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发布:2025/1/6 12:30:3

一.现代文阅读(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典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作出积极贡献。”“讲好中国故事”,是党自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过去十年,中国有效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出现了很多优秀实践案例,国际传播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深刻变革。
          我国国际传播更加关注破解“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我国国际传播着眼于中国在世界的大国责任,以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为理念,提出中国方案,与世界分享中国治理的经验。其中,《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波书系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发展走向,全面深入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节选自王磊《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材料二: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提升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可以完成两个层面的设置:其一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其二,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指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如果想要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
    (节选自雷璐荣《从“传播力”到“影响力”: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深度发展方向与策略》)材料三:
          自2020年亚洲象北迁事件发生以来,全世界各路媒体纷纷以纪录片、云直播、短视频等传媒形态,聚焦和围观象群迁移的一举一动,将之打造成一场媒体事件。通过直观再现象群的日常习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轨迹互动来传达共通性的生态价值观,讲述中国动物故事、发出中国环保声音。
          近日,由国新办对外推广局指导、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与象同行》陆续登陆国内外主流媒体及互联网平台。该片以“共同体观念”为文化根基,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方式追踪纪录了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短鼻家族”历经17个月的北移南归过程,并在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与话题营造下引发全网“云追象”热潮。聚焦动物选题,追踪热门话题,并软性植入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文化,《与象同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有益启示。
    “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内涵可从纪录片《与象同行》中窥见一斑。第一是“自然内循环共同体”,表现为象群“短鼻家族”内部的集体意识。第二是人与大象和谐共处的“跨界外循环共同体”。
    《与象同行》紧扣社会热门话题,将镜头对准海内外观众共同围观的亚洲象北迁事件,设立“大象旅行”“世界大象日与象同行”等热搜话题标签,试图寻找各国观众的话题和情感“连接点”。
    (节选自韩飞、成亚生《纪录片<与象同行):共同体观念下的共情表达与话题传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B.中国纪录片经历的从“讲述中国”“认同中国”的转变,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进去”到“走出去”的微观呈现。
    C.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预示着中国纪录片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
    D.中国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因为被打造成了一场媒体事件,所以引发了全世界各路媒体的聚焦和围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我国国际传播进行的论述,但是两者在论述时的侧重点同中有异。
    B.材料二在论述上,运用了很多传播学上的名词,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同时也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
    C.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主要以“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为主,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D.《与象同行》聚焦动物选题,引发“云追象”热潮,可见动物纪录片比历史、人文地理纪录片更受欢迎。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俺爹俺娘》是以摄影师焦波纪录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照片和录像资料为素材而制作的纪录片,讲述了父子、母子及父母之间的情感,展现了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
    B.《流浪北京》这部纪录片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是个人化的。它表达的是五个京漂一族在北京的生活以及他们矛盾的思想和内心。
    C.《地球改变之年》是美国拍摄的纪录片。该片纪录了新冠疫情下的2022年,当世界各地按下“暂停键”时,大自然回馈给人类巨大的惊喜。
    D.《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纪录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阐明了全球抗疫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
    (4)请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的介绍,如将其作为案例插入材料二中,你认为插在第几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中国敦煌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柬埔寨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了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和相似的历史境遇中“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5)于2022年“世界大象日”首播的纪录片《与象同行》,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该片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方法策略?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次小小的审问
    【罗马尼亚】米•萨多维亚努
          一小时前,我们佩特列什蒂的村长就同书记官一起离开村公所了。像往常一样,他们在回家前,先拐进位于村子中心的酒店歇脚。在将要喝完第二壶酒的时候,有人来到窗下,用手指敲了三下玻璃。
          宾蒂列斯库书记官紧盯着窗子说,“是阿姆布鲁齐,我认出了他的扣子……”他朝窗外的人喊了一声,“进来,将军先生!进来!”
          村警察阿姆布鲁齐是个如同一座小山那样笨重的人。他的身上裹着一身缝满装饰物的紧身制服,随着佩刀的“嚓”声走进来。他那黧黑的脸上挂着谄媚的微笑。他先同父母官握握手,然后拉过一个凳子坐下来,说:“我有幸通知村长先生,一刻钟前,有个人被关进了村公所的地下室,是巡夜人带来的……天黑以后,他还在村里逛荡。巡夜人都是我亲手教出来的,他问那个人,‘你是干什么的,喂,干吗还在村里游荡?’他回答说,‘我是,我想……’巡夜人命令他,’到村公所去!……他不肯去,巡夜人就用刺刀把他押到村公所去了!这些巡夜人全是我精心训练出来的……”
          阿姆布鲁齐快乐地笑笑,用手指迅速捋一捋黑胡子。
    “是做买卖的?”书记官若有所思地问,“他晚上到这儿来有什么事?”
