读“四书”的。
B.用对话形式写的经典作品,能让读者参与对话,譬如《论语》,读者被对话带入对话者的背景,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言论。
C.孔子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基于自然的情感,家庭生活流露的自然情感是伦理的基础,并主张父子关系中亲情高于责任。
D.《论语》集博大精深与浅近生动于一体,有亲切的交谈口吻、具体的对话环境、对人物音容笑貌的记叙,也有完备的思想体系。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著述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易》
B.《中庸》
C.《四书章句集注》
D.《论语》
(4)“经典的深奥,有时是读出来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半塔的慢时光
罗光成 半塔是皖东来安县的一个古镇,很有些规模,也很有些超预想的繁华,街巷长且纵横,人流多而喧闹。
半塔的街道,说不上那种刻意模式化的整治,但横看竖看,满是人情味与烟火气。这是一种带有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场景与氛围,对半塔人,具有天然的认同与亲和;对我们这些懵懂的初来者,释放的是素面相对的坦诚与妙意。两位大妈,一位小媳妇,围坐在街边一棵行道树下,从大大的纸箱里,挑拣出一朵一朵小小的塑料花,插接到另一只手握着的塑料花茎秆上。仿佛有什么开心事,两位大妈突然笑得前俯后仰,手里的插花,也似乎听懂了什么秘密,应着大妈开怀的笑声,颤得忘了羞涩与腼腆。只有小媳妇手里的花,低着头,红着脸,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大妈,什么事这么开心?”“哈哈……”大妈看我一眼,未及回答,又是一阵哈哈哈。“你们就住在这镇上吗?”“没呢。”大妈终于停住笑,“我们是大刘郢村的,离这有二十里地呢。”“哦,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呢?”“做插花啊。”大妈朝身后的胡同那边努努嘴,“是为扶贫车间做的,镇上的扶贫项目。”“那怎么不在车间做呢?”“这个由着我们,阴雨天,把材料领回家里做,平常可以在家里做,也可以到车间做,今儿个天晴,又没风,就搬到这里,边做边瞅街上热闹。”说话间,大妈的花茎上又多上了几朵红灿灿的桃花。“一天能赚多少钱呢?”大妈把又一朵粉白的桃花,插在红花之间,“这个不固定,按做的多少,一天能赚个一百来块钱吧。喏——”大妈冲小媳妇伸伸下颌,“她最灵巧,一天能赚一百五十块。”小媳妇抬起头,剜一眼大妈,又迅速瞟我一眼,小声嘟哝着,又红着脸,低头忙着插花去了。
一条胡同,窄窄的巷口,幽幽的进深。从窄口踱进去,竟如桃花源般“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胡同里的烟火味更加浓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真实与趣味。剃头匠,烧饼摊儿,缝纫店,中药铺,老茶馆,大澡堂……几位老人,胳膊肘支拄在黑黢黢的木桌上,拿着大壶茶。一位老人,掰一截麻花,塞进嘴里,从瘪瘪的左腮,嚼到瘪瘪的右腮,半天也没有打败坚强的麻花,只能用手托捏着腮,一边继续咀嚼,一边含混着说“不中用喽,不中用喽”。对面老人也用手托捏着腮,一边把麻花从瘪瘪的左腮,嚼到瘪瘪的右腮,一边含混着说“不中用喽,不中用喽”。忽然,门外一道光影倏地一闪,一个脑后留着细胎辫儿的男孩儿已飞奔至木桌,“太爷爷,太爷爷!”老人还未来得及调顺嘴里的麻花说话,小男孩儿已抓起一根麻花,咯嘣一声,咬掉一半,麻花在小男孩儿嘴里被咀嚼得咕喳咕喳。光影倏地一闪,小男孩儿已蹿向门外。“别跌倒破了相!”老人终于从嘴里含混出满是怜爱的叮咛,叮咛跌落在门口,那道光影早已不知了去向。“重孙都这么大了,你说怎能不老,那不成老妖怪了,是他们的天下喽,是他们的天下喽!呵呵呵!”
