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2/28 11: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吕京笏
          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周边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蔚为大观。
          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流行于年轻群体,我们看到了“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很多游戏中出现“中国味”满满的道具、皮肤、画面风格,京剧、吕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被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虞兮叹》《知否知否》等古风歌曲被广为传唱。三星堆文物被做成表情色,以及在古装电视剧中出现的字画、家具、乐器、服饰等,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年轻人。
          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均衡细致的和谐,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细致贴心的情韵,大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可以打造中国独有的文化IP (知识产权),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可以借此弘扬传统神话故事体现的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最是文化韵流长,国风“出圈”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敬宇敦煌、数字故宫等以新鲜有趣的形式让人们真实可感地“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将国风看作了“流量密码”,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有人把关于屈原的电视剧拍成了玛丽苏驹血剧,有人披着国学班的外衣行传销之事,有人卖着“乾隆年间”的瓷器,瓷器底印的却不是繁体……这样的国风都是空心、低质、无根的。
          文化是国风的内功,那些停留于表演层面的国风只能是“伪国风”,唯有精心制作、用心打磨,才能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既有翩若惊鸿、衣袂飘飘,也有百舸争流、气势磅礴。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让优秀文化可触摸,让唐风宋韵浩荡汇聚,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值得嘉许的是,不少年轻人不仅热爱国风、品味国风,还能用自己的才华与特长,借助新兴传播渠道的力量传承与推广国风。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不仅引发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后,也让更多国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峨眉武术传承人、1998年出生的凌云因穿睡裤“提剑丢垃圾”的视频爆红网络,后来在河南卫视七夕晚会的器乐表演节目《破阵乐》中饰花木兰一角,顺利打入主流文化圈。这些例子鲜活地说明,年轻一代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未来可期。
          2021年底,故宫宣布试行所有开放日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这座传统文化的宝库将与更多孩子相遇,在他们心底播下一粒粒种子。这几年,逛博物馆逐渐成了一种潮流,而无论展览方式如何科技化、先进化,其本质都是一次次寻根之旅。好的国风艺术,是能够自我生长的,而生长的养料,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唯有扎下根去,才能开出花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来,《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一出出大戏走进生活,可谓“国风好戏”演绎蔚为大观。
    B.博物馆文创、中华传统服饰、《中国诗词大会》等火爆流行,说明传统文化恢复了往日活力。
    C.国风国湖“破圈”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D.“国风”与“伪国风”本质不同在于,“国风”在注重包装的同时,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意蕴丰富,其中包括东方审美的意境、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等;还用途广泛,多被用于为人处世等方面。
    B.要积极调整好急功近利的心态,精心地打磨作品,这样打着国风旗号招摇撞骗的“伪国学风”才能得到彻底地根除。
    C.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的“国风”向世界展现了东方之美,即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这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
    D.部分年青人利用国风手段,在向世界展示自我的同时,也加快了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凌云“提剑捡垃圾”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文化”之新面目表现的一项是
     

    A.《忘川风华录》手游中出现了许多千古名士的形象。
    B.程派艺术演员传人张火丁演唱京剧《锁麟囊),获赞无数。
    C.歌曲《当》的歌词化用了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部分诗句。
    D.《延禧攻略》中的服饰、道具等蕴含了诸多的文化理念。
    (4)请简要分析国风流行的原因。
    (5)如何让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风艺术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把大海钓上来
    海明威
          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现在可以让它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不会让鱼感到一点儿牵引力。
          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它长到本月份,个头一定挺大了,他想。吃鱼饵吧,鱼啊。吃吧。请你吃吧。这些鱼饵多新鲜,而你啊,待在这六百英尺的深处,在这漆黑黑的冷水里。在黑暗里再绕个弯子,拐回来把它们吃了吧。
          他感到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跟着较猛烈地一拉,这时准是有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钓钩上扯下来。然后没有一丝动静了。
    “来吧,”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
    “它会咬饵的,”老人说出声来。“求天主帮它咬饵吧。”然而它没有咬饵。它游走了。老人没感到有任何动静。
    “它不可能游走的,”他说。“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它正在绕弯子呐。也许它以前上过钩,还有点儿记得。”
          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
    “它刚才不过是在转身,”他说。“它会咬饵的。”
          感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份量,叫人难以相信。这是鱼本身的重量造成的,他就松手让钩索朝下溜,一直朝下,朝下溜,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约索。它从老人的指间轻轻地滑下去的时候,他依旧感到很大的分量,尽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施加的压力简直小得觉察不到。
    “多棒的鱼啊。”他说。“它正把鱼饵斜叼在嘴里,带着它在游走呐。”
          它就会掉过头来把饵吞下去的,他想。他没有把这向话说出声来,因为他知道,一桩好事如果说破了,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他知道这条鱼有多大,他想象到它嘴里横衔着金枪鱼,在黑暗中游走。这时他觉得它停止不动了,可是分量还是没变。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力,于是钓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
    “它咬饵啦。”他说。“现在我来让它美美地吃一顿。”
          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钩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
    “再吃一些吧,”他说。“美美地吃吧。”
          吃了吧,这样可以让钓钩的尖端扎进你的心脏,把你弄死,他想。轻松愉快地浮上来吧,让我把鱼叉刺进你的身子。得了。你准备好了?你进餐得时间够长了吗?
