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榆林市府谷三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3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居易的诗歌影响广泛而深远,晚唐张为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白氏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原则回应了当时文艺创作遇到的挑战,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获得了后世广泛共鸣。
我国在魏晋时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对文体、内容等的研究使文艺开拓出新的天地。但过犹不及,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一直存在。如六朝骄文讲求对偶、声律,脱离生活;中唐“大历十才子”追求丽辞、精于雕琢,反映的生活较为狭隘。而唐自安史之乱后,进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阶段,文人们罔顾现实而空玩文字,背离了士人的责任,也扭曲了文艺的主要功用。于是韩愈、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务求恢复文章质朴自由、言之有物的传统;白居易、元稹等发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承续《诗经》和汉魏乐府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除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还提出一些相关的主张,如诗歌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的诗文创作忠实地践行了他的上述理念。不论他在入仕初期,还是在朝为左拾遗,抑或被贬地方,都有许多作品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如《新制布袭》言:“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悲悯情怀与杜甫一脉相承。白居易的讽谕诗是他现实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其中《观刈麦》《卖炭翁》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名篇。而其讽谕之作中却绝无怨毒,只是“愿得天子知”,以达到辅助君王革新天下的目的。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相关,他在诗歌创作中力避艰涩,追求平易,形成了朴素的美学风格。关注现实、语言平易并不意味着艺术性减弱,他认为“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他非常重视以和谐的韵律连缀诗章,《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皆为平易而美的佳作。
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些获得崇高声誉的文学艺术家,如屈原、庾信、杜甫、陆游、辛弃疾、郑板桥等,也多是和白居易一样,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起,就形成了抒写人生、关注现实的传统,后经历代诗教的强化,遂成为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这样的美学传统,应该在新时代被发扬光大,并被赋予当代内涵,使文学艺术总能反映当代人民的悲欢、时代的风云,成为裨补时阙、塑造民族灵魂的丰厚滋养。
(摘编自马奔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光明日报》2019年5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创作原则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解决了当时文艺创作遇到的问题,获得了后世广泛共鸣。
B.韩愈、柳宗元等发起了“新乐府运动”,致力于恢复一种文学传统,即文章质朴自由、言之有物的传统。
C.白居易的讽谕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其创作意图不是“裨补时阙”,而是“愿得天子知”,辅助君王革新天下。
D.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起,就形成了抒写人生、关注现实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一美学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被后人称作“广大教化主”,主要是因为他始终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B.第二段简述了六朝至安史之乱后我国文学创作存在的一些弊病,突出了白居易等人提出新的创作主张的必要性。
C.文章第四段承接前文白居易的文艺创作主张及实践,进一步论及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将论述引向深入。
D.文章直接针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所遇到的挑战,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只要内容符合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其作品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也一定能够获得广泛共鸣。
B.六朝骈文虽然存在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等问题,但是在文体方面,骈文也为文艺开拓了新的天地。
C.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诗歌作品,语言平易,非常重视韵律和谐,具有平易而美的艺术风格。
D.主流媒体发文倡导新时代的文学艺术家应弘扬民族优秀美学传统,并为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赋予时代内涵。组卷:3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从2021年春季开学起,分批、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四点半”问题是许多“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实施意见》明确,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公益普惠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但不得进行集体教学和统一补课,不得给学生增加布置任何形式的作业。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纳入政府专项经费保障,学校以及购买服务的校外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向学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还提出,学校应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可以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兴趣特长的社团活动、体育和艺术活动;可以开展学生自主作业、教师答疑等学习活动,统筹安排教师照看;也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就近到少年宫、博物馆等场所参观学习。是否参加、参与哪种项目将由学生和家长自主决定、自愿报名。
(摘编自《深圳正式推出中小学免费课后延时服务》,人民网2021年02月23日)材料二:
家长关注的“谁来教”的问题,是课后服务平稳运行的关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已经开设课后服务的学校中,师资主要来源于本校老师、购买服务和社会机构等渠道。
“学不到东西,还不如送到校外培训机构。”3月5日,在填写学校的托管需求调查表时,许女士有点犹豫,“孩子在校托管只能写家庭作业,不讲课,没有其他活动,也不能出教室”。目前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提供了体育、舞蹈、美术等特色课程,有些学校则受限于师资、资金等只提供基本的看管服务。
“有服务就有支出,邀请专业更强、水平更高的师资,让学生们受到更好的指导是需要成本的”,江苏、四川、辽宁等地出台的相关政策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财政投入为主提供课后服务;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政府和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属于教育服务,但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要强调其公益性和公共性,但也要让老师的额外付出得到回报。
(摘编自《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新京报》2021年3月9日)材料三: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教育部门一方很难做好。我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将课后服务的任务全部落在学校老师身上,侵犯了老师的休息权。各地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部门还可以在充分吸取家长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资质完善、专业性强的社会教育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提供。
全国人大代表杨善竑:所谓“课后服务”,一定要突出“服务”二字。服务的对象是明确的,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家长。谁来提供服务,怎么提供服务,怎么提高服务的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政府主导、学校和家庭共同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贺颖春:课后托管教什么?我觉得要和学校的总体工作、家长的需求相结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来设计。在收费方面,我建议还是应该适当进行收费,一方面可以给教师一些报酬和补偿,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家长和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对教育的理解都有好处。如果是全免费,家长和学生可能会对政策有过分的依赖。
