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新疆克州阿克陶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 0:3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传统观念认为科普是传播科学知识,但是随着科普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众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科普要从单纯传播知识跃升到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层面上。也就是说,科普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传播以系统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方法、态度、理性等。青少年科普也是一样,应该走出单纯普及和传播知识的老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知识不重要,因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隐藏于科学知识背后,我们需要透过知识的表面来看待科学的本质。
          应该承认的是,我们曾经一度强调孤立的事实,而不是一个系统的发现过程,也没有传播“科学是一个需要不断验证、再验证的过程”,从而导致科普的受众处于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中,知识成为从科学体系中剥离出来的一些碎片,而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死记硬背,进而让青少年丧失对科学的热情。当然,我们也应该警惕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即把视野单纯地聚焦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更上位的层面,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单纯地强调科学方法,实际上是抽去了具体的科学内容,结果可能导致一种似是而非的科学普及。实际上,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要把科学知识和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其他“更隐性”的东西结合起来。
          美国学者德雷斯勒在1907年就指出:“只要还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停止。”应该说,他提出了教育的一个目标,即让人们养成用科学方法思考周围世界的习惯,并且培养和秉持科学精神,而对于什么是科学精神,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阐释,但大体上应该包括的维度有质疑、理性、不迷信权威、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等。比如,我们曾经知道的事实是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之后,太阳系就只剩下八大行星了。如果从科普的角度以及科学精神的角度来说,只传播这个事实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探究冥王星为什么被降级,并且从这个视角去挖掘出更多的科学话题。所以“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了解现实世界之门,继而去发现一种建立在事实和真理基础之上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清晰和全面的哲学观点”。
          科普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劳动力,并且为科技创新奠定治理和人才基础。而对于青少年来说,科普和科学教育则是为了帮助他们形成系统性的思维和探究性学习的思维,理性地看待科学。
    (摘编自陈征《以科普点燃孩子们的科学精神》)
    材料二:
          培养创新人才,要将科学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整个周期,孩提时代是最好的起点。不过,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针对科普需求和科普方式产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更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前不久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科学教育中,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地位永远不能忽视。许多科学家回忆起童年时光,经常提到的是父母在科学书籍阅读方面的引导,滋养了他们的好奇心。还有人说小时候在家里摆弄音箱、遥控飞机,锻炼了动脑动手能力,从而为后来从事科研工作埋下伏笔。学校也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孩子光有好奇心还不够,往往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把乍现的创意、灵光留存下来,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
          从社会的角度,一场生动的科技创新比赛、一次充满趣味的科学创作活动,都有可能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作用。青少年只有亲手做了、亲自写了,才能更有参与感,科学知识才更有“黏性”。博物馆、科技馆作为天然的科学传播阵地,要想方设法地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升参观体验;科幻科普作品也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帮助青少年增强知识储备,激发好奇心。
          面向未来,应尽快在全社会构建起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的有效体系,让青少年在科学的花园中尽享科学之美,体会创新之乐,呵护珍贵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摘编自刘诗瑶《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庸置疑,科学知识是重要的,但我们也要让青少年看到那些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从而迈出青少年科普的新步伐。
    B.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要科普这一知识,需要引导人们思考其降级的原因,并且进一步挖掘和其相关的更多的科学话题。
    C.我国已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采取切实行动,培养一大批青少年科学家,夯实科技人才的基础。
    D.家庭在孩子科学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引导孩子阅读科学书籍,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等,都对孩子科学素质的提升有帮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科普的受众因此失去对科学的热情,科普变成似是而非的科学普及。
    B.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科普和科学教育,是为了让他们具备系统性和探究性学习等思维品质,从而理性地看待科学。
    C.好奇心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光有好奇心,没有老师的引导鼓励,孩子也很难在将来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
    D.举办创新比赛,进行科学创作,能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享受科学的美好,体会创新的快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所述的当代科普理念的一项是
     

    A.某社区面向青少年推出净水过滤体验课,让学生动手利用过滤石过滤污水,了解每过滤一次后污水发生的变化。
    B.一位老专家在给孩子们演示放电现象后,顺势引导孩子们说:“想知道为什么这么有趣吗?等你们长大就知道了。”
    C.十堰市开展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研学活动,市四中50多位中学生走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
    D.沂水萤火虫水洞旅游区依据深厚的科普人文底蕴,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使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的“探秘萤光破茧成蝶”科普研学体系。
    (4)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德雷斯勒“只要还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停止”这句话对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启示。

    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是小通讯员,第二次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了“我”无比痛苦的心情。
    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B.“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C.“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
    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意蕴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4)《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组卷:14引用:15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说: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可古人并不知道海究竟有多深。
          真正的海深测量要等到19世纪。起先用的是麻绳,①        。钢琴丝比绳子细得多,投放下沉也快得多,(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主要靠的还不是改良,②         。20世纪初人们发明了声波测深,这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地制图已采用遥感技术从空中测量地形,海洋的大面积测深采用的是“卫星测高”技术。
          古人所说的“水深”,并没有定量的意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是李白为了感谢主人热情招待而打的比方,其实桃花潭只有三五米深;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很有气魄,但是这“沧海”指的是渤海,平均水深不到20米,比大洋差远了。当然,古人并不会深潜,面对汹涌海涛,③          ,岂不是很自然的事?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得测量的效率和精度都提高了一个量级
    B.导致测量的效率和精度都提高了一个量级
    C.是测量的效率和精度都提高了一个量级的结果
    D.是测量的效率和精度都提高了一个量级造成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4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讲话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口号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017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得语文者得天下。
    ——当下教育界的流行语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