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四中高考语文检测试卷(十)
发布:2024/11/15 19: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世纪以来的散文在写作实践、传播、接受、批评等环节皆产生重要变化,散文的航道拥有了明显的转折曲线。就散文本体的层面加以考察,“思潮的弱化”与“叙事的转向”构成新世纪以来散文的两个关键词。
散文思潮的弱化,是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而言的。20世纪90年代对散文来说是一个触底反弹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思潮迭出、新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女性散文等思潮接踵而至。综合上述现象,吴秉杰将其命名为“散文时代”。韩小蕙有“太阳对着散文笑”一语,也是对这一盛况而言的。新世纪以来的散文思潮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思潮的延展和深化方面都存在不足。这种弱性特征,在新世纪散文的两个思潮,即“新散文”与“在场主义”上表现突出。
在思潮呈现上,“新散文”在三个层面较为突出:文体探索姿态下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的彰显;刊物的跟进与丛书的发布扎实有力;声调由传统的纸媒扩展到互联网写作,其文体观念在论坛写作及博客写作中得到有力的实践。尽管有抢眼表现,“新散文”在思潮的涌动上仍然存在明显短板:理论薄弱,没有什么重要的理论主张;在时空的延展上皆有其局限性,制约着这一思潮向纵深发展。“在场主义”散文则更像是个文学事件,社会活动的色彩较为明显,因此在思潮的呈现上,名实之间存在着割裂的问题。随着“在场主义”散文奖和相关杂志的停办,这一思潮几乎已经终结。
叙事的转向涉及散文在艺术处理方式上所发生的主次换位的情况。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对诗化模式及“形散神不散”观念的清算和整理,不过,空洞的抒情在当代散文的退场,则是在新世纪完成的。叙事的转向在乡土散文、历史散文等题材领域中普遍确立,叙事成为当下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跨世纪的散文思潮,肇始于1998年的“新散文”在推动散文整体性的叙事转向上开启了先河。作家将经验叙事推向某种极致,这也是一种文体实验过程中矫枉过正的必然结果。他们在强调个人化的叙事过程中,借鉴了小说的复调手法、电影的镜头化叙事方式、现代话剧中语言传达的动作性,繁复的场景化叙事和大量的细节描写,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总体而言,经验和事件的叙述取代了片段化、印象化的处理方式并成为主流。
“新散文”的叙事转向,在实践层面全面铺开。在更多的新锐奖项中,叙事作品占有绝对的比例。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散文为历史材料与个人感悟的结合体,那么,新世纪的历史散文有了明显去个人感悟化倾向。他们在甄别历史材料和处理历史细节上更加用心。王开岭的《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王充的《用破一生心》、李国文的《李后主之死》等作品,对历史的勾勒往往通过惊心动魄的细节加以呈现,也就是说,叙事方面的感染力明显加强。而在乡土散文类别中,知识性、感悟性的散文随笔尽管普遍存在,但业已偏居一隅。乡土叙事作品在期刊、选本、榜单中占有了绝对的比重,一批乡土散文作者,对于各自故土的书写大多以系列形式展现出来,而场景叙事也成为这批作家常用的手段。
(摘编自刘军《叙事性赶走了空洞的抒情》)(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散文发展方向的变化使得散文的写作实践、传播等环节都随之发生变化。
B.20世纪90年代,文化、历史散文及学者随笔等思潮接踵而至,散文触底反弹。
C.在清算和整理了诗化模式及“形散神不散”观念后,散文随即完成叙事的转向。
D.新世纪的历史散文去除了个人的感悟,更加注重甄别历史材料和处理历史细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新世纪以来散文的变化,明确了这一时期散文的关键词,提出论点。
B.文章先详细剖析新世纪散文思潮弱化的表现,后具体论证其叙事转向,脉络清晰。
C.文章指出“新散文”在思潮呈现上的优势,批评其不足,体现出论证的思辨性。
D.文章以王开岭等人的作品为例,是为了论证历史散文通过细节来勾勒历史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场主义”散文表现出社会活动性,与其说它是思潮,还不如说它是文学事件
B.20世纪末,“新散文”推动了散文整体性的叙事转向,以互联网为主要写作阵地。
C.在对小说、电影和现代话剧中的相关手法加以借鉴后,散文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叙事。