(摘编自《代表委员热议“课后三点半”服务难题》,《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0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市从2021年春季开学起,分批、稳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体现了政府对基础教育问题的重视,也说明特区政府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B.教育中“四点半”问题是指学校放学早、家长没下班,孩子谁来接、接回后谁来看护等问题,这关系到普通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C.课后延时服务既包括基本的看管服务,也包括学科课程教学和特色课程学习,还包含自愿参加的社团活动,体艺活动,校外参观学习。
D.课后服务虽超出老师正常工作时间,但仍是教育服务,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特点,不能将这种工作完全市场化,同时要考虑劳有所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后延时服务只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小学学生,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可以直接为家长减负,但课后延时服务也要避免给学生加重学业负担。
B.课后服务内容的安排上,主管部门的初衷与家长的现实需求是一致的,但不同地区、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与当地财政状况和学校资源配置有关。
C.材料二主要围绕课后服务落实中的两大困难展开论述,即“谁来提供服务”所涉及的师资力量问题,以及“教什么”所涉及的课程设置问题。
D.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资金问题上,深圳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免费,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有一致性,认为可以适当向家长收费。
(3)课后服务如何实现多方共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11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会之后
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整个生活一夜之间,或者不如说在一个早晨,就起了变化。”
“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她叫瓦莲卡,十八岁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在我狂热地爱着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他是一位忠厚的长者,豪富好客的侍从官。这次舞会好极了,我又跳华尔兹舞,又跳波尔卡舞,自然是尽可能跟瓦莲卡跳。”
“‘您看,他们在请爸爸跳舞。’瓦莲卡一边对我说,一边指着她那身材魁梧、戴着银色肩章的上校父亲,他正跟女主人和其他的太太们站在门口。”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很漂亮的老人,长得端正、魁梧,神采奕奕。我们走近门口的时候,上校笑眯眯地把手伸到左边,从刀剑带上取下佩剑,交给一个殷勤的青年人,右手戴上了麂皮手套。‘一切都要合乎规矩。’他含笑说,然后握住女儿的一只手,微微转过身来,等待着拍子。”
“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伸出另一只脚,于是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啪哒啪哒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使我格外感动的是他那用裤脚带箍得紧紧的靴子,那是一双上好的小牛皮靴,但不是时兴的尖头靴,而是老式的、没有后跟的方头靴。这双靴子分明是部队里的靴匠做的。‘为了把他的爱女带进社交界和给她穿戴打扮,他不买时兴的靴子,只穿自制的靴子。’我想。”
“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等我到家,在家里坐了一坐,再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走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看见靠近游息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乎乎的东西,而且听到了从那里传来的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
“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士兵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们背后,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
“‘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那个站在我身边的铁匠。”
“‘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鞭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
“我也朝那边望去,看见两个行列中间有个可怕的东西正在向我逼近。向我逼近的是一个光着上身的人,他的双手被捆在枪杆上面,两名军士用这枪牵着他。他的身旁有个穿大衣、戴制帽的魁梧的军官,我觉得很面熟。罪犯浑身痉挛着,两只脚踏着融化中的积雪,向我走来,棍子从两边往他身上纷纷打下,他一会儿朝后倒,于是两名用枪牵着他的军士便把他往前一拉,一会儿他又向前栽,于是军士便把他往后一推,不让他栽倒。”
“那魁梧的军官迈着坚定的步子,大摇大摆地,始终跟他并行着,他就是瓦莲卡的脸色红润、留着雪白的唇髭和络腮胡子的父亲。”
“罪犯每挨一棍子,总是像吃了一惊似的。把他痛苦得皱了起来的脸转向棍子落下的一边,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重复着两句同样的话。直到他离我很近的时候,我才听清这两句话,他不是说话,而是呜咽道:‘好兄弟,发发慈悲吧。好兄弟,发发慈悲吧。’但是他的好兄弟不发慈悲,当这一行人走到我的跟前时,我看见站在我对面的一名士兵坚决地向前跨出一步,接着,同样的一棍子又从另一边落到他的身上。这一行人经过我站立的地方的时候,我向夹在两个行列中间的罪犯的背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斑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人的躯体。”
“突然间,上校停下来,快步走到一名士兵面前。”
“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上打下棍子。”
“‘来几条新的军棍!’军官一边吼叫,一边环顾左右,终于看见了我。他假装不认识我,连忙转过脸去。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
“我再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我不但没有担任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所以正像你们看到的,我成了一个废物。”
“那么,爱情呢?”我们问。
“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当她像平常那样面带笑容沉思的时候,我立刻想起广场上的上校,总觉得有点别扭和不快,于是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爱情便消失了。”他结束道。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极具特点,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剧情,讲述了主人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舞会后到街上闲逛,偶然看到士兵们残暴地殴打逃兵而改变想法的故事。
B.小说中伊凡•瓦西里耶维奇不仅对上校的外貌、衣着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对他跳舞的情形有详细描述。
C.小说中写“笛声和鼓声”“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既营造了不安的氛围,又暗示了下文情节的变化。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表现了“我”在看到瓦莲卡的父亲残暴地对待逃兵后内心对他的恐惧、害怕。
(2)托尔斯泰擅长敏锐捕捉、精细呈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请分析主人公伊凡在舞会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小说在谋篇布局和刻画人物方面,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当今社会,各领域内卷日趋严重,呼声最大的就是如何实现公平。结合如图漫画,谈谈你对“公平”这个词的理解,不超过80字。
组卷:4引用:5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7月,鸿星尔克企业在河南暴雨的募捐中慷慨解囊,在自身不景气的情况下捐赠5000万巨资,这一举动引起全国网友的一致赞誉,人们纷纷抢购店内商品希望能用行动为良心企业“回血”。从为官微充了约120年的微博会员,到直接去直播间把货品抢购一空,再到有人在实体店为500元的商品支付了1000元后“拔腿就跑”……这些被称为“野性消费”的做法,激荡热情、带来感动,但也伴随着一些讨论。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对民族企业的爱护和支持,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野蛮消费”,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以长沙网友“岳麓”的名义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组卷:1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