    “你没见着他?”村长猛然转过身问阿姆布鲁齐。
    “没有,是巡夜人向我报告的。我想先跟你们说一声,我也不知道是谁……”
          他们从后门走出去,默不作声地穿过村子,四周闪动着点点灯火。书记官不停地思量:会是什么人呢?瘦高个儿村长低着头走,他想起了县长曾就村里道路的恶劣状况指责过他……如今,老滑头的县长助理也把眼睛盯在他身上,一会儿是修路的事,一会儿是村公所的事,一会儿又是筹备代表的选举事宜……村长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县长助理有两匹马,临近冬末没有草料了。乡下的路坏了,县长助理十分关心,他知道村长是殷实户,家里堆着好几堆干草……
    “真没有法子……”村长自言自语地说,“我必须竭尽全力顶住,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不过,看来,还得给他送一车草去……胳膊拧不过大腿!”
    “你说什么?”书记官问。
          村长吃了一惊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对!是这个理。”宾蒂列斯库叹着气表示赞同。
          三个公务员笑着走进村公所,巡夜人待在黑影里,一声不吭,肩上背着枪。他公务在身,得留在那儿守夜,他找了个背风的墙根坐下来。
          书记官气呼呼地走进村公所,心想若被押的人不是商人,岂不白跑这一趟!如果被押的人是流氓的话,那他一定要跟他好好算账。书记官的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吼叫。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于这样办事了。村长正在听阿姆布鲁齐吹嘘自己是如何教育巡夜人的。“像我们这样的巡夜人,怕是哪儿也找不到!”阿姆布鲁齐赔着笑脸说。
          书记官命令村公所的办事员把被扣押的人带进来。三个公务员好奇地打量他。这是个毫无特点的人,中等身材,穿着日耳曼族服装,满身是油垢。他手里攥着揉成团的帽子,双目在蓬松的长发下睁得滚圆,好像被直射过来的目光和灯光弄得懵懂了。
    “我早说过,这个人不是商人。”书记官不满地说,“你是什么人?喂,是机器匠吗?”
    “我根本不是什么机器匠!”被拘留的人回答说,“干吗把我带到这里来?”
    “这不用你管!你叫什么名字?”“图托瑟•卡扎库。”
          警察想插话,书记官制止了他,因为他要亲自审问,发泄一下怨气。他面红耳赤,咬牙切齿地问道:“你是从哪儿来的,喂,机器匠?”宾蒂列斯库咆哮起来。
    “我不是机器匠,先生!”那人生气地回答。
    “怎么?你说什么?你不高兴?别发脾气,我会叫你知道厉害的……你既不找书记官,也不找别的人,那你来干什么?”
    “我有事,县长助理要我来……”
          这一来,提问突然中断了。宾蒂列斯库泄了气,低下头看地。村长和阿姆布鲁齐面面相觑,村长赶快用手捂住缺了门牙的嘴。
          宾蒂列斯库书记官友好地笑了,他走近那个听差,拍拍对方的肩膀说:
    “这就行了,先生,你为什么不早说?干吗老说是什么机器匠,什么这个那个的?”
