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3 22:0:2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
    陈延斌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颜子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入耳入心。
          家规族训规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齐家睦族是社会得以治理与维持稳定和谐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资父事君,忠孝道一”(《魏志•文聘传注》);“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教化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出品德高洁、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巩固。可以说,家训族规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虽然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宣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的限制,语意深刻玄奥的儒家典籍传播受到了很大制约。家训教化则不然,由于家长、族长撰写和订立家训族规的宗旨是教化、规范家人子弟,为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在语言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特别是宋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竞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通过家训载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外,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余字,但言约义丰,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被尊为“治家之经”。由于它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流传甚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农耕社会,教化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家训文化则是其中效力突出的一种。
    B.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若无齐家睦族的教化,社会难以治理和维持稳定和谐。
    C.古代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而儒家典籍语意深刻玄奥,故传播时受了限制。
    D.家训族规在撰写和订立时,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这是为了便于家人子弟理解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总分结构,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论述了传统家训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主要观点。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颜氏家训》证明了“师友之诫”和“尧舜之道”在调节人际关系上的作用。
    C.第三段首先提出观点,再用引证法加以证明,然后通过讲道理的方法,让观点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
    D.文章通过朱柏庐《治家格言》广泛传播的例子,证明家训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社会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的训谕易于熏陶儒染,入耳入心,其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崇高,他们的训导更容易让人接受。
    B.家训族规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能起到伦理教化的作用,促进了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风气形成。
    C.家训族规弥补了国家法的不足,在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中起到积极作用。
    D.中国自古以来,许多世族大家竞相刊印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有效地促进了儒学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组卷:19引用:3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装台(节选)
    陈 彦
          顺子新婚,只在家耽误了一天一晚上,就赶到舞台上去了。十几个伙计早都来了,不过都袖笼着双手,散落在后台门口扯咸淡。
          顺子说:“没看都啥时候了,非等着我来才装呀。一早瞿团长就来电话了,说今晚台必须装起,人家明天有重要接待演出呢。”
          猴子说:“尽弄这急煞火的事,前天昨天,连着两天两夜给话剧团装台,今晚再给秦腔团装一夜,几天都没睡过囫囵觉了,还不把人挣失塌了。”
    “猴子,你甭扰乱军心,咱就吃的这碗装台饭,不想熬夜了你喝风把屁去。都少撂干话,快上台。”顺子说着先进后台了。
          猴子在后边还嘟哝说:“那中午给大家一人加个鸡腿吧。”
          顺子骂了猴子一句,吩咐了起来:“墩子,你几个吊软硬片景。大吊,你四个还装灯,瞿团长说了,要按去北京调演的灯位装,六十四台电脑灯,一百二十个回光,一个都不能少。”
          大吊说:“这么短的时间,肯定装不起来。”
          顺子说:“装不起也得装,人家加了钱的。猴子,上去放吊杆。”说完,自己先驮起一个灯箱,往耳光槽走去。那灯箱至少也有百十斤重,他双腿明显有些打闪,但还是颤巍巍地驮到耳光槽里去了。大伙也就跟着嘟嘟囔囔地干了起来。
          刁顺子是这十几号人的老板,但从来也没人叫过他什么老板。他有个口头禅:咱就是下苦的。谁能下苦,谁就跟咱干,下不了苦,就趔远。这世上七十二行里,还不包括装台,装台是新兴行业,如果能列进第七十三行,在顺子们看来,大概就算最苦的一行了。没明没黑,人都活成鬼了。人家演出单位,都是白天上班排练,舞台就得晚上装好。到了白天,你也闲不下,还得在一旁伺候着,那些导演们都是脏嘴,开口骂人是家常便饭。好多装台的,不仅受不了苦,而且也受不了气,干着干着,就去寻了别的活路,唯有顺子坚持下来了,并且有了名声。现在,整个西京城,只要有装台拆台,给文艺团体装车卸车的活儿,全都找到他顺子头上了,别人想插手都插不进去。这样,他身边就聚集了一堆吃饭的人。但他从来不让人喊他经理老板什么的,一喊,他就说是糟践他呢,他说他就是个下苦的。
          顺子手下也没有中层这些架构,就是相对固定几个招呼人,分几个组,管管灯光,管管软硬片景,多数时候是老王打狗,一起上手。反正啥他都带头干,账也分在明处。人家剧团给多少钱,大伙心里,其实都明得跟镜一样,活儿都是靠他的名头揽下的,他多分几个,大家也都觉得是情理中的事。何况顺子也不贪,总说有钱大家挣,因此,跟着他的人,有好多也都是七八上十年的老人手了,他们把这一行干得精到的,连使一个眼色,都知道是要钳子还是要锤子,是上吊杆还是下吊杆。瞿团长老说:“我看顺子这帮人手,个个都能评高级舞台技师了,比咱团里那帮不吃凉粉占板凳的人强多了。”顺子害怕引起团里那些人的嫉恨,就赶忙圆场说,咱们就是下苦的,这点手艺,也还都是人家团上那些老师手把手教下的。反正啥事都只是下苦干,不抢人家任何人的风头。瞿团长就常常笑着说:“你别看顺子,也算是天底下第一号滑头了。”顺子也总是笑着回应:“下苦,咱就是个下苦的。”
          他们刚吊了几片软景,瞿团长就来了。瞿团长对艺术要求很严,虽然戴着眼镜,文文气气的,但有时急了也会骂娘。顺子跟他已经打了多年交道了。
          瞿团一来就喊顺子:“哎,顺子,你们装快点噢,明天早上八点,演员乐队准时进场。误了时间,可拿你是问哟。”
          顺子从灯光楼里溜下来,弄得满身的灰尘,连头发都粘满了蜘蛛网。他拍拍灰手,把灰头土脸抹了一把后说:“瞿团,您也都看见了,弟兄们干得连放屁的时间都没有,都说跟我干活儿,算是皇上娘娘拾麦穗,就图混了心焦了。”
    “啥意思吗?”瞿团好像没听明白似的。
          顺子笑着说:“嘿嘿,挣不下钱嘛。”
    “你少来这一套噢顺子。我可听办公室讲,装这个台,是给你加了钱的。”瞿团又笑着说。
    “加是加了,也就加了一千块,大家都骂我哩。”
          瞿团当下就问:“哎,你们谁骂你顺子老板了?”
          猴子急忙举手:“我骂了。”
          墩子也举手说:“我也骂了。”
          大家就笑了。
          顺子说:“你看你看。难弄得很,都钻到钱眼里了。”
    “我给你说顺子,办公室能给你加一千块,已经是破例了,你就知足吧。赶快干活儿。”说着,瞿团就要离开。
          顺子又拿出了那种死缠软磨的劲儿说:“瞿团,你看大家都说您从不亏待咱下苦的,加钱不说了,那中午给大家一人加一个鸡腿得成吗?您老亲自来这一趟,总得犒劳一下三军嘛。”
    “你这个刁老板哪!不说了,中午一人加一个鸡腿,两个鸡翅,再外加一包奶。活要是干不好,顺子,我可让办公室在工钱里扣除噢。”
    “您放心,瞿团,咱还得顾咱的脸哩。”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猴子要求午餐加鸡腿,顺子骂了猴子;但后面顺子又借题向瞿团长提出加鸡腿的要求,表明他既体谅弟兄们的辛苦,又善于见机行事。
    B.瞿团长夸奖顺子等人业务精湛,顺子说自己只是“下苦的”以避免抢人风头;瞿团长又说顺子滑头,顺子也用“下苦的”作为挡箭牌。
    C.“你这个刁老板哪!”一语双关,“刁老板”既是瞿团长对顺子的称谓,也包含瞿团长对顺子先要求加工钱、后又要求加鸡腿的恼怒。
    D.“咱还得顾咱的脸哩”,顺子所说的“脸”是指脸面,也是指他们这群装台人的职业尊严和做人原则,这些正是顺子所一直坚守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材独特新颖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装台是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新兴行业,小说把以顺子为代表的装台人作为描写对象,让人耳目一新。
    B.作为小说节选,本文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却能够娓娓道来,将故事讲述得自然流畅而妙趣横生,显示出扎实的生活积累和出色的表达能力。
    C.小说中间两大段插入对装台行业特点和顺子其人的介绍,使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有利于揭示人物内心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小说中“他双腿明显有的些打闪,但还是颤巍巍地驮到耳光槽里去了”一句,生动真实地描写了顺子装台的劳动细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刁顺子能够成为装台班子领头人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小说内容作简要概括。
    (4)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描写颇具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组卷:31引用:10难度:0.6