D.新世纪以来,虽然到处可见知识性的散文随笔但期刊中更多的是借场景叙事的乡土散文。组卷:9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摘编自《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材料二:
在第十九个“世界睡眠日”之际,《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数据显示,当下我国超3亿人存在着睡眠障碍。在诸多的原因当中,“怕孤独”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害怕的是什么样的“孤独”?因“僧多粥少、过度竞争、焦虑内耗”的内卷化,而形成强烈负能量的孤独感,压迫出自我否定或膨胀爆裂,这种“内卷化的孤独”当下正在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内卷化的孤独”正把熬夜失眠、忧愁寂寞常态化,打乱自然节奏的规律,撕裂身心,陷入陀螺式的自我消耗和无助的死循环中,直接造成逃避现实、逃避问题,甚至逃避社交。治疗“内卷化的孤独”的良方无他,唯有提高健全身心的免疫力,调节改善工作和生活方式。开放它,接纳它,正视它,转化它,才能谨防陷入亚里士多德对“内卷化的孤独”的千年预言:孤独的人,不是神灵,便是野兽。
认识和化解“内卷化的孤独”,更多地需要用智慧而非知识。这里的智慧是指使用知识、经验、洞察力、同理心等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是一个认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张爱玲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前些天一个被追捧的年轻直播带货明星,突然病倒住院,自叹压力大时一点小事也会让自己崩溃。而另一个选择一跳死之的年轻人,家人回忆说其实导火索微不足道,只是他长期抑郁、心理崩溃。
当一个人学习拥有智慧时,无论孤身一人还是与其他人在一起,都可能会对孤独感产生免疫力。日前坐地铁时,透过一片埋头看手机的人群,看见窗外的地铁站墙上,贴着季美林先生的一句话: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理的平衡。不知能有多少人注意到这句话?相信今年“世界睡眠日”的“规律睡眠,健康未来”这个主题,不仅仅有利于我们尽快学会不受煎熬地走入梦乡,而且有利于我们从“内卷化的孤独”中走出来,拥抱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明亮人生。
(摘编自《内卷化的孤独》)材料三:
问:为什么有人夜间睡眠时间有7~8个小时,但是白天一直困,这有问题吗?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主任肖毅:睡眠时长实际上会有个体差异,有长睡者,有短睡者。正常人的睡眠是7~8个小时,如果正常睡眠了,但体力和精力没有得到恢复,仍然乏力,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存在疾病。从疾病的角度讲,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睡眠呼吸疾病,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带来的是夜间的睡眠结构被破坏,导致白天困这种情况需要看医生。
问:做了一晚上的梦,是否说明睡眠质量不好呢?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宿长军:有些人认为,做梦了就没有睡好,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每个人每天晚上都要做4~6个梦,做梦时间占到整个睡眠20%~25%,做梦说明睡着了。夜里做梦多,可能是睡眠深度不够。
问:如果患有失眠障碍,在治疗上应该选择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医院徐建:如果处于失眠初期,没有其他症状,我们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治疗,服用中药比较好,但是不否定用西药。中药和西药各有优势,短期内如果需要解决睡眠问题,可以用西药。
(摘编自《我国成年人和学生七成睡眠不达标》)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存在睡眠障碍的人超过了3亿,来或几乎没有失眠情况的人占比不到一半,而运动人群遭受失眠困扰的比例相对较小。
B.一个人如果他的睡眠被剥夺,那么其大脑、心脏、肌肉及免疫系统等都会受到影响,导致生长抑制肥胖、体温下降等情况出现。
C.从图三看,我们要想收获优质睡眠,可考虑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两个指标即每天坚持运动,时间以每天一到两个小时为最佳。
D.睡眠的质量和运动时段有关联,并非每天的任一时段运动都有相同效果:早晨最佳,上下午和晚上其次,时间不固定效果最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害怕孤独”的原因是“僧多粥少、过度竞争、焦虑内耗”的内卷化,这种负能量是目前造成我国国民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