    “着啊!”他说出声来,用双手使劲猛拉钩索,收进了一码,然后连连猛拉,使出胳膊上的全副劲儿,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
          什么用也没有。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他这钓索很结实,是制作来钓大鱼的,他把它套在背上猛拉,钓索给绷得太紧,上面竞蹦出水珠来。
          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咝咝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板上死劲撑住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船儿慢慢地向西北方向驶去。
          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另外那几个鱼饵还在水里,没有动静,用不着应付。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老人说出声来,“我正被一条鱼拖着走,成了一根系纤绳的短柱啦。我可以把钓索系在船航上。不过这一来鱼儿会把它扯断的。我得拼命牵住它,必要的时候给它放出约索。谢谢老天,它还在朝前游。没有朝下沉。”
          如果它决意朝下沉,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如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可是我必须干些什么。我能做的事情多着呢。
          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去。
          这样能叫它送命,老人想。它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然而过了四个钟点,那鱼照样拖着这条小船,不停地向大海游去,老人呢,依然紧紧攥着勒在背脊上的约索。
    “我是中午把它钓上的,”他说。“可我始终还没见过它。”
          他在钓上这鱼以前,把草帽拉下。紧扣在脑瓜上,这时勒得他的脑门好痛。他还觉得口渴,就双膝跪下,小心不让扯动钓索,尽量朝船头爬去,伸手去取水瓶。他打开瓶盖,喝了一点儿,然后靠在船头上休息。他坐在从桅座上拔下的绕着帆的桅杆上,竭力不去想什么,
          只顾熬下……
    ——节选自《老人与海》(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通过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鱼“个头不小”,皆在为下文这条鱼拖着小船向大海游去做铺垫。
    B.文中多次提到地点,如“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朝西北方驶去”等,表明文中老人与环境存在某种内在矛盾。
    C.钓索“上面竞蹦出水珠来”细节中的“蹦”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索两头受力时瞬间绷紧的情形。
    D.“一桩好事……”一句中“好事”指老人将要钓到那条大鱼,“说破”一词则展现出老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如“攥”“溜”“牵”等,塑造了一位捕鱼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渔夫形象。
    B.作者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条鱼的体型巨大、力大无穷、体力充沛等特点。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模式展开叙述,详尽、直接、客观地描述老人孤身一人在海上所做、所想和所感。
    D.节选部分语言颇具特色,如风格简约、准确,重视语言的视觉、听觉上的表达效果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小说中多次出现“钓索”,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钓索”的用意。
    (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是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组卷:26引用:6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欣赏活动的深化,不仅要有反复涵泳和耐心品味的欣赏态度,①
     
    。阎立本如果没有高度的绘画修养,对于张僧繇的画,即使反复欣赏。也不可能达到那样入迷的程度。某些技巧性较强、需要专门教育训练的艺术领域,如音乐、书法、大写意的中国画等,缺乏起码的艺术修养就很难欣赏。(  )
          对于欣赏活动的深化来说,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因素,②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它渗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美学评价。欣赏者如果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不容易深入到艺术境界中去。正如陈继儒《杜少陵集》说:“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一样,当然也不仅仅是年轻人,这是因为杜诗感时抚事,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要深入欣赏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也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
    B.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只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就能深入欣赏他们。
    C.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是你要深入欣赏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的必要条件。
    D.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你要深入欣赏他们,也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黑死病大瘟疫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近2500 万人。西班牙流感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5亿人感染,1700 万至5000万人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新冠病毒目前已造成全球近5亿人感染,600多万人死亡,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在5.8万亿至8.8万亿美元之间。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 亿人被卷入战争,有1000 多万人丧生,2000 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多达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多亿美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瘟疫与战争”为主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