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北京市161中学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发布:2024/11/26 7:30: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 1.同学们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下列几种细胞,其中没有细胞壁的是(  )

    组卷:122引用:9难度:0.4
  • 2.下列关于草履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20引用:1难度:0.6
  • 3.为改善番茄果皮细胞显微观察效果,下列提出的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

    组卷:70引用:8难度:0.4
  • 4.下列器官与执行其功能的主要组织对应有误的是(  )

    组卷:122引用:6难度:0.6
  • 5.生态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下列成语均描述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影响,其中与其他生态因素类别不同的是(  )

    组卷:83引用:4难度:0.5
  • 6.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四种生物,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关系,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78引用:2难度:0.5
  • 7.将颗粒饱满的种子分为甲、乙两组,在25℃左右的温度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乙组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发芽的情况是(  )

    组卷:200引用:76难度:0.9
  • 8.如图是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07引用:3难度:0.6
  • 9.如图是植物根尖及各部分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06引用:7难度:0.4
  • 10.如图是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的某植物叶表皮结构的示意图。对图中a、b所示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68引用:6难度:0.5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45分)

  • 31.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大自然相适应的昼夜节律。为研究植物的昼夜节律对其抵御昆虫捕食能力的影响,研究者用拟南芥和尺蠖进行了相关实验。
    (1)研究者将拟南芥均分为两组,进行相关处理,并检测其茉莉酸含量,如下表。B组拟南芥的a和b处理分别为
     
     
    ,获得与A组昼夜节律相反的拟南芥,用于后续实验。
      拟南芥 6:00-18:00 18:00-6:00 昼夜节律
    A组 处理 光照 黑暗 与大自然一致
    茉莉酸 含量高 含量低
    B组 处理 a b 与大自然相反
    茉莉酸 含量低 含量高
    (2)尺蠖一般在白天取食,与A组拟南芥节律相同。研究者检测两组拟南芥抵御尺蠖捕食能力,结果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中,不加尺蠖的组起
     
    作用。
    ②实验中B组拟南芥和尺蠖具有相反的昼夜节律,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其抵御尺蠖捕食能力
     

    ③研究发现,茉莉酸含量高,拟南芥抵御尺蠖等昆虫捕食的能力强。尝试根据上表中茉莉酸含量变化规律,解释B组叶片面积变化的原因
     

    (3)为进一步揭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者去除拟南芥的D基因,结果发现,不论处于何种昼夜节律,其抵御尺蠖捕食能力均较弱,说明拟南芥对尺蠖的防御受
     
    的控制。

    组卷:113引用:2难度:0.3
  • 32.阅读科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近日,《纽约时报》以“致命真菌,治疗无解”为题,报道了一种名为“耳念珠菌”的真菌。从2009
    年首次被发现,短短10年,在全球多地爆发过耳念珠菌感染。感染者约半数在90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60%。由于耳念珠菌具有多重耐药性、致死率高、感染诊断困难等特性,被称为“超级真菌”。
    超级真菌是从哪里起源,如何到达不同地区的呢?研究者对采自南亚、委内瑞拉、南非和日本的菌株进行遗传信息比对,发现这些菌株属于四个独立分支,它们大约在数千年前从同一祖先处分离,并在世界各地以无害菌落形式存在,直到大约十年前开始同时出现耐药性菌株。也就是说,这些菌株分别在各地独立演化,它们之间互相传播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多地同时出现的“超级真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研究者最初以耐药细菌产生原因作参考,认为临床过量使用抗真菌药剂,是造成真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临床上治疗真菌感染的药剂种类不多,抗真菌药的应用场景也不如细菌普遍。而且不少从未经过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体内也发现了耐药性真菌。据此,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耐药菌株来自环境。经过检测,在花坛、草丛及空调系统中都发现了耐药菌株的存在,土壤样品中耐药菌株占比高达12%。环境中的耐药菌株是如何出现的呢?
    研究者把目光转向用于杀灭植物真菌的农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需要定期杀灭土壤中的致病真菌。杀灭植物真菌的农药