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价值概括,首先就是突出大运河起源古老、规模巨大并随千百年来的环境变化而不断地适应环境。申遗工作首先回答的问题就是大运河的起源、变迁、沿革及其与环境变化对应关系。大运河的开凿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环境复杂、地质地貌多变,从古到今不断变化,且很多河段仍在使用。大运河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界对其价值的认识不够充分,甚至怀疑其是否具有文物身份。这说明长时期以来,人们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大运河习以为常,仅把它当作一条普通的水路,甚至都没有把它认定为文物。大运河从没有身份到被认定为文物,继而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大遗址,直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历时将近三十年。要对几乎覆盖中国东南、长达三千多公里、历时两千五百多年、连接中国四大古都以及上百座历史城镇的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估,就必须开展扎实的考古工作。
          大运河河道既是大运河遗产的本体,也是其主体。河道本体历经沧桑,在历史上变迁频繁。各朝代的运河的范围、起止点、关键地点的改道、重要节点的工程遗存等要素中,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具体落实。这涉及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真实性问题,而解决此问题必须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传统考古学的方法固然可以在具体的点或小范围的区域内中发挥作用,而面对大空间和长时段的大运河则必须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在大运河申遗之后,亦即大运河后申遗时代,考古工作将在大运河的保护、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对大运河城市及大运河文化作出更加系统、鲜活的考古解读。
          大运河不仅是技术的集成,也是文化的集成,是一条文化线路。作为线型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孕育的大运河文化深刻影响了沿线数十座城市的发展。隋唐以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漕运,设置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分别掌管运河漕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漕运而繁荣,所谓运河城市,即指应运而生的运河遗产特别丰富的运河节点城市,也是在区域文明中发挥特别重要作用的城市。对这类城市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应该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不是各个遗产点的简单叠加。这一类运河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考古遗址公园,可以持续地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梳理城市文脉,解读城市的发展与兴衰。
          镇江是长江和大运河的“江河交汇”处,是长江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城市,但迄今为止镇江没有一处运河遗产点,与长江对岸的扬州形成鲜明的对照。2009—2010年,镇江先后三次对运河遗产片区进行考古,后发现了元代石拱桥、宋代仓储、宋至清代古运河、宋代房址、明清时期京口驿等遗迹。
    (摘编自林留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
    材料二:
          大运河文化是有关政治、经济等不同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其形成、演化的机理多种多样。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是指沿运河各自然水系、不同文化区、不同民族、不同社团、不同阶层在大运河文化系统的作用下,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扬弃融汇,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现象。大运河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是指由跨流域通航所导致的原流域文化表现形式的改变,以及因原流域文化表现形式改变而产生的各种物质存在形态等,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两个举足轻重的重要因素,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沿运河流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如以血缘关系维系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到历史时期以地缘关系维系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这些不同的、互不隶属的文化区之所以能够逐步发展成为中华一统文明,除了东亚大陆的地理态势和三皇五帝以来形成的哲学思想、传统理念、政治、礼仪制度的综合作用外,大运河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她像一张充满活力的网状大动脉,把自然流域和各个不同文化区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由自然水系和人工河道组成的网带状大运河文化,增强了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维系中华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文化所包含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表现形式有:天人合一的科学治水思想、中华一统的重要政治保障、兴旺发达的早期商品经济、横连五大水系形成的新型社会结构、百花齐放的民俗文化艺术、独领风骚的历史文化遗迹等等。
    (摘编自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开凿历史悠久、环境复杂以及还有河段仍在使用等特点,让学界对其价值认识不充分并质疑其文物身份。
    B.大运河是一条文化线路,其文化影响了沿线城市发展,而当下对运河城市开展的考古工作能梳理城市文脉、解读其兴衰等。
    C.由自然水系和人工河道组成的网带状的大运河文化,使其流域范围中出现了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域。
    D.大运河文化的表现形式涉及治水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民俗文化等领域,以及运河的设施和建筑群落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因为开凿早、规模大,更是因为它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适应环境。
    B.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学界对大运河文化做出系统的考古解读后,才能对大运河进行保护、遗产利用、建设文化带等。
    C.作为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的运河城市,镇江通过考古发现了其多处与运河相关的遗迹,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
    D.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同一问题的两面,即由跨流域通航导致的文化改变和由此产生的物质存在形态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大运河考古和研究方法的一项是
     

    A.对比历史文献和大运河现存遗址,明确大运河相关改道情况。
    B.在运河沿岸城市发现运河遗址,如河南商丘南关码头遗址等。
    C.运用遥感图像技术,发现大运河遗产中的古河道、古堤防等。
    D.修复大运河重要节点的工程遗存,疏浚大运河河道沉淀泥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围绕“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这个话题行文的。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发展对大运河文化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组卷:4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次小小的审问
    【罗马尼亚】米•萨多维亚努
          一小时前,我们佩特列什蒂的村长就同书记官一起离开村公所了。像往常一样,他们在回家前,先拐进位于村子中心的酒店歇脚。在将要喝完第二壶酒的时候,有人来到窗下,用手指敲了三下玻璃。
          宾蒂列斯库书记官紧盯着窗子说,“是阿姆布鲁齐,我认出了他的扣子……”他朝窗外的人喊了一声,“进来,将军先生!进来!”