    “我不是机器匠,先生。”听差回答说。
    “行了,我明白了。你是从县长助理那儿来的,过来,我请客……老弟……”
    “县长助理先生派我来要些干草……”
    “原来是这么回事!”村长笑着说,“我收到了他的定金……对…很好。”
          书记官掏出手帕,轻轻擦一下胡子,然后又如大梦初醒似的说:
    “你瞧!”他边说边拉过县长助理的听差。“……起先,我以为你有什么公事,要开什么证明……我上哪儿去猜!……来,先生,我请客……”
          村长先生像是一匹吃饱的马发起呆来,只有阿姆布鲁齐笑容可掬,得意地捻着自己的胡子,对书记官眨眨眼,意味深长地说:
    “你看见审问了吧?先生,这才叫做审问!”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村警能够顺利找到村长和书记官,是因为村警对乡村酒馆的熟悉程度很高。
    B.村长猛然转身询问村警是否见过被关押的人,体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
    C.听差面对三人的打量,攥紧帽子、双目睁得滚圆,表现了他的无措。
    D.书记官掏手帕擦胡子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他装腔作势和高高在上的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故事时,提到“我们佩特列什蒂的村长”,这种使用人称代词的方法能够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B.村里的巡夜人对在村中游荡但又说不清要干什么的人会进行严肃处理,而村警把巡夜人的做法说成是自己训练得好,以此突出自己的管理才能。
    C.“三个公务员好奇地打量”被拘留的人,既说明了三人对被拘留者的关注,又解释了他被拘留的原因,并引出下文对他外貌、神态等的描写。
    D.明确被拘留的人的身份后,书记官的言行让人联想到《变色龙》中的人物奥楚蔑洛夫,他们似乎都有一副正义、公允的面孔,但总是不能掩盖其丑态。
    (3)书记官、村长对被关押人的身份的猜想,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从小说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的讽刺艺术。

    组卷:9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癸亥晦,日有蚀之。诏曰:“阴阳错谬,日月薄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其赦天下。公卿百寮,各上封事,无有所讳,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太中大夫郑兴上疏曰:“臣闻‘国无政,不用善,则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其道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此应变之要也。昔齐桓公避乱于莒,鲍叔从焉。既反国,鲍叔举管仲,桓公从之。遂立九合之功。愿陛下成已从众之德,济群臣举善之美。”不从。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尝从刘歆学讲议,歆其才,学者皆师之。兴既之凉州,坐事免。会赤眉作乱,东道不通,兴乃归隗嚣。嚣贰于汉,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兴求归葬父母,嚣不听,而徙舍益禄。兴见嚣曰:“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乞骸骨,而徙舍益禄。兴闻事亲之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今为父母乞身,得益禄而止,是以父母为请也,无礼甚矣。将军焉用之!”嚣曰:“幸甚。”乃为办装,使与妻子俱。上闻兴归,为太中大夫。光禄勋杜林上书荐兴曰:“执义坚固,敦于诗书,好古博物,见疑不惑,宜侍帷幄,以益万分。”于是敬异焉,每朝有大议,辄访问兴。上尝以郊祀事问曰:“欲以谶决之,何如?”兴曰:“臣不为谶。”上怒曰:“卿不言谶,非之邪?”兴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敢非。”上乃解曰:“言不当若是邪。”兴数言事,文辞温雅。
    (节选自《后汉纪•光武皇帝纪卷第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B.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C.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D.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己从众的“屈”意思是降低身份,与《孟子》中“威武不能屈”的“屈”相同。
    B.美其才的“美”指称道,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不同。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指请求放自己回中原葬父母。
    D.征,汉代时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直接任用有才能或具美德的平民入朝为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尊敬并看重郑兴,每遇朝中大事总是邀请他商议;面对日蚀现象,他归咎于自己,特赦天下,还要求百官进言,但没有接受郑兴的进谏。
    B.郑兴借前人的话劝谏光武帝,希望他谨慎处理政务,重用好人,还举出历史人物作为例证。郑兴对隗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服了隗嚣归顺朝廷。
    C.隗嚣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想办法拉拢郑兴,他让郑兴搬入更好的房子,又增加郑兴的俸禄,但在郑兴诚恳要求之下,他还是放郑兴一家离开。
    D.郑兴学问渊博,品行高洁,不但求学的人都以他为师,光禄勋杜林也向皇帝推荐他,认为他适合辅佐国君;他上书陈事,言辞总是温文尔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兴既之凉州,坐事免。会赤眉作乱,东道不通,兴乃归隗嚣。
    ②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11分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行一万步”渐渐成了现在很多老年人追求健康的目标。殊不知,老年人每天动辄上万步,很容易“走出病”。并非所有的“健康”走路方式都适合自己,对于老年人,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行。
          有些中老年人喜欢走石子路。散步走一走、饭后踩一踩,认为有益于身体健康。尽管有研究表明,走石子有助于增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调节功能,①_____。
          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对于冷、热、压力的感觉不大明显。当走石子路时,如果脚不小心被刮伤,②_____,从而容易导致脚部感染。跟痛症患者也不适合走石子路。脚底疼痛多数是由脚底跖腱膜炎造成,而跖腱膜炎常由对足部有额外应力的活动引起。如果这种情况下还坚持走石于路,只会加重病情。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8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或感悟?请把你的思考或感悟写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