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12/15 1: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实物资料来揭示古代历史的真实面貌,进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上百万年以前,中国的大地上便有人类起源和发展。然而,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三千余年,因此,对于之前漫长历史的探索主要依靠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探究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任。20世纪初,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之中,西方列强具有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掌控着国际社会话语权。一些西方学者通过对齐家文化遗址的调查,提出“中华文化西来说”。20世纪40年代,夏鼐先生通过发掘一座齐家文化墓葬,用地层学相关知识证明了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早晚关系,攻破了“中华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论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考古学科体系,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真正做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开展,使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明晰。近年来,良渚、石峁、陶寺、红山等遗址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表明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性,并最终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实现各文明要素汇聚中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即夏王朝。二里头夏都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等传承和发展了夏商早期华夏文明的核心内涵,两周时期的诸多城址和高等级墓葬阐释了中国礼制文化的形成,汉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呈现了两大王朝的恢宏与包容,北宋都城汴梁展示出中国古代繁荣的经济和文化面貌,北魏洛阳城、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则体现了中华民族逐步融合、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将中华民族在古代所创造出的灿烂成就向世人一一展示,不断证明着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昭示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国家。
考古学不断用实物资料丰富和建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华文明的起源由各地多彩的史前文明逐步融合于中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架构。随着秦汉建立大一统王朝,文化格局也从多元一体转变为一体多样,并一直沿袭下来。近年来,关于丝绸之路的诸多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冶金术、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粟和黍也在这一文化交流背景下逐渐被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居民们栽培。汉代以后,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西方的玻璃器、金银器同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成为古代东西方友好往来的重要见证。隋唐长安城中发现的景教、祆教、佛教等寺院及文物遗存,有力佐证了东西文化信仰的融合与交流。文献记载的“四方”“四夷”以及邻国来朝同考古学很多发现相互印证,从中使人们看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也印证着文明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传承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历代王朝对文化和国家观念的认同。因此,考古学不仅要成为发掘物质文化的主力军,更要为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摘编自韩国河《考古工作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百万年前至今的中国历史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主要依靠考古学。
B.夏鼐用地层学相关知识考古比西方学者对齐家文化遗址的调查要准确。
C.夏王朝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各文明要素汇聚起来建立的第一个国家。
D.中华文明经历了由夏商周的一体多样到秦汉时期的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用下定义的方式介绍了考古学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及考古学对象和目的。
B.第二段通过对反面观点的批驳,有力地论证了本段提出的分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第三段先提出观点,然后举具体事例予以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分析,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D.文章采用层进结构,从两个方面逐层展开论述,论述了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考古学肩负双重任务,它通过探究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来增强民族自信心。
B.如果没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就不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C.不同时期的城市遗址和高等级墓葬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时朝代的经济、文化面貌。
D.大约四千年之前,中西文化就开始了交流,汉代以后,经济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组卷:3引用: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9年8月22日,山东枣庄14岁女孩哲哲与邻居家13岁女孩小雨模仿易拉罐做爆米花的视频,结果她们使用的高浓度酒精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爆燃,导致两人被烧伤,其中哲哲因伤情过重身亡。这件事随后引爆网络议论,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和视频平台。据《成都商报》报道,“办公室小野”是中国最火的美食视频博主之一。在舆论压力下,“办公室小野”删除了这条发布于2017年的视频,但短视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摘编自王志昭《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及治理》)材料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认为使用短视频使时间管理变差。多数未成年人认为使用短视频后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消费行为、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存在一些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间管理变差,占比43.2%。此外,使学习变差的比例有37.4%,使生活习惯变差的比例有24.8%,使个人信息保护变差的比例为18.5%,使消费行为变差的比例有17.4%。