B.一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内卷化的孤独”这一概念,并指出了“孤独”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成为“神灵”或“野兽”。
C.如果说文中张爱玲的话有对人际关系现象的描述,那么文中季羡林说的“因果错综”则阐释了人为什么要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
D.某人正常睡眠情况下却仍出现乏力情况,医生就会因此判断这个人夜间的睡眠结构遭到破坏,已经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2021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为“规律睡眠,健康未来”。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科学地看待睡眠问题。组卷:6引用:5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钢
陆颖墨
[前情概说:金钢本是西沙守岛部队的军犬,跟随礁长钟金泽已经五年零八个月。军犬为西沙守岛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沙的守礁部队也试着让军犬上岗,但是没有一只军犬能在南沙呆够两个月的试训期。为了打消部队领导准备研究“电子狗”来代替军犬的念头,钟金泽在用了六个月时间熟悉南沙环境后,才带着金钢来到南沙守礁,希望金钢能突破极限,呆满三个月的轮换期,守礁成功。但金钢在最后几天却因恶劣环境失去控制,做出伤人行为。因为台风,不能用船只撤离岛礁,只能按照命令就地处理(击毙)。但钟金泽希望金钢能够自己顺着海流漂回西沙。]
战士们都到了平台,钟金泽看了一下表。哦,该升旗了。升旗时间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南沙的纬度在祖国的最南端,而这个礁盘,经度和北京相当。所以战士们常说,他们天天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今天,钟金泽破例让金钢站在他的前面,离国旗最近的地方。
钟金泽仰望和太阳一道升起的国旗,心里一动。在队部,有几十面崭新的国旗,还有六面换下来的国旗。这些国旗飘扬的时间,多的二十多天,少的也有几天。一直被紫外线照射的,红色变淡;雨打日晒的,颜色就不均匀了;也有经历狂风巨浪的,旗面会有破损。每一面国旗,在钟金泽眼里就是一个故事,都有一种沧桑的壮美。每一个守礁士兵回大陆时,都会得到一面换下来的国旗。上次守礁六个月,钟金泽从中挑出了一起经历台风的那面国旗。
早饭后,他把金钢领到救生筏前,开始布置任务。
金钢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它沉默了一会儿轻轻地用脸靠近钟金泽的腿,无声地接受了指令。钟金泽突然意识到,也许这是金钢最后一次接受他的命令。回想起这么多年一次次给它下达命令,金钢总是这么无条件地接受。
接下来,钟金泽和刘岩立即带着金钢到筏子上,开始复习漂流中的各种训练科目,包括筏子被巨浪打翻后怎么从筏子底部逃生等金钢都熟练地完成了。
傍晚,为了让金钢好好休息、积聚体能,钟金泽给它吃了两片安眠药。
“三点五十五了!”刘岩提醒钟金泽。钟金泽回过神来,看了下表,告诉自己:金钢漂流出发的时间到了。橡皮筏子上,老兵按天数用绳子系好了一包包食品和软包装的饮料、淡水。绳子很牢,即使浪把筏子打翻,食品也不会丢失。用前爪配合牙齿解开绳结,是金钢干了很多年的老把式了。刘岩终于叫醒了金钢,他真不忍心。昨天的安眠药,让它睡了个好觉。
一片乌云突然从西边过来,渐渐地遮住了半边星空,遮住了半个海面下雨了,和自己膝盖预测的一样,是毛毛细雨,这小雨要持续两天像是暴风雨的前兆。但对于金钢来说,在这炎热的南海海面,小雨就是甘霖。钟金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对刘岩说:“送行吧。”
刘岩叫了声“金钢”,金钢晃了晃脑袋,知道自己该走了。作为饯行,刘岩拿出一个食品包,金钢熟练地打开,几分钟就把它们消灭了而后精神抖擞地站起身、扬起头,面朝大海。
橡皮筏子已在水中,金钢跳了上去。刘岩解开缆绳。
“等一下!”身后传来一声叫喊,一听就是小周。
不知什么时候,所有的战士都站在了身后。
“金钢!”小周顺着台阶,冲到小码头上。金钢也回过身去,跳上了码头,和小周紧紧拥抱起来。
“金钢,记住,你给我好好地漂流,退伍了咱们在一起做邻居。”小周哽咽着说。
时间不等人。钟金泽假装没事人一样走下去,大声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漂流一回,还能难倒咱金钢?过了台风期,还能见面。”他的声音很轻松,像是在安慰小周,其实他是在安慰自己。
像预测的那样,海流跟着寒流准时来了。黑色的筏子一下漂了出去,五米十米二十米,几分钟后已到了百米之外。“是向北!是向北!”大家都欢呼起来。
一片更大的乌云过来,遮住了整个天空,海面也失去了光亮。救生筏看不见了,十二名官兵依然站着,一动不动地目送。凉凉的细雨拂打着他们的脸庞。
不知过了多久,钟金泽轻声说:“回去休息吧。”部队没有动,他又大声说了一句,“解散!”
