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段重要论述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事实,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仁爱之心”“忠恕之道”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是相互融合的,是一个整体,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将“天人合一”发展为一个哲学体系,从而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类所从事的一切都应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的。打破自然的平衡,也同样破坏了人类自身的平衡。世界各国纵使相隔千山万水,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同处一个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与自然、国家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统一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形态应该是一种“真正共同体”,它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所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人的本质复归的真正表现。
“仁爱”理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仁”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其核心要义便是“爱人”,也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敬重。人们要做到“仁”,不仅仅是简单的去爱别人,更要去敬爱万物,帮助天地万物蓬勃生长,从而达到“与天地参”。“仁”除了最基本的爱人之心,更应顺应着“生物之心”去对待万物。“仁爱之心”并不是追求个人主义和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主动救助需要被救助的人,使民众都可以乐其生,遂其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体现了“仁爱之心”的深刻内涵。自我与他人、同族与他族、本国与他国是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我们的生存与他人的生存都是一样的重要,共同的成长才是生存。以仁爱之心去接纳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才是我们长久的生存之道。
“忠恕絜矩”即忠恕之道的不变法则。“忠”,尽己之谓忠,即对人应当尽心竭力。《论语•学而》一篇中记载了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首先提出的便是“为人谋而不忠乎?”面对众多的人生层面,曾子首先想到的便是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可见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恕”,从字面上来说分为“如”“心”,即顺从自己的心。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弟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恕”字包含了人的一生可以遵守的准则。简而言之,因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忠恕”理念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要围绕的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作为文化底色,彰显着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必将为人类带来幸福的未来。
(摘编自朱思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B.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社会是真正共同体的观点,丰富发展了“天人合一”理念。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仁爱理念一脉相承,都主张不同国度和种族和睦相处。
D.对人尽心竭力是“忠”,顺从本心为“恕”,忠恕之道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准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及“天人合一”理念时,将董仲舒的哲学和马克思的观点作了类比。
B.文章在论证“忠恕絜矩”准则时,引用了《论语》中的语句,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未来,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分析,也有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力发掘儒家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才能在全球治理中做到共商共建共享,从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应减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做法,力争实现人类与自然统一协调发展。
C.恩格斯说:“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换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通。
D.成全别人的喜欢是“忠”,不把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别人身上为“恕”,因此,二者本质是不同的。组卷:4引用:3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12月8日,习近平主席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了这一数字。珠峰是中尼两国的界峰,此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这是中尼两国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开展扎实工作最终确定的。几十年来,中尼不仅实现登山队员联合登顶,还在珠峰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国友谊在珠峰见证下结出累累硕果。
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地球之巅的消息传来,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次珠峰登顶和高程测量,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登顶,始终无人能够攻克。1960年5月25日,组建仅有5年的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那次攀登,是在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部环境的形势下,一次担负特殊使命的国家任务。“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有力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新华社2020年12月9日《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材料二:
人类对珠峰高度的第一次科学测量是1852年,由英国人和印度人共同完成。1958-1960年,我国测量工作者在绒布寺河谷开阔地段丈量基线,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基线端高程,并开展天文测量,获得珠峰高度为8882米。1975年,我国首次将3米觇标竖立在珠峰山顶,提高了测量的瞄准精度,这是人类首次对珠峰的精密测量,获得珠峰海拔高程8848.13米。之后,我国对珠峰高程又进行了四次测定。2020年4月30日,中国宣布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提供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不仅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而且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青藏高原由于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而一直处在隆升状态,垂直形变约5.3毫米/年。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将不同期次的高程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是分析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及形变速度、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距离2005年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尤其是2005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3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都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重新测定有助于了解掌握该地区地壳构造、运动规律。全球气候变化也对珠峰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该地区开展高精度测量,既可为青藏高原尤其是珠峰地区冰川、地质、水文等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也可为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提供科学支持。
(摘编自柳建乔《珠峰测量工作综述》)材料三:
珠峰高程的确定需要外业进行登山测量并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和内业的测量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合作。珠峰测高,测算出来的结果,有测也有算。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算。此次的珠峰水准测量,从日喀则国家一等水准点向珠峰脚下布测了数条水准线路,并且首次将国家高程基准传递至中国与尼泊尔边界。而且在本次测量过程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还采航空重力测量,连片测量了人类无法涉足区域的重力值。正因如此,这次数据处理中心收集了珠峰及邻近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最新地形数据,总量达1.44亿条之多,远远超过2005年。
本次测量,将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观测数据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峰顶雪面精度±0.9cm大地高成果,与2005年成果相比,精度提高了2.1cm。而且,本次珠峰测量过程中,还首次将5G和北斗结合。
(摘编自2020年12月8日澎湃新闻《探秘珠峰测算背后的数据基地》)(1)下列对材料中“珠峰高程测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距离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因为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本次高程测量很有价值。
B.从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高程,到将觇标竖立到珠峰山顶进行实地测量,珠峰高程测定精度不断提高。在2020年这次测量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连片测量了人类可涉足区域的重力值。
C.国际上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不统一的局面一直存在;历年来,我国对珠峰高程进行了多次测定,数据也不一致。本次测量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D.珠峰高程的确定不仅需要登山队员登顶测量,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还需要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8848.86米这个数据是测和算协作的结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把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珠峰登顶后的实地精密测量,着实振奋人心。
B.从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到12月8日中尼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时隔半年之久,是因为后期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
C.地震会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青藏高原由于不同板块相互碰撞一直处于隆升状态,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D.本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是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科学探索。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精度更高的数据。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意义。组卷:6引用:12难度:0.5 -
3.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地球的红飘带(节选)
魏巍 韩洞庭指着渡口,对丁纬吩咐说:“这里是佯攻方向,你们就在这里架桥!”