(三)《乡土中国》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各题。
    选文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取材于《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选文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选文三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是不会发生这问题的。
    (1)《差序格局》第十一段引用《释名》中“沦”字的解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下列诗句中“沦”字的意思与此相同的一项是
     

    A.河水清且猗。(《诗经•魏风•伐檀》)
    B.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C.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何堪说。(韦庄《秦妇吟》)
    D.祖国沉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
    (2)结合《乡土中国》和选文一,选出下列关于东西方社会格局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
     

    A.西洋社会以团体为单位,团体界限相对清晰明确。
    B.乡土社会自给自足,个人与他人的联系并不是必需的。
    C.差序格局以“己”为核心,与他人联系愈远愈薄。
    D.任何社会格局中公与私都是相对的,国家利益至上。
    (3)阅读选文二、选文三,结合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群己关系”这一概念,分析选文二节选《论语》片段中的孔子观点。

    组卷:5引用:1难度:0.3

(二)课内基础知识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师焉 ④或焉,或不焉
    ⑤非能 ⑥是故,益圣,愚益愚
    鱼虾而廉鹿 孤舟之嫠妇
    ⑨苍山负雪,明天南 学而

    组卷:23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许多是“会过去”的,也有许多是“不会过去”的。“会过去”的是短暂的、虚妄的、表面的事物,而“不会过去”的,则是能引发思考的、需要铭记和传承的。
          请结合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