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缘化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迁徙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较2010年增长了69.73%。其中,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较2010年增加1.16亿人,增长了85.70%;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较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了45.37%。人口流动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出,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常态化的迁移流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空间位置,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在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是确定无疑的。
迁徙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异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部分追求经济动机的农村人口离开熟悉的亲属网络、职业网络以及乡土网络流动到城市中,农民之间不再具有共同的身份、进行共同的生活或劳动,农民内部之间出现了分化。外出的农民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削弱,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衰退。接受城市文明的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逐渐向城市人口靠近,且随着流动人口的代际传递,传统的农耕文明、“乡愁本色”逐渐褪去,而留守农村的人口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乡土交往习俗。其次,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也同样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社区人口的户籍化转变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混居,同一社区内部人群的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与此同时,在社区居民的逐渐陌生人化过程中,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行为方式等也存在差别,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几千年来,农民被土地束缚,世代定居于乡村,形成了天然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的静文化。“安土重迁”的习俗不仅支配着个体的生活与社会交往,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吸引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的静文化发生转型。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伴随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农民冲破土地的限制,告别了过密化的农业,血缘、亲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不断松散,由此瓦解了传统意义上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共同体与文化基础,导致根植于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的静文化逐渐退场;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规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较多到巨大,流动原因趋于多元化,社会主体、社会空间、社会网络以及社会关系不再受限,自由流动的文化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静文化观念。
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具有浓厚的乡土伦理,以乡村为基,历代相习、积久而成。首先,乡土伦理具有内生性,乡村秩序在村落中自然形成并依靠礼俗规则加以维持和延续;其次,乡土伦理具有习得性,无须专门学习,村民便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并遵守。乡土中国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习惯、礼仪等变化缓慢,世代积累的经验足以维持和保障社会秩序,因此乡土中国是一种礼治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松绑,人口的空间位置变化导致社会交往的异质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文化观念的动态化,这种转变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传统礼治的约束力日趋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为迁徙中国的秩序主导。契约关系代替伦理关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理性化、法治化、公共性是迁徙中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文明的支撑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以法治为基础。
(摘编自段成荣《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转型日益凸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从乡土性进入后乡土性。这意味着在乡土结构依然留存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经济与文化观念都已经受到现代化的渗透,中国的乡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性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村落依然还是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但是聚居在村落的人们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乡土性本质特征的变化,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加快步伐。
费孝通先生在对农村社会乡土特征的分析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农村发展模式的理论,这充分体现了“志在富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只有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进行新农村建设才为真正的建设。后乡土社会里,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频繁地四处流动,更换职业,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主体需求的问题。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其次要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结构性问题;最后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特别重视教育的投资。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建设新农村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后乡土社会农村的建设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国家问题也非单纯的农民问题,更不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问题,所以只依靠任何一方单纯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建设新结构、新主体和新功能的新农村这一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摘编自朱珠《浅析中国的新农村建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已变为迁居型社会,2020年中国农民省内流动人口数量比跨省流动人口数量多。
B.一部分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外出的农民与村庄断绝了联系,村庄的向心力在不断减弱。
C.工业化、城镇化吸引农民从农村不断流向城市,这使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不断松散。
D.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从乡土性进入后乡土性,乡土社会的结构已经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如今中国社会呈现出高流动、主动流动的特点,人口流动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
B.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社区内部人群的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
C.中国的乡土社会的乡土伦理具有内生性和习得性,村落的人们不需要学习这些乡土伦理,就可以自觉遵守。
