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语言表达。(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1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登上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 ,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舞”活了,它用5G、AR技术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 ,如此突然 、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令人振奋和欣慰。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 、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喜闻乐见 式微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 B.耳目一新 衰败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 C.耳目一新 式微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 D.喜闻乐见 衰败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
A.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B.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C.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D.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出圈”一词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行动的写照。
B.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青藏高原是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组卷:25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泥沙的历史河床。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回娘家探亲,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举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刚毅如黄钟大吕,穿越漫长的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词人苏轼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诗人陆游则用“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表达雅兴。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时期,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美好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编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享受亲情、体验传统、心存敬畏,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程序依次展开,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习俗是祖先从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创造出来的习惯风俗,承载着珍贵的文化财富。
B.在我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冲击着节日习俗,使之日趋淡薄,这种变化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C.节日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也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
D.文化是内核,习俗是外化,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随着现代生活越来越富足安乐,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必然趋势。
C.苏轼词中提到的端午节在胳膊上缠虎符、放风筝,陆游诗中提到的包粽子、插艾草等习俗细节,为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
D.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三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了只有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地挖掘、整理,才能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
C.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D.所选材料从人的精神层而、文化层面和国家层面论述了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组卷:16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通直郎苏过叔党,东坡先生之季子也。母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先生知杭州,叔党年十有九,以诗赋解两浙路①,礼部试,下。元祐七年,先生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明年,先生出帅定武,即谪知英州,继贬惠州安置,三年,迁儋耳安置。既四年,渐徙廉州、永州居住。邈乎万死不测之险也,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或曰先生南居而乐焉,非也。先生忧国爱君之心日加,循省而郁结,则何敢乐?惟是叔党,于先生饮食服用,凡生理昼夜寒暑之所须者,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翁板则儿筑之,翁樵则儿薪之,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其初至海上也,为文一篇曰《志隐》,效于先生前,先生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当是时,叔党之风,使蛮蜑夷獠若可以语礼义。其传而北也,霈然起天下父子之性。
先生还,至永州,稍还仕版②,居阳羡,不幸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地于汝州郏城县之小峨眉山以襄事,遂家于颍昌。叔党偶从湖阴营水竹可赏者数亩,则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以视终焉之志。曰:“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泯泯浮沉里巷,或时一至京师,自得于醉醒而徜徉一世之外。后暴疾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有二。时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甚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幸而有子曰瞻,可以肆其志,而无邦家以容,瞻则赴魏军以死耳。若嵇康之志气尤异,而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而子绍身血亦何益于邦家?古之父子有如此忠孝两全而可恨者,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叔父每称其孝以训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无他,惟成就此儿能文也。”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则早行于世。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人称之日“小坡”。
--宋•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有删改) 苏过字叔党,轼季子也,与迨同母生。性至孝,母卒未免丧,从轼迁岭海,以远去母殡为恨,手书经藏申罔极之痛,轼记其事。及赴儋耳,市无肉或至累日,轼惟食芋饮水,杜门送日。过无以为养,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轼甘之而喜为赋诗,其能养老类如此。又尝叹过夫妇孝,亦见于诗也。后知郾城令,以法令罢。起为中山倅,从其帅陈公游天宁寺,题名寺壁,作《登城口号》诗。时宣和五年九月七日也。迈、迨为诗,文字皆有家法。过于画亦续一灯。及卒,晁说之志其墓。过有传,此乃补史所不备云。
--摘自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注:①两浙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②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薄册,亦借指仕途、官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效于先生前 效:模仿 B.可以肆其志 肆:发扬 C.叔父每称其孝以训宗族 训:教诲 D.手书经藏申罔极之痛 申:表达 A.邈乎万死不测之险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循省而郁结,则何敢乐 何以汝为见 C.以视终焉之志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D.与迨同母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①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
②翁樵则儿薪之
③遂家于颍昌
④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
⑤以远去母殡为恨
⑥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B.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C.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D.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抬当的一项是
A.苏过的人生与其父苏轼的经历密切相关,元祐五年苏过参加礼部试,未能考取,元祐七年,苏轼官拜兵部尚书的时候,苏过任右承务郎。后来苏轼被贬偏远之地,苏过也跟随而去。
B.苏过追随父亲到了海岛,不仅在生活上细心照料父亲,而且给了父亲极大的心灵慰藉,甚至影响了海岛上的民风。
C.晁说之在文中提及了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嵇康及其子嵇绍,借此来与苏氏类比,表达了对苏氏父子的经历的遗憾。
D.通过苏过与其父在海南的经历,我们能体会到苏氏父子的心境,难怪苏轼在海南写下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名句。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
②轼甘之而喜为赋诗,其能养老类如此。
(7)眉山试院有对联一副:“千载诗书城,坐修竹林中,尽饶佳士;四贤桑梓地,问斜川集后,谁嗣高文?”其中“四贤”,即指“三苏”和苏过。请结合选文分析苏过之“贤”。组卷:29引用:2难度:0.4
一、语言表达。(9分,每小题9分)
-
8.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选项,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任何劳动成果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A.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者和引领者
B.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彰显担当
C.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深水区、敢于逆流而上组卷:10引用:1难度:0.7 -
9.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诸子百家到琴棋书画,从笔墨纸砚到诗词歌赋,从饮食服饰到建筑民俗……这些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塑造着我们的性情和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成长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文化自信。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27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