胡同的底部,有些像气球一样膨胀开来,一块沙土地上,两个老太太扶站在绿漆已有些斑落的健腿器上,大步走路一样前后反复甩动着双腿。“你看,又睡着了。”“没呢,人家在听京戏呢。”两个老太太向对面瞄一眼,私语嘁嘁。对面,一张积满时光包浆的桌子,突兀地横立在门洞外的廊檐,因虫蛀或腐蚀而短了一截的那根桌腿下,塞垫着一块厚厚的黑砖,黑砖上又加塞进一块老旧的瓦片。一块黄纸板,用墨汁画着一把大大的钥匙,钥匙的前半部分,伸进一个鲜红的心形图案,边上用墨汁写着“修钟表、配钥匙,用心服务、老少无欺”。一位精瘦的黑衣老人,双手拢袖,仰靠在高背竹椅上,闭着眼,嘴微张。桌上一个巴掌大的橘红收音机,正放着京剧《秦香莲》:“这一脚踢得我昏迷不醒,秦香莲未开言珠泪淋淋……我母子千里迢迢来寻你,你不该狠了心不认为妻。”一个不知年头的小闹钟,蹲踞在收音机旁,红色的秒针“嘎嘎、嘎嘎”,为秦香莲打着节拍,麻白的钟脸下方,绘着一只芦花公鸡,一边啄着地上永远也不见啄完的几颗米粒,一边不停地为秦香莲的咿咿呀呀点头叫好。又换成包大人了,一声断喝:“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说起了招赘事你神色不定,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芦花公鸡听见换成了包大人,似乎片刻一愣,随即又一边啄着地上永远也不见啄完的几颗米粒,一边不停地为包大人的啊啊呀呀点头叫好。老人依旧闭着眼,嘴微张,入定般声色不动。从树枝间穿过的阳光,把一团光斑,趁老人不注意,悄悄从老人的脚面,潜移到短损的那只桌腿上。
(有删改) 文本二:
余光中对现代散文蓝图的构想是:“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余光中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质,具体体现在余氏散文所具有的——对中华文化传统无限孺慕之底色美、对时空流转画面定格之流光美,以及对汉语音韵节奏丰富创造的乐声美三方面。这种对散文声、光、色的审美追求,对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摘编自刘莉《声、光、色里的追求美——论余光中散文写作的审美特质》)(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塔对我们这些初来者,释放出坦诚与妙意,其坦诚表现为半塔人的热情淳朴、毫无掩饰。
B.文章第二段以扶贫行动为大背景,选取半塔妇女做插花这一生活片段,具有时代气息。
C.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小声哪哝着,又红着脸”表现了小媳妇的羞涩与腼腆。
D.“光影倏地一闪”运用比喻手法,“叮咛跌落在门口”运用拟人手法,都写出小男孩速度之快。
(2)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对半塔慢时光的多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的生活方式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文本一第二段中,两位大妈的形象与小媳妇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妈是小媳妇的陪衬。
C.余光中运用联想方式,从味觉、听觉和视觉角度形象地描述了优秀的散文应该具有的特点。
D.文本二中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构想以及对余氏散文的分析,对文本一的理解具有借鉴意义。
(3)文本一是通过哪些场景来表现“半塔的慢时光”的?请简要概括。
(4)文本二中说,余光中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上常从容与(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筛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节选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二)
陈豨以宾客盛,为周昌所疑。高祖使案其客,始反耳。未必素有逆谋。韩信处嫌疑之地,轻与一陈豨出口言反,此亦非人情。信以淮阴侯家居,虽赦诸徒奴,合而使之,未易部勒也。上自出,关中虽虚,未能全无备,亦不可信也,论者却未及此……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现。
(节选自【清】冯班《<史记>会注考证》)(1)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B.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C.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D.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署已定,待豨报 报:报告 B.相国绐信曰 绐:欺骗 C.秦之纲绝而维弛 弛:松懈 D.高祖使案其客 案:查办 A.子可与言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人言公之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且喜且怜之 若属皆且为所虏 D.陈豨以宾客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①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
②虽赦诸徒奴,合而使之,未易部勒也。
(5)冯班认为“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现”,请说明选文(一)中哪些地方能看出韩信的“冤”。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酬刘柴桑①
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②周。
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墉,嘉穟③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注】①此诗写于409年,陶渊明约44岁。②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③穟,同“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告诉朋友刘柴桑自己的居所鲜有人事应酬,自己时而会忘记四季变迁。
B.三、四句和《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样,写出了居所的清幽娴雅。
C.七、八句写诗人看见新葵、嘉穗心生感慨,不知道来年是否还能看见像这样的盛景。
D.全诗有多处矛盾之处,如“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精微地传达出诗人的多重人生感慨。
(2)明代黄文焕《陶诗析义》中评此诗“知苦趣乃益添乐趣”,请结合全诗谈对这句评论的理解。组卷:18引用:4难度:0.6
(二)整本书阅读(10分)
-
1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乡土中国》由费孝通所著,虽然篇幅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谓A ,其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独到之处,令人B ,很能见出学术气魄。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能做到这些,缘于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学习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学习作者缜密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语文素养。
我们阅读《乡土中国》要有阅读的方法,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那一类书。“重读”不是再读一遍,① ,甚至是终身的阅读。有学者喜欢《三国演义》,每三年都要买一套新的《三国演义》来“重读”。重读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纳”(钱锺书语),消化吸收,② ,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重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在于C ,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缘于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还有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
B.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还缘于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C.除了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还缘于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
D.不但缘于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情感与了解,而且在于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
(2)请在文中ABC填入恰当的成语。
(3)请在文中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6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不需要死板的计划,因为这样就缺少无法估计的刺激与意外之喜。”《礼记•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①,事前定则不固,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注】①跲:jié,绊倒,此处指说话不顺畅。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组卷:10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