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8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享有优势。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可以让平民百姓晋升为统治阶级,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四书五经。因此,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尽管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
          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绝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没有找到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方式。1978年之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采用双轨渐进转型的策略,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这种务实的方式不仅为中国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我们从中国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一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应发展与自身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这些国家应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在消除过去不当政策所造成的各种扭曲时,政府也要通过务实的方式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选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有删改)材料二:

    (选自熊秉元 叶斌 蔡璧涵《李约瑟之谜——拿证据来》)材料三: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是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有效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中国井然有序,并发展了以整体论、实用化研究为主的科技。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科技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
          除李约瑟本人外,对“李约瑟之谜”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任鸿隽把中国无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主,太重实用,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
          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伊懋可认为,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人口增加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
          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对“李约瑟之谜”,林段夫先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和上述学者的观点相比,林毅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其实,科举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从西方和东方的考试制度看,现代化也是离不开考试制度的。
    (选自宋圭武《林毅夫先生若干观点批判》,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通过双轨制推动经济转型,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B.材料二显示,历代书籍存量中科技类文献占比低,说明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一直没有成为知识存量的主体。
    C.有研究认为,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不利于完整逻辑体系的形成,导致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D.“高水平陷阱”缘于人口膨胀消耗了社会财富,国家没有足够的剩余发展工业,劳动力便宜影响了工业技术进步。
    (2)下列有关西方产生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进步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这种转变催生和促进了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以还原论、公式化为主,取代以整体论、实用化为主的研究。
    C.工业革命能应运而生,是因为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让更多的人投身科研。
    D.西方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才能完成。
    B.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情,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时,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思路和做法,尽管付出很多努力,结果却差强人意。
    (4)根据材料概括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5)材料三认为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有些浅陋,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48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息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便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的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看不起“爹”,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了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桃花寨”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构成的关系,是读者探寻小说命意的线索。
    C.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
    D.“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3)小说中的“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由“声闷如沉雷”,变得声音“清越。悠扬”,这样写表现了怎样的深刻思想?
    (4)如欲以“一则‘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则《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组卷:39引用:1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座完善的建筑,①______:适用,坚固,美观。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的,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当然也反映这个地方的地理气候。因此,适用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
          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但不一定被人采用,被选用的材料,更不一定最坚固,最易驾驭。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达到了高度的圆满,②______,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建筑上的美,浅而易见的,当然是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比较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③______。建筑是为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结构出来的物体,所以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7引用:10难度:0.6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材料二: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教育部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校团委举办“新时代劳动教育”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让青春在劳动中闪光”为主题,以高三一班学生代表李爱华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交流会上发言。
          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