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鹤壁高中高二(下)第二次周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提供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工作。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们生活的所有问题。
B.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C.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
B.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
C.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其他职业,意在表现隐士的生存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隐士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D.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组卷:36引用:48难度:0.8
二、文言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B.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C.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D.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涂,污泥、淤泥,引申为泥泞的道路。比喻卑下的地位或灾难困苦的境地,亦指陷入灾难困苦之中。
B.三司,古代的三个官署。汉代以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也称三公。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户部。
C.公辅,即三公四辅。辅,即辅佐或辅相,相传古代天子身边有四个辅佐或辅相,故称四辅。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D.赐骸骨,意同“乞骸骨”。指自请退职,意为请求赐放,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致仕(即告老还乡)的婉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精神不振。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杜甫在给皇上的上书中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学问和生活境况,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干的高度自信自许、怀才不遇的感伤和希望发挥才干的期盼。
C.文中表现出了杜甫鲜明的个性,他为了救房琯直言进谏,因而触怒了唐肃宗,他与严武交往不注意身份地位的差距,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甚至还出言不逊。
D.杜甫曾经跟随李白、高适去汴州,畅快喝酒后登上吹台,触今怀古,情绪激昂慷慨,没有人能理解。组卷:1引用:1难度:0.5
四、默写题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3)曹操《观沧海》中“组卷:14引用:4难度:0.8
五、材料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橱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觅,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惑。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