部队还是没有动,一名战士捧出一面国旗说:“礁长,升旗的时间到了。还是这面国旗。钟金泽马上说:“换一面新国旗。”他把战士手里的国旗接过、收好。这一面国旗,钟金泽是为金钢保存的。
忽然,钟金泽的心头一紧:在礁盘的边际泛起了一道道白线,凭经验,白线的距离告诉他浪高在八十厘米左右。浪突然来了,金钢的漂流将加快,而风浪还会不会加大呢?
钟金泽久久伫立在平台上,透过蒙蒙的细雨,牢牢盯着礁盘那边一道追着一道的白浪……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守礁战士和军犬金钢合起来写,为补充表现出中国边防战士这一群体昂扬不屈的精神风貌和对祖国的绝对忠诚。
B.小说中画线文字对海上的天气状况做了描绘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在金钢独自漂流大海前紧张、压抑的氛围。
C.小说采用开放式结尾,以钟金泽盯着白浪结束表明了他对金钢的绝对信任,也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有回味无穷之效。
D.小说的文字朴实而灵动,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如猎猎飘扬的国旗台风来临前的大海、临走前金钢的动作神态等,都历历在目。
(2)小说对六面换下来的国旗进行了细致地描绘,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3)本文节选自《蓝海金钢》,被评为“写给儿童的军旅传奇”,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儿童小说。请结合文本,从儿童成长、教育和接受角度谈谈作品有哪些优秀之处。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用柿子制作的油漆,① ,所以确是相当环保。化工油漆中含有甲醛及其他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因此日本研究人员还研究,在柿漆的基础上,加入胡麻油、桐油、米蜡等其他纯天然材料,形成别的天然油漆产品。
原先的柿漆工艺,在传统中国适用范围广泛。例如在竹编工艺中也会用到,有的人家在女儿的嫁妆中,常有针线匾、火熄、食品篮等几样竹制品。在清漆与树脂漆尚未流行、涂染料工艺也没有普及的20世纪60年代之前,柿漆② 。
柿染作为古老的民间工艺,作用非常大。它常常用于编织渔网、染色纸张,并用其制作成蒲扇、衣服、伞等各种适用于柿染的日常用品。只要使用了柿染工艺的物件,便可防水、防腐、防蛀,从而,③ ,有的甚至长达几百年。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组卷:13引用:8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929年5月4日,笔名为“醉梦人”的读者向上海《生活》周刊投稿,展望“未来之中国”,提出“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等十问。
材料二:
1935年在狱中饱经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的最后时刻表达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如今,当年“醉梦人”的“十问”和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已悉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在眼前。作为当代新青年,你对此肯定深有感触。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学校拟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②请在“醉梦人”和方志敏等革命先辈中选一个作为叙说对象,写一篇文章参加某杂志社举办的“×××,我想对您说”专栏征文活动,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9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