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湖北省七市教科研协作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组卷:28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第七个坑
    罗烽
          九月十八日的后两天。
          是九月二十日了。
          古老嚣扰的沈阳城,仿佛是猎人手中的受创的肥凫,闭起眼睛,压制着战栗,忍受它的创痛。它是异乎寻常的安静着……
          这一切,只会使饥饿的皮鞋匠耿大骇怕和恶心,在跑了三个亲戚的住所没有回响后,他打算到一条小胡同里找他的舅舅,再做一次最后的讨借。如果,这次仍然失望,他决定什么地方也不去了,回家去,喝几瓢凉水,躺下去,维持呼吸,能到什么时候就算什么时候。皮鞋匠耿大再一拐弯就进一条小胡同里去。当他走到二三十步,再想抽身向回转,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刺刀带着逼人的寒光,从眼前晃过去,他几乎喊叫出来。随后他就十分严紧地阖拢两眼,握紧了拳,扣住牙齿,等待死刑的处决。
    “这边的来!”
          皮鞋匠耿大的身子,好像被这震吼从悬崖上打落深谷里去。紧接着震吼又响了:
    “猪啊!……你不死!”
          耿大回过身来,那个兵早就把枪夹在左臂里,右手从地上拾起一把锋利的军用锹。这一次,他才注意到,在墙下,挖好了一个二尺口径的、三尺来深的坑。那个兵右手的铁锹向坑的左近的地上一插,说:“你……这边再一个!”
          皮鞋匠耿大从那个兵的手里把铁锹接过来,他运着力气开始向下挖,这锋利的军用锹很使他得心应手,他暗暗地赞美着:“多么锋利的小锹呵!”同时,他又暗暗地猜测着:“不是干那个用吗?……是壕……呃,我的天爷,我情愿这样,一直挖到天黑。”
          这个坑,很快就挖成功了,深度和口径好像皮鞋匠耿大事先测量过似的,简直和前一个完全相仿。坑的周围,锹印整齐地排列下去,而且异常光滑。
          走过来一个,他是被骚乱隔在外边的排字工人。那一个兵的眼睛,渐渐在粗黑的眉毛下扩大,已经擒住排字工人的背影。突然他哗啦一下子扳开了枪机,同时,大吼一声,这声音如同独霸深山目空一切的猛虎咆哮:
    “站下!”
          皮鞋匠耿大不了解那个兵的用意,但,当那个兵用刺刀逼住排字工人,大头冲下插进第一个坑里的时候,皮鞋匠耿大就什么都明白了。铁锹在他手里打起抖来。轻巧的军用锹,现在在皮鞋匠耿大的手里变得非常笨重。
          那个兵一边用他挂钉的皮鞋,顿踩着填在坑里的新土,一边命令着皮鞋匠耿大:
    “你呀……那边再一个!”
          皮鞋匠耿大,就在那边挖完了第三个。
    “你呀……那边再一个!”
          他迟缓而且拙劣地挖完了第四个。
          他默默地祷告着:
    “中国人一个也别来啦,这里是一条死路!”
          可是,尽管他祷告着,一千遍,一万遍祷告着,一条路,总是要有人走的。现在就有人走过来了:一对年青的夫妇,女人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男孩子。
    “同胞啊!……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留着那男人临死前的呼声。
    “同胞呵!……你救一救这孩子吧!”
          这呼声,永久留在皮鞋匠耿大的耳朵里并像一把锥子锥着他的心,他的心!疚痛着……他的眼窝里涌浮着绞着心血的泪水。
          那个兵把那可怜的孩尸,捉起两条腿从坑里提起来,然后,和埋大人一样,倒竖着,用脚侧扫进坑外的新土,孩子的小腿倒竖在爹妈的大腿当间,距离十分适中。
          那情景,引起那个兵大大的发笑。
    “哈,哈,哈……你的那边的,再一个呀。”
          于是,皮鞋匠耿大慌乱地拾起铁锹,更迟缓,而且更拙劣地挖完了第六个坑。
          日色朦胧下来,黯淡和死寂笼罩了这座古城。零星的枪声,大批的犬吠,开始复活了。
    “那边的,再一个!”
    “挖呵!挖呵!……”
          他继续跟那块岩石拼命,每一锹,每一寸,都耗尽他最后一点力气,他的胸口,好像有一个熊熊的火把烘烤。除此而外,他失去其他的感觉。第七个坑,一寸,一寸地加深起来。
          夜,渐渐地昏暗下去……
    “太君哪!饶命啊!我是好人,我是看我外甥去呀!”
    “太君哪!”耿大被这最后一声唤醒了。那呛哑的喉音分明是他的舅舅。于是他停下工作,伸直了腰,用他失神的眼睛通过浓厚的黄昏。
          一股血如同冷箭,从舅舅的胸膛喷射出来,随着一声痛吼就向后颓倒了。
          皮鞋匠耿大忍泣吞声地活埋了自己的舅舅。
          他把坑旁的土,轻松地推到坑里边去,他是怀着一种万一的希望的。
          很快地又走过来一个。第六个坑,比埋一条死狗还省劲。皮鞋匠耿大感激那个人——那一个吗啡鬼。
          等了好久,“再一个”的命令没有再来。他想,该到他解放的时候了。同时,他期待着,再来一个像吗啡鬼那类的人,结束第七个坑。
          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个人影儿。他更切盼地期待着……
    “欧喂!你的……”
          刺刀从他面前晃过去,于是,他不敢怠慢地抖擞一下精神,准备去挖下一个坑。
    “猪!你的这边来,坑里边去!”
          这话,好像一个不及掩耳的霹雳。皮鞋匠耿大发了一会怔,他就运足全身所有的力量,抡起那锋利轻快的军用锹,突然向那个兵的头部劈下去。枪,人,同时跌落在地上。