          村警察阿姆布鲁齐是个如同一座小山那样笨重的人。他的身上裹着一身缝满装饰物的紧身制服,随着佩刀的“嚓”声走进来。他那黧黑的脸上挂着谄媚的微笑。他先同父母官握握手,然后拉过一个凳子坐下来,说:“我有幸通知村长先生,一刻钟前,有个人被关进了村公所的地下室,是巡夜人带来的……天黑以后,他还在村里逛荡。巡夜人都是我亲手教出来的,他问那个人,‘你是干什么的,喂,干吗还在村里游荡?’他回答说,‘我是,我想……’巡夜人命令他,’到村公所去!……他不肯去,巡夜人就用刺刀把他押到村公所去了!这些巡夜人全是我精心训练出来的……”
          阿姆布鲁齐快乐地笑笑,用手指迅速捋一捋黑胡子。
    “是做买卖的?”书记官若有所思地问,“他晚上到这儿来有什么事?”
    “你没见着他?”村长猛然转过身问阿姆布鲁齐。
    “没有,是巡夜人向我报告的。我想先跟你们说一声,我也不知道是谁……”
          他们从后门走出去,默不作声地穿过村子,四周闪动着点点灯火。书记官不停地思量:会是什么人呢?瘦高个儿村长低着头走,他想起了县长曾就村里道路的恶劣状况指责过他……如今,老滑头的县长助理也把眼睛盯在他身上,一会儿是修路的事,一会儿是村公所的事,一会儿又是筹备代表的选举事宜……村长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县长助理有两匹马,临近冬末没有草料了。乡下的路坏了,县长助理十分关心,他知道村长是殷实户,家里堆着好几堆干草……
    “真没有法子……”村长自言自语地说,“我必须竭尽全力顶住,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不过,看来,还得给他送一车草去……胳膊拧不过大腿!”
    “你说什么?”书记官问。
          村长吃了一惊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对!是这个理。”宾蒂列斯库叹着气表示赞同。
          三个公务员笑着走进村公所,巡夜人待在黑影里,一声不吭,肩上背着枪。他公务在身,得留在那儿守夜,他找了个背风的墙根坐下来。
          书记官气呼呼地走进村公所,心想若被押的人不是商人,岂不白跑这一趟!如果被押的人是流氓的话,那他一定要跟他好好算账。书记官的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吼叫。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于这样办事了。村长正在听阿姆布鲁齐吹嘘自己是如何教育巡夜人的。“像我们这样的巡夜人,怕是哪儿也找不到!”阿姆布鲁齐赔着笑脸说。
          书记官命令村公所的办事员把被扣押的人带进来。三个公务员好奇地打量他。这是个毫无特点的人,中等身材,穿着日耳曼族服装,满身是油垢。他手里攥着揉成团的帽子,双目在蓬松的长发下睁得滚圆,好像被直射过来的目光和灯光弄得懵懂了。
    “我早说过,这个人不是商人。”书记官不满地说,“你是什么人?喂,是机器匠吗?”
    “我根本不是什么机器匠!”被拘留的人回答说,“干吗把我带到这里来?”
    “这不用你管!你叫什么名字?”“图托瑟•卡扎库。”
          警察想插话,书记官制止了他,因为他要亲自审问,发泄一下怨气。他面红耳赤,咬牙切齿地问道:“你是从哪儿来的,喂,机器匠?”宾蒂列斯库咆哮起来。
    “我不是机器匠,先生!”那人生气地回答。
    “怎么?你说什么?你不高兴?别发脾气,我会叫你知道厉害的……你既不找书记官,也不找别的人,那你来干什么?”
    “我有事,县长助理要我来……”
          这一来,提问突然中断了。宾蒂列斯库泄了气,低下头看地。村长和阿姆布鲁齐面面相觑,村长赶快用手捂住缺了门牙的嘴。
          宾蒂列斯库书记官友好地笑了,他走近那个听差,拍拍对方的肩膀说:
    “这就行了,先生,你为什么不早说?干吗老说是什么机器匠,什么这个那个的?”
    “我不是机器匠,先生。”听差回答说。
    “行了,我明白了。你是从县长助理那儿来的,过来,我请客……老弟……”
    “县长助理先生派我来要些干草……”
    “原来是这么回事!”村长笑着说,“我收到了他的定金……对…很好。”
          书记官掏出手帕,轻轻擦一下胡子,然后又如大梦初醒似的说:
    “你瞧!”他边说边拉过县长助理的听差。“……起先,我以为你有什么公事,要开什么证明……我上哪儿去猜!……来,先生,我请客……”
          村长先生像是一匹吃饱的马发起呆来,只有阿姆布鲁齐笑容可掬,得意地捻着自己的胡子,对书记官眨眨眼,意味深长地说:
    “你看见审问了吧?先生,这才叫做审问!”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村警能够顺利找到村长和书记官,是因为村警对乡村酒馆的熟悉程度很高。
    B.村长猛然转身询问村警是否见过被关押的人,体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
    C.听差面对三人的打量,攥紧帽子、双目睁得滚圆,表现了他的无措。
    D.书记官掏手帕擦胡子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他装腔作势和高高在上的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故事时,提到“我们佩特列什蒂的村长”,这种使用人称代词的方法能够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B.村里的巡夜人对在村中游荡但又说不清要干什么的人会进行严肃处理,而村警把巡夜人的做法说成是自己训练得好,以此突出自己的管理才能。
    C.“三个公务员好奇地打量”被拘留的人,既说明了三人对被拘留者的关注,又解释了他被拘留的原因,并引出下文对他外貌、神态等的描写。
    D.明确被拘留的人的身份后,书记官的言行让人联想到《变色龙》中的人物奥楚蔑洛夫,他们似乎都有一副正义、公允的面孔,但总是不能掩盖其丑态。
    (3)书记官、村长对被关押人的身份的猜想,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从小说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的讽刺艺术。

    组卷:9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氯化钠是很多化合物中氯元素的重要来源,比如含氯杀虫剂DDT,它对蚊子、苍蝇、跳蚤等的杀灭效果非常好,而且性能稳定、效果持久,一度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地使用,疟疾、霍乱等患者的数量也大幅减少。
          但是,也正因为①            ,当它被大量使用后,土壤里、水体中积聚了大量残留物,②            ,尤其对鸟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危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很多国家纷纷禁止使用DDT等含氯杀虫剂。不过,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DDT的完全替代者,毕竟DDT低廉而有效,尤其在热带地区,DDT被禁止使用后,③             ,每年都有上亿人感染疟疾,死亡人数超百万。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可以有限度地、有控制地使用DDT,以预防和阻止疟疾等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
          DDT从由滥用到禁用再到有控制地使用,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在一次次类似遭遇的经验和教训之中,仍然在不断地进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13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时期,跟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相比,中原一向缺少战马。多年游走在边境的牧民卜常,嗅到了商机,主动和官府采办人员接洽,约定以一匹二十个铜钱的价格收购自己的壮马。到了秋季,在偏僻的边境草原,卜常的马养得膘肥体壮。
          有个叫丁满的商人闻讯而来,一看战马的成色,立刻对卜常说:“这样吧,一匹我给你三十个铜钱,你卖给我吧,我把这些马贩往西夏,你也可以得到一大笔钱逍遥自在!”在丁满看来自己出了大价钱,卜常肯定会动心的,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卜常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绝了:“我已与官府达成交易,怎能因为暴利而动心?更何况你是把战马销往西夏,我虽是一个牧民,也知道不能做危害国邦的事情。”
          最终,卜常还是把所有的壮马按约定的价格交给了官府,也受到了朝廷的褒奖。
          以上内容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