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八)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域扩展与所研究问题的多样化,逐渐出现了许多无法用经典定量分析方法计算的“模糊量”。比如,对某个领域的家庭经济能力的评价,往往可以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等;对人的身体素质评价,身高往往分为高、中、矮,等等。这些便是量的模糊性,即模糊概念。
          模糊概念,是指边界不清晰、外延不明确的概念。模糊集合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模糊概念的反映。客观存在的某些元素是否属于模糊集合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既不能认为这些元素完全属于这个集合,也不能认为完全不属于这个集合,而是往往处于一种亦此亦彼、模棱两可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客观事物所呈现的普遍现象,主要指客观事物差异中的中介过渡的“不分明性”,或者说是研究对象的类属边界或性态的不确定性。虽然模糊事物没有绝对界限,但还是有相对的标准与合理性的。同时,模糊性中又允许主观性的存在,因为对模糊事物各人心目中的界限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承认一定的主观性是模糊性的一个特点。此外,人们心目中的界限又形成一定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因而其又是客观的。模糊性正是对这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反映。
          为解决模糊概念与经典定量处理方法之间的矛盾,便出现了使精确概念模糊化的模糊思维方法。1965年,查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合》,标志着模糊思维方法的诞生。
          隶属程度思想是模糊思维的基本思想。例如,我们描述“年轻人”这一模糊概念的隶属程度,在面对人在多大年龄算年轻人的问题时,可以给出一个模糊范围。这样,100个人或许可以给出100个年龄范围的模糊集合。比如,有的人认为18岁到45岁是年轻人,有的人则认为20岁到48岁是年轻人,等等。假设有一位年龄40岁的人:在这可能的100个年龄范围内,有的包含40岁,有的不包含40岁,这种状态描述为“中介状态”。如果有80个范围都包含40岁,那么这位40岁的人是“年轻人”的隶属程度就可以理解为80%或0.8。
          多值逻辑思维是模糊思维的基本思维方式。由于大多数事物具有模糊性,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采取多值逻辑思维,即把过去的{0,1}二值逻辑推广到[0,1]闭区间上任意取值的多值逻辑。
          可以说,模糊性是精确性的推广和延伸,而精确性则是模糊性的极端。所以说,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研究事物的模糊性时,切不可忽视事物的精确性。正确理解和处理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十分重要。如果对这些模糊概念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即所谓经典思维的方法去处理和研究,将会得出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结论,更不会促使模糊控制机器人、模糊控制汽车、地铁等产品的出现。因此,在处理问题时,要弄清楚哪些是精确现象,哪些是模糊现象,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再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目前,模糊思维方法已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具体的研究成果。比如,模糊思维方法在土壤评价、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等。此外,在工农业、经济、生态文明、国家治理、政策评价等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模糊控制的无人驾驶模型,成功地把模糊逻辑应用于航天飞机的对接和姿态控制及星际跟踪系统等许多尖端技术领域。将模糊思维方法应用于控制领域,可以更真切地模拟人脑思维和判断,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选择和控制,从而推动智能化新技术发展。
    (摘编自李群《重视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材料二:
          什么是模糊思维?模糊思维是人们对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的思维,是意识的非确定性和若明若暗的投影。作家决不用严格量化的语言和完整的三段式来表达意境,塑造人物。这就是说,人们认识活动的有效性、多样性、深刻性,并非单纯来自明晰、精确的认识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相反,各种模糊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在人们的交往活动和知识交流中,有时更具有广泛、完美和高效的特征。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最初的构思常常是模糊朦胧的。作家贾平凹在他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后记中说:“我的一些作品,是在一种意会的但说不出的朦朦胧胧的意识中产生的……”当代很多小说的主题就较为模糊,很难用几句话把主题说清。如路遥的《人生》,张贤亮的《绿化树》等。文学创作中,模糊性的表现手法,都产生了相当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和某些精确描绘相结合,将使形象更为丰满动人。
          总之,模糊思维不但作为模糊数学的集成名称存在,也是作为非自然科学的基本单位显现着。
    (摘编自董小玉《文学创作中的模糊思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思维方法,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扩展与所研究问题多样化大背景下人类认知模式的一次发展。
    B.模糊性是精确性的推广和延伸,所以在实践生活中,在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应多采取多值逻辑思维。
    C.模糊思维方法已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并取得了具体的研究成果,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则相对滞后。
    D.作家进行创作时通常广泛使用模糊的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决不用精确的描绘来表达意境,塑造人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性是客观事物所呈现的普遍现象,模糊事物没有绝对界限,可是并非所有事物都具有模糊性。
    B.模糊概念与经典定量处理方法之间是有矛盾的,所以处理模糊问题时,应尽量避免精确定量的干扰。
    C.模糊性中允许主观性的存在,材料一中论述“年轻人”隶属程度时所涉及的“中介状态”就是明证。
    D.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区分精确现象和模糊现象,高精尖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中涉及不少的模糊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涉及模糊思维的一项是
     

    A.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光速是指光波或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模糊思维方法”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6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月下老人祠下
    俞平伯
    君忆南湖荡桨时,老人祠下共寻诗。
    而今陌上花开日,应有将雏旧燕知。
          闲兄最怕读拙作的小引,在此于是不写。但是——在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上找着一段日记,“节抄无趣,剪而贴之”。
          午偕环[注]在素香斋吃素,湖滨闲步,西园啜茗。三四妹来,泛舟湖中,泊白云观,景物清绝。有题壁诗四章,各默记其一而归,录其较佳者:“蝴蝶交飞江上春,花开缓缓唤归人。至今越国如花女,荡桨南湖学拜神。”更泛舟西泠,走苏堤上吃橘子。
          更于抵京之后,十二月十一日写给环的歪诗上找着几句:
          街头一醉,依然无那荒寒,北风涴鬓,京洛茫茫尘土。冷壁寻诗,长堤买橘,犹记南湖荡桨侣。
          够了!再讲下去岂非引子乎?然此亦一引子也。
    “人生能几清游?”除却这个,陈迹的追怀久而不衰,殆有其他的缘由在。
          从天之涯海之角,这样悄悄地慢慢地归来。发纽约城过蒙屈利而,绝落山机至温哥华,更犯太平洋之风涛而西,如此走了二十三天,飘飘然到了杭州城站。真不容易呀!但您猜一猜,我住了几天?不含糊,不多也不少,三天。
          尖而怪的高楼,黑而忙的地道,更有什么bus,taxi等等,转瞬不见了。枯林寒叶的蒙屈利而,积雪下的落山机,温煦如新秋的温哥华,嘶着吼着的太平洋,青青拥髻的日本内海,绿阴门巷的长崎,疏灯明灭的吴淞江上,转瞬又不见了,只有一只小小的划子,在一杯水的西湖中,摆摇摇地。云呀,山呀,……凡伴着我的都是熟人哩。非但不用我张罗,并且不用我说话,甚而至于不用我去想。其滋味有如开笼的飞鸟、脱网的游鱼,仰知天地的广大,俯觉吾身之自在。月余凝想中的好梦,果真捏在手心里,反空空的不自信起来。我惟有惘惘然,“我回来了”。