          于是,第七个坑被那个兵占有了!
          他从第五个坑里,拉着腿,扯出他舅舅的上半身,平放在坑边,他摸索着脸,他摸索着胸口,最后他又抱起肩膀来上下摇了摇:
    “舅舅!……”
    “完了,全都完了。”皮鞋匠耿大癫狂地自语着。之后他回到第七个坑的旁边,切着牙齿用刺刀向那个兵的腹部乱戳了十几下,于是扛起枪来走了。
          然而,他没有决定到什么地方去。
          黑暗,死寂,完全笼罩了这座古城。枪声,犬吠,逐渐加厚起来了。
    (初刊于1936年9月10日《光明》第1卷第7号,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讨借不到东西耿大决定哪里也不去,表明大屠杀之后,他已经有了与死亡对抗的勇气。
    B.“你救一救这孩子吧!”的呼声没有加剧耿大心灵的挣扎与不安,因为他后来继续在挖坑。
    C.埋葬“吗啡鬼”比埋狗还容易,说明这样饱受毒品侵害的生命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D.耿大并没有立即沦为“坑中之物”,日本兵正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耿大因此获得了“死缓”的待遇。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交代了时代背景,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本文语言简练而朴实,笔触冷静而细腻,高度凝缩而带点象征性地描写了中国人面对绝境时生与死的选择。
    C.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延迟”式的故事运行特点增强了作品的内涵。
    D.小说凄惨而悲壮,凝重而又充满热望,充分表现矛盾,是能够体现作家忧患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品。
    (3)“挖坑”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耿大在挖坑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

    组卷:25引用:3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片段一和片段二,完成下列各题。
    片段一
          人类的行为正在改变着地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种趋势,科学家和环境保护组织不断发出警告:如果我们不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二是碳抵消。与之相关的概念“碳中和”的提出为人类解决气候变暖这一难题提供了方向。
    片段二

    (1)由片段一可以推出的结论为
     

    A.如果人类要保护环境以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就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行动。
    B.如果人类不能继续生存在地球上,必定是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C.只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
    D.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防止气候变暖。
    (2)结合片段一和片段二,简要解释“碳中和”这一概念。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组卷:26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顾2021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卷、倦怠、躺平的现象,有学者认为:“我们是一个‘追赶超’型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很勤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也是勤奋工作的结果,我们完全赞成和鼓励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同时,我们反对常态化的过度劳累。”
          远离倦怠、远离喧嚣、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个体生活的质量,需要关注四个关键词: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外在的世界即使再嘈杂,我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得清爽明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上述关键词中任意两个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需演讲稿,参加学校组织的“逃离倦怠 呼唤健康”主题演讲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1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