正在这时,只听“轰隆”一声,一颗迫击炮弹落在附近,在雨雾里升起一团浓浓的蓝烟。接着又是一梭子哒哒哒的机枪声,茅屋旁边的一棵大树落下不少枝条来。
“敌人发现我们了!”韩洞庭说,“快分头干吧!”过了不大工夫,杨米贵就领着十几个战士,出没在竹林里,砍竹子,捆竹子,背竹子,忙个不停。他们的身上湿漉漉的都是雪水。杨米贵真的像是造船司令似的不断提醒着人们一些注意事项,而且具有鲜明的原则性:“同志们,请注意,不要把公竹子砍光了!”
“什么公竹子?杨二郎,难道还有母竹子吗?”人们一片笑声。
“莫笑,莫笑,确实有公竹子、母竹子的!我小时候干过的。”杨米贵一本正经地说。接着,他领着人们指看什么是公竹子,什么是母竹子,说:“我们把公竹子或者母竹子全砍了,这片竹林以后就不存在了,那么老百姓怎么办?就是土豪的,以后还要分给穷人嘛!”
“对,杨二郎说得有理!”人们纷纷说。
“所以,咱们要隔几棵砍一棵,留下公的,也要留下母的!”
人们砍下竹子,他又指导编竹筏。竹筏编成,他又喊:“不成,不成,船头上还要烤一烤,让它翘起来,不然阻力大,走不好。”
这样,到了中午时分,就编起了一只漂漂亮亮的翘着头的青青的竹筏。
当这只竹筏出现在韩洞庭、黄苏、金雨来的面前时,他们乐得眉开眼笑。他们这里捅捅,那里摸摸,然后对着造出最新产品的造船司令,看了又看,笑得很甜。韩洞庭转过头问金雨来:“过江的人准备好了吗?”
“早就准备好了。”金雨来说,“报名的不少,我先挑了八个,过不过得去,让他们先试一试。”“这样好。”黄苏先肯定了,“把他们带来吧!”
