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贵州省贵阳一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六)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D.《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组卷:10引用:9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三五”期间,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书写了新时代的“乡村巨变”。五年来,纳林陶亥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政策全面落实,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2%,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参保率9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通过“一卡通”共发放各类补偿款、惠民补贴约33.34亿元;接待劳动务工人员2万余人,协调追回各类农民工工资及工程款约460万元;2020年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7112户16817人。纳林陶亥镇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40人次,资助资金总额117250元;将19户5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发放装修奖励资金18.62万元;积极协调16户39人易地扶贫搬迁户与旗转移办签订生态补偿协议,每人每年落实生活补贴2400元;2016年至2017年为14户贫困户落实富农贷扶贫贴息贷款63万元,为39户贫困户落实强农货扶贫贴息贷款830万元;2018年至今为10户贫困户落实扶贫小额信贷40万元。纳林陶亥镇还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推广“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引导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产业扶贫。
    (摘自《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人民网,2021年2月10日)材料二:
          望谟县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4家培训机构,通过加强就业培训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近年来,望谟县运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劳动力就业信息采集,对大数据平台中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及时进行岗位推荐,及时提供岗位信息给有需要的劳动力选择,力争把已经在东部城市务工的人员稳在当地、稳在企业,实时精准清除零就业家庭。
          同时,望谟县还开展“企业帮村”行动,大力引导民营经济人士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消费扶贫及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带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
    (摘编自《望谟县:抓就业扶贫着力打好“三张牌”》,《贵州日报》,2020年11月5日)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5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纳林陶亥镇的“乡村巨变”,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材料三用语准确严谨,表述平实。
    B.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的巨大变化和望谟县所取得的成绩,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成功案例。
    C.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且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因此我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D.当前,中国乡村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它是农民坚持不懈奋斗的结果,更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其他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详尽介绍了纳林陶亥镇取得的骄人成绩,大量的数据说明了纳林陶亥镇在乡村建设方面比望谟县先行了一步。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努力,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为而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
    C.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旺盛的市场需求等等有利条件,让我们对振兴乡村充满信心。
    D.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民富方能国家盛。材料三表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同是扶贫攻坚典型的纳林陶亥镇和望谟县,在实现脱贫的途径上有何异同?

    组卷:7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安达村的老屋      老赵头拎着两瓶小烧走在前街的路上。
          已经是晚饭的时候,夕阳融化在西边的天幕上,一层一层地暗淡下去,家家户户的烟筒里涌出白色的炊烟。到园子里拔葱的东家的儿媳妇隔着矮墙和西家的老丫头闲扯皮。从地里劳作回来的人骑着车,一边和人打着招呼,一边抽着烟。安达村的傍晚一如往常的宁静,在黑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忙碌于各自的生活,就如他们的千百年前的祖先。