(摘编自孙宏艳、李佳悦《看短视频到底影响不影响学习》) 将中小学生的一些心理感受与是否使用短视频进行分析发现,感到孤独、心理上有压力、迷惘的学生,经常使用短视频的比例更高。这或许是因为他们通过使用短视频来缓解心理压力。经常感到孤独的、感到心理上有压力的、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学生,用过短视频的比例更高。其中,经常有孤独感的学生用过短视频的比例,比没有孤独感的学生高出15.6%,经常感到心理上有压力的学生,比没有感到心理压力的学生,比例同样高出15.6%。
(摘编自孙宏艳、李佳悦《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沉迷短视频》)材料三:
短视频+青少年教育契合了国家教育战略、青少年用户需求以及短视频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育,大多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传输知识为目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往往是“考前突击,考后就忘”,学习效果不佳。而短视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知识的提纯、生动形象的场景设置、幽默风趣的“段子”输出,增强了师生互动,提升了学习效果。
中国好邻居用被子接住坠楼的孩童,陌生阿姨在“半马”比赛中陪跑轮椅女孩等短视频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团中央权益部发布的《我会保护我自己》系列动画短视频,普及了安全知识。短视频涵盖了音乐、舞蹈、影视、建筑、书法、戏曲、雕塑、绘画内容等艺术门类,是开展艺术教育的优质平台。“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我要笑出国粹范”《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质活动和节目通过短视频的传播,引发了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每日赛事集锦、幕后花絮和赛事新闻,吸引了青少年关心体育赛事,疫情中涌现的大量健身短视频可以进行体育教学。通过短视频进行家政、食育、手工等技能培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
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目前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而短视频覆盖人群广,在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用户中有较大市场占有率。通过短视频进行知识传播,大大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褴,有助于消除知识鸿沟,减少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实现知识普惠,保障受教育权得到切实有效的实现。
(摘编自郑宁《如何促进和规范短视频+青少年教育》)(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青少年教育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它符合我国教育战略和青少年用户的需求,也是短视频产业的发展趋势。
B.短视频+青少年教育可弥补我国传统课堂教育存在的诸如教育目的、方式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习效果。
C.利用短视频,可以强化德、体、美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D.短视频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利于消除知识鸿沟,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的教育差距,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人认为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和视频平台应对那个13岁女孩和14岁女孩模仿易拉罐做爆米花的视频而造成的一死一伤事件负一定责任。
B.被调查中的一小半青少年在看短视频时,不能自觉地控制看短视频的时间,有超过三分之一学业成绩下降,近四分之一的生活习惯变差。
C.调查显示,心里常感到孤独或有心理压力的学生看短视频的比没有孤独感或没有心理压力的学生要高近六分之一,这是因为观看短视频会增加心理压力。
D.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当前,社会上对此非常关注,有关机构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发表了调查报告。
(3)怎样消除短视频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三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解放军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描写人物对话简洁而意蕴丰厚,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当时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C.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2)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3)《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组卷:16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目前,从文艺创作产品情况来看,我国每年推出成年人新书40万余种、童书4万多种、电影600多部、电视剧300多部、动漫400多部……我国文艺产品的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从文艺演出市场来看,从2016年到2019年,国内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场次从230万场增长至296万场,国内观众从11.81亿人次增加至12.3亿人次,其中农村观众超过7亿人次。文艺创作佳作不断、量质齐升,展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和强大的创新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究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目光投向新时代的火热实践,感受时代风气的变化,触摸时代脉搏的跃动,与时代发展同步伐,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他们从当下中国的伟大变革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掀起了一股现实主题创作热潮。扶贫、住房、教育、医疗、环保等在新时代备受群众关注的社会话题,在文艺作品中都有生动表现,“接地气”“真实”等成为群众评价作品时的高频词。
(1)请简要概括我国文艺创作的成果,不超过40个字。
(2)请用一个对偶句概括我国文艺创作取得巨大成果的原因,一共不超过20个字。组卷:1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有人在网上发布“迎客松是假树”的信息,面对自媒体谣言,黄山景区通过官方微信“中国黄山”正式辟谣:网传“迎客松是塑料树”“迎客松是假树”均为不实信息。也有专家指出,只要认真留意迎客松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的样貌及其生长形态,“松树是假的”的谣言很容易不攻自破。
生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学校拟举办“向网络谣言说不”的征文活动,请你写篇文章参与其中。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