不一时,七名战士由一名排长率领,跑步赶来。在他们面前站成一排。韩洞庭一看,来的人虽然武装整齐,可是八个人有四个穿便衣的,七长八短,还有一个穿长袍的,一个戴礼帽的,心中就有几分不悦。真是,还不如中央苏区的游击队整齐!但转念一想,出发两个多月了,天天走,没有得到一点补充,也只好如此。再看那八个人精神还好,在首长面前故意表现出执行艰巨任务满不在乎的神气,也就释然了。
“你们都识水性吗?”黄苏问。
“他们都是赣江边长大的。”金雨来笑着说。
“我看这条江还没有赣江宽哩。”那个戴礼帽的显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
出于政治委员的责任感,黄苏望着大家严肃地说:“同志们的责任很重呵!如果我们过不去乌江……”
“这个我们知道!”“请首长放心吧!”人们纷纷说。
韩洞庭挥了挥手:“那就开始吧,我组织火力掩护你们。”
他们把竹筏抬到江边。韩洞庭和黄苏在坡坎后面隐蔽观察。此时山谷中依然云雾迷蒙,雨雪霏霏,北风挟着惊涛,发出动人心魄的咆哮声。
随着敌人的射击声,红军的马克沁重机枪,也以准确的点射封锁着对岸堡垒上的枪眼。那八个穿着杂色服装的红军战士,精神抖擞地把竹筏推到江水中,然后上了竹筏,用竹篙、木棒开始向江中划去。他们刚刚进入江流两三丈远,就被一个急浪卷了出来。那几个战士不得不再度跳下竹筏,将竹筏推入江流。韩洞庭不断地皱皱眉头。等到竹筏离岸有了一段距离,他的眉头才舒展开来。紧接着,竹筏一时被浪涛吞没,一时又吐露出来,两个指挥员的心,也是一上一下,正像惊涛中的竹筏一般。
竹筏渐渐进入中流。韩、苏二人的精神更加紧张起来。他们看见竹筏好像停滞不动,无力进入的样子。只见几个人站立起来,经过一番紧张的搏斗,竹筏才像疾箭一般地进入激流。
“不好,人落水了!”黄苏忽然惊叫了一声。
韩洞庭定睛一看,只见竹筏几乎直立起来,似乎被什么东西突然卡住似的一动不动,周围激起一堆雪白的浪花。他赶快举起望远镜细看,竹筏上光光地没有一个人影,只是附近有七八个时浮时沉的黑点。说话间,竹筏已经被激流冲向远处,而那几个黑点却仍在浪涛中沉浮。再看时,只是黑魆魆的波浪和霏霏的雨雪,其他什么也看不到了。
“糟了!”黄苏颓然地说了一声。韩洞庭放下望远镜,看见政治委员拿望远镜的手在微微颤抖,红星军帽的帽檐下,都是汗水。自己的身上也觉得湿漉漉的,大约里里外外都湿透了。
“他们没有过得去。”金雨来从那边坡坎下跑过来,神色懊丧而又有几分羞愧。韩洞庭和黄苏没有作声。
“竹筏还有,我们接着过吧!”金雨来以为团首长心中不悦,又说。
“不用,晚上再说。”韩洞庭望着政委。
黄苏点了点头,感情沉重地说:“派几个人到下游村庄里看看,看他们八个人还能不能回来……”
雪愈下愈大,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北风也更加峭厉。对面那四座尖尖的山峰已经消失在浓雾里。江面上混沌一片,乌江显得更加宽阔也更神秘莫测了。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了红军战士在枪炮声中轻松愉快地伐竹做竹筏的场景,暗示了竹筏做的不够结实,为后文渡江失败埋下伏笔。
B.由杨米贵熟知竹子的公母和做竹筏的要点等细节可以看出,这些战士是来自劳动群众的战士,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C.小说结尾一段写乌江风雪,再次交代了红军渡江的恶劣环境,暗示了作战的艰难,也以乌江风雪象征革命事业的艰难。
D.小说选取了红军长征路上一次进攻失败的场景,鲜活生动的人物,张弛交错的情节,惊险危急的场面,让人如临其境。
(2)作者在塑造渡江战士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简要赏析。
(3)小说节选红军长征片段,再现感人场面。阅读小说,重走长征路,说说你体会到的“长征精神”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回答。组卷:7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7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3D虚拟展馆“中国国际云书馆”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云书馆已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机构参与,共展出33个语种的图书约16万种。“云书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通过构建3D虚拟展厅,最大限度还原线下展馆真实场景,是国内首座以海量图书为主体的“云书馆”。组卷:31引用:32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熬夜狂欢、虚度光阴、佛系生活……成为一些青年人的生活常态,当代青年于是被人们称为“垮掉的一代”,但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90后”“00后”成为抗疫主力,展现青春风采。
材料二:
钟南山能够在84岁高龄最美逆行,得益于他出色的身体素质。据报道,钟南山一直热爱体育运动,大学读书期间,他参加学校运动会曾创下几项记录,至今无人能破。所以,一个好的身体,是我们人生成功的基石。
材料三:
中国人是热情的,总喜欢在饭桌上给人夹菜、劝人多吃、趁热吃,也喜欢劝人饮酒,饮得多才是感情深的体现,……殊不知,这样的热情也会带来恶果,如细菌感染、酒精中毒等。
周国平说,人们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是比绝望处境本身更大的不幸。真正的不幸可能是疫情之后大家的生活一切照旧,那么现代人标准的生活方式该是什么呢?在疫情后我们该如何健康地生活,该有什么样的改变呢?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思想?
请以“当代青年该如何健康生活”为主题写一封倡议书,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