          冬天的游人真少,船到了漪园,依然清清冷冷的。从殿宇旁踅进去,便是老人的祠宇。前后两院落,中建小屋三楹,龛内老人披半旧的红袍,丰颐微须,面浅赭色,神仪俊朗,佳塑也。前后四壁,匾额对联实之。照例,好的少。其中有一联,并无他好,好在切题,我还记得:“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岂是老人的宣传标语耶?妙矣。
          清绝的神祠,任我们四人徘徊着。曾否吃茶,曾否求签,都有点茫然。大概签是未求,因记载无考焉。茶是吃了,因凡湖上诸别墅的茶自来来得快,快于游人的脚步。当溜烟未能之顷,而盖碗叮当,雨前龙井之流已缓缓来矣。好快的缘故,在我辈雅人是不忍言的哟。
          茶已泡了,莫如老实不走,我们渐徘徊于庭院间。说是冬天,记得也有点儿苍苔滑擦。“下马先寻题壁字”,我们少不得循墙而瞅,明知大概是有点“岂有此理”的,然而反正闲着,瞅瞅何妨。这一回却出“意表之外”,在东墙角上见一方秀整的字迹,原来竟是诗!不但是诗,而且恰好四首,我们便分头去记诵,赌赛着。结果,我反正没有输给她们就是。至于“蝴蝶”云云也者是第一章,大家都记住了。
    “老人祠下共寻诗”的事实,只如上记。说到感想未必全无,而在我,我们只是泛泛的闲适而已,说得哪怕再露骨点,自己觉得颇高雅而已,可没有别的了。环应当说“是的呀。”若娴、珣二君复何所感,愧我脑子笨,当时未曾悬揣;此刻呢,阿呀,更加不敢武断。——这当然太顽皮了。
          踯躅于荒祠下,闲闲的日子去得疾呵。我们还须重打桨北去西泠。其时日渐西颓,湖风悄然,祠下频繁的语笑,登舟后顿相看以寂寞。左眺翠紫的南屏山,其上方渲晕以浅红的光霭,知湖上名姝已回眸送客,峭厉的黄昏,主人公般快回来了。而其时我们已在苏堤上买橘子吃。
          弥望皆髡秃的枯桑,苏堤似有无尽的长,我们走向哪里去?还是小立于衰草摇摇的桥堍罢。恰好有卖橘子的。橘子小而酸,黄岩也罢,塘栖也罢,都好不了。但我们不买橘子更何为呢?于是遂买。买来不吃又何为呢?于是便吃。在薄晚的西北风中,吃着冷而酸的橘子,都该记得罢?诸君。
          太平洋的风涛澎湃于耳边未远,而京华的尘土早浮涌于眼下来,却借半日之闲,从湖山最佳处偷得一场清睡;朦胧入梦间,斗然想起昨天匆匆的来时,迢迢的来路,更不得不想到明天将同此匆匆而迢迢的去了。这般魂惊梦怯的心情,真奈何它不得的。我惟有惘惘然,“我回来了?”
          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写于北京。
    (有删改)【注】环:俞平伯的妻子许宝驯(1895~1982),字长环(后改为莹环)。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给妻了诗中的“无那荒寒,茫茫尘上”写出了其在北京的不快和怅惘。
    B.作者谈及“高楼”“地道”“taxi”等内容,暗含对海外生活的惊奇与赞叹。
    C.时隔五载,作者回忆月下老人祠之游仍历历在目,表现了此次游览意义之重。
    D.文中用“开笼的飞鸟,脱网的游鱼”形容游历的滋味,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子看似无心之举,实则有意为之,通过“剪贴”日记内容,简述西湖游趣,与正文详写游历过程相映成趣。
    B.文章记游,并未着力一事,要么漪园求静,要么寻诗趋雅,要么泛舟投闲,散淡叙述更利于表现作者的随性与洒脱。
    C.文章末尾卒章显志,作者从偷得湖山半日闲的“清睡”中梦醒后,内心中充满了懊悔、惘然和无奈的复杂情绪。
    D.文章语言颇具特色,幽默轻快的口语透露出重返故地之愉悦欢喜,稳重典雅的诗句突显了作者的闲情雅趣。
    (3)文章中画横线处两次写到“我回来了”,有什么不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作者追怀游赏月下老人祠的缘由。

    组卷:10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20分)

  •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①),导致恢复缓慢,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发展为反复崴脚,继发关节炎。
          崴脚之后,第一时间应按压痛点。要先找到距腓前韧带所在的位置,持续按压,大概20分钟之后,再进行其他处理,这样出血会明显减少。发现血管破裂后,选择物理治疗方法时,(②),而要选择冷敷,这样才能让血管发生收缩,减少血液的流出,起到消肿的作用。如果发现韧带断裂,要及时用石膏或者护踝固定受伤部位,以利于韧带愈合。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左右,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够基本愈合的缘故。
          做了这些处理之后,还要注意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患肢向心脏回血,(③),就会使关节持续处于淤血的状态,不利于康复。
    (1)在上文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请分别用“……是为了……”句式概括崴脚后的四个处理步骤及目的,每句不超过15字。

    组卷:35引用:16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1引用:2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