          但是老赵头忙碌着的却不完全是自己的事。今天晚上他要请从乡里开会回来的支书赵三哥吃饭,为他正照管着的那间老屋。
          街里的人们都知道那间老屋,清朝初年时那是一个将军府下正五品章京的府邸,那是五进院的雕梁画栋、青砖青瓦的大宅子,高大的屋檐下绘画着长白山的风景和仙女佛库伦的传说。但是年久失修的老屋渐渐在关东的繁霜重雪下坍圯,只剩下最后的正房和一排厢屋。
          老赵头是老屋的看护者。但他只能看着老屋气派的青瓦被荒草覆盖,檐下生动的彩绘被尘烟模糊。三年里他和村支书说过不知多少次申请经费修缮老屋的事儿,但一直到今天一切还只是停留在申请的层面。
          当那条三斤重大胖头鱼头变成一堆骨头的时候,两瓶小烧也见了底,但三哥和老赵头的话头还正盛。
          赵三哥说,新来的刘乡长一看就是干大事儿的,咱们乡的公路要重铺了。
          老赵头说,老哥啊,响们这个老屋的事儿得抓紧啊,前儿我去归拢房子的时候,差点被掉下来的瓦片打到。
          赵三哥说,刘乡长打算拿杨树村东边的那块山坡地儿招商办个药厂,咱们村的小子们守家带地就能打着工了。
          老赵头说,能不能先整点钱儿过来,至少把檐儿底下的画儿描描啊,都开始掉碎渣了,老祖宗留下的多好的画儿啊,看着心疼。
          赵三哥说,你看你,我和乡里说这个事儿了,刘乡长跟我说,乡里现在有大规划,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咱这老房子再挺挺,没事儿。
          老赵头便没再说话了。
          转过年的六月份,宋家崴子那边儿的一个公园落成了,用了500多顷地儿,一水的仿古式建筑,白墙红柱琉璃瓦。建成当天,县里要办典礼,说是市里的电视台都要来录像,于是各村都组织了节目,要办一台农民联欢。
          老赵头早早地就被支书安排去了会场当观众,远远地看着陪在市县领导身边的刘乡长的背影,颇为惊讶于他的年轻。老赵头身边的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瞎聊,说起这个公园是刘乡长拍板修建的,打算把这个地方收拾成一个春天赏花、夏秋钓鱼、冬天滑雪的群众休闲娱乐的地方,为此特意向市里申请了贷款,花了不少钱。
          听着这些话,老赵头又想起老屋。看着公园里色彩鲜艳的连廊,老赵头心里有了个念头,他打算自己掏点钱,去请隔壁蓝旗屯的那个木匠把式,让他给老屋的檐画重新上个色。老赵头心里想,那个老把式是个能耐人,年轻的时候能给人打结婚的家具,在上面画“高山流水”“竹开富贵”的画,估计这个活他能拿得下来。
          说干就干,老赵头当天晚上就跑到木匠家,软磨硬泡谈好了1000元钱外加两包烟,只描屋檐下的画。
          开工当天,左右邻居都跑来看热闹,木匠用小铲子将画上的泥污铲去,已经褪色的历史在大家眼前慢慢呈现,那边画的是代表福气的蝙蝠,这边画的是象征长寿的青竹,九天的仙女飘落在雪山间的天池畔,佛库伦似乎正对着她的子孙扬起微笑的脸庞。
          接下来的两天,木匠一笔一画地给檐画上色,各种颜色一层一层地糊在上面,远远望去却也鲜艳夺目。老赵头虽然感觉描完的画似乎有点不一样,但是他想,刚剪的头还看不习惯呢,看看就好了。
          大功告成的时候,老赵头高兴得喝了半斤小烧,围着老屋转了两圈,喜滋滋地抬头看画,不提防从台阶上摔了下去……
          老赵头死后的又一年,省博物馆的一支文物排查小组来到了安达村,工作组的成员惊讶且愤怒地看到了老屋檐下鲜艳的色彩,于是老屋终于出名了,成群的专家来到这里,商讨如何进行文物抢救,刘乡长也顺带着露了一把脸,他在全乡的工作会议上严肃批评了文化站的同志,认为他们没能尽到责任,没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基层农民对文物的破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吸取教训,将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刘乡长问支书赵三哥,那个瞎胡闹给文物上色的农民哪去了?
          赵三哥说,他去年就死了。
    (有删改)[注]①安达:满语,伙伴。②章京:清代官名。③佛库伦:传说中的满族的祖先。④归拢:整理收拾。⑤把式:老师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既反映了新时代农村建设中的一些亮点,也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在注重经济建设中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问题。
    B.老赵头急于修缮老屋的原因,主要是他内心对老屋的特殊情感,既反映了他尊重文化,认真负责,也反映了老赵头的自私、瞎胡闹。
    C.小说注重在叙事中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例如刻画出了既关注百姓民生的执政意识,但也因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导致了文物损坏的刘乡长。
    D.小说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故事,在叙事语言和人物对话中使用了一些关东方言,使小说充满了地方特色,韵味十足。
    (2)请结合文本信息,请简要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压缩成一句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红砖瓦、燕尾脊、廊亭……2021年2月20日,融入闽南特色建筑元素的福建漳州市金峰大桥正式通车。金峰大桥跨越九龙江西溪,有双向双幅8车道。大桥采用“廊桥芗韵”设计方案,在主墩位置有两座横跨桥面、极具闽南特色的观江桥,跨径达54米;在人行道位置设可供行人驻足休憩的长廊和亭子。大桥全长1.6公里,主线桥梁全长1227米。该大桥是目前可查询到的国内跨径最大、最长的廊桥。大桥成为连接漳州金峰开发区与漳州高新区、南靖县的一条重要南北向道路,大大方便了当地百姓出行。

    组卷:5引用:4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的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春节,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党中央发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倡议一经发出,就引起了民众热议,他们有的说“助力疫情防控,我们就地过年”,有的说“战‘疫’,我们在一起”,有的说“异地过年也是年,吾心安处便是家”,还有的说“隔绝的是空间,连接的是心灵”……
          于是,很多人选择了留下。从一家几十人的“大宴”,变成了一家三口的“家常饭”;从与亲友团聚的“大年”,变成了和朋友、同事的“小年”;从一个“小家”融入了一个“大家”。
          对此,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