D.费孝通先生以民为本,志在富民,他对农村社会乡土特征进行分析概括,提出了关于农村发展模式的理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中国社会从乡土性进入后乡土性”的一项是
A.农村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B.农民依靠土地、以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已转换为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
C.村民的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的两栖生活。
D.在农村人与人交往讲求礼尚往来,由此农村社会产生了“礼物流动”的习俗。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在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组卷:14引用:1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在立秋
周益清 农事里的立秋,我有着太多的记忆。
往昔这个时节,乡野总是处在“烧烤模式”的笼罩之下,农民们已从一年中最繁重的苦役中解轭。刚刚翻过去的“双抢”一页,时日漫长,抢割抢插,一个“抢”字,把原本不疾不徐的分分秒秒,紧绷得无以复加。所谓季节不等人,宣示的逼迫直抵农人后背,弯腰便成为立秋前夕人们最惯常的劳作姿势。父老乡亲淳厚诚朴,敬畏时节的莅临,本分顺从地接受。他们开镰,拾穗,拔秧,栽插,茬口安排得无缝衔接,农活儿技法愈加稔熟,动作亦是干净利落,弯腰的身姿更显努力地前倾。直到立秋降临的当口,双脚才从晒得发烫的泥水中拔出,洗净,显出黑黝本色——是烈日的灼射加速了黝肤黧泽形成的过程。
现如今,稼穑里的农事变得如此繁复,产出记录不断刷新。原来,土地尚有可供人予取的存量,被聪明智慧的人类尽数挖掘而出。民以食为天!每一方田亩的禾粒皆可构成予与生命繁衍生息的支撑体系,满足众多家庭日益精细的口腹之欲,是舌尖上最基本的幸福要素。事实是,地块依旧是那个地块,产量竟是大大地往上“蹿”起,这不得不依赖于耕作制度更趋紧凑严密,使不违农时的古训变得至为紧迫和现实。往往,我特别在意此时:晚秧正待返青,棉桃尚未吐絮,乡亲可以无所牵挂地接受这一短暂闲暇的“馈赠”,晒黑的脸庞露出无比畅快的惬意。
天行有常,令节气循环往复。历书的存在,贯穿于农耕文明史册的漫长过程,是众多中国符号中极其醒目的标识。“秋训,禾谷熟也”——历书的提示,简约明了,却叫人不能不细细咀嚼一番。它让立秋的意涵展露无遗,由此拉开殷实之秋的序幕。几千年来,无数人醉心在自我想象的天地里,让亮泽的一穗穗金黄色随风起伏,丰收的长卷里,涌进来数不清的忙忙碌碌的身影,直到一座座高大仓廪被装填得丰赡充实。先民尚仪礼,重祭祀,冀望与天地神灵沟通契应,祈求获得年复一年的佑助庇护。典制的仪礼,令祖先对神灵赐予的丰年极尽颂赞,又表达对来年风调雨顺抱持更大期待。五谷熟而民人育!庆祝丰收,祭祀天地,以洽百礼,豁然在目的隆重场面常会令我们在《诗经•丰年》中钩沉而起,变得不再那么远久。
“立秋得馨,天地始萧”——立秋往后,天地间的总基调大约就是朝向萧疏寥落的走势而去,这多少有点悲秋的意味。于是,心情往往是要受到些许影响的。只是,这种精神层面的易变性到底是与丰饶之秋有些扦格不入的。臂如,鸣蝉似乎总被视为单调无趣之物,还有人老是嫌它聒噪不休,叫人烦厌。不可忽略的是,以它为题材的诗文自古就不胜枚举。“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果然是这般不爽,仿佛心绪不宁最是蝉鸣惹的“祸”。可是,一声蝉鸣、一片落叶却总能勾走我视听的触点,撩动我思维中最敏感的部位。我喜欢立秋的蝉声无歇,引来万千的和鸣,伴着秋去秋来,使得琐碎的时日闲淡下来。然后,梧桐开始落叶。先是一片,小心翼翼地下坠,接下来是有秩序地落地,那么庄严地完成叶片的生命始终,静穆中显示落体无声的短瞬过程。毋宁说,落叶的背后,隐匿着万物兴衰荣枯的无声秘语。
丰硕,收获,华彩,热热闹闹地推进,一切孟秋之物皆款款而来,沉甸甸的季节就有了特别的味道。只是,越发精致的时代,终是无法令光阴中的烟火气消散的,哪怕曾经菽水藜藿的苦涩,也总能勾起陈年往事里的温情与怀念。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饥贫的日子并未走太远。曾经,每个父母都有着自己的精打细算,家里的一日三餐如长流细水,平淡无奇中每有锅碗瓢盆叮当作响。为备冻馁的不测,暂时吃不完的果蔬、豆菽是要晒干贮藏的,这成为托举某个家庭不至坠入极度困境的最终救助。趁着秋阳杲杲,母亲们会搬出竹筛、簸箕器具之类,置于房顶檐下,上面大多摊开黄豆、花生、薯片之类。今天,母亲的子女们无论身在庙堂之上,抑或行走于江湖之远,母亲的秋晒组图无疑牵系了儿女的眷眷乡愁。
既入立秋,白昼仗恃着夏的聒烈之威,还让人有些酷热难耐之感,倒是入夜的那份凉爽叫人大得自在适意。推开牖户,让心绪伸出沁凉的窗外,秋意中的深味自是一种别样的投影,落于信笺之上。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如今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田里的粮食满足了人们日益精细的口腹之欲,还让人们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B.全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农人们秋收秋种的热闹场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意盎然的乡野收制图。
C.文章将秋与古代历书结合起来进行讲述,使人们对立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时空感和厚重感。
D.立秋之后,天地万物大致呈萧疏警落的趋势,人们会有悲秋的情绪,秋天里聒噪不休的鸣蝉还会让有些人烦厌。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立秋起笔,简洁地交代了农事和立秋的关系,文末又以立秋收尾,文章结构完整。
B.文章将往昔与如今两个不同时代的秋天农忙进行比较,主要是为了突出过去农人更加艰辛。
C.全文多处引用古文诗句,是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古代的农事,如“立秋得馨,天地始肃”。
D.文章情感充沛,在时空的不断转换中,作者萧疏寥落的情绪贯穿始终,悲秋意味更加浓烈。
(3)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4)文末提到“秋意中的深味自是一种别样的投影”,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立秋有哪些“深味”。组卷:4引用:2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乙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①,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摘以为非。薄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①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②辟雍:周天子所设的太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B.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C.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D.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B.大夫,古代官名。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C.学校,中国古代的学校在开始产生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其后的学校一般称为学。
D.科举,隋、唐以来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考中状元的人才可以称为金榜题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当时人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B.甲文中士大夫这类人耻学于师,韩愈批判了士大夫的这种错误心理。
C.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人才,还应该提供治理天下的手段。
D.黄宗羲认为相比民间百姓,朝廷官员更应接受学校教育,得到教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5)黄宗羲为什么认为当时的学校就连培养人才的作用也失去了?请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新华社合肥2021年11月30日电(记者徐海涛)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受天然珍珠母层状结构启发,近期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仿生设计,其力学性能和空间极端环境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
现在使用的防护材料虽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但这种材料在太空环境中也容易受到原子氧攻击,导致物理和力学性能下降。此外,宇宙射线辐射,以及空间碎片撞击等极端情况,也对其稳定性形成威胁。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珍珠母的层状结构启发,通过改变组分配比,借助喷涂与热固化联用法,构筑了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使其顶层具有更致密的纳米云母片。这种设计策略实现了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对原子氧、紫致密的纳米云母片。这种设计策略实现了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对原子氧、紫外辐射和空间碎片等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组卷:11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的朋友!
不要任凭文字困苦你;
文字是人做的,
人不是文字做的! 冰心的这首小诗对青少年读书有启示意义。班级计划举行读书经验分享交流会,请结合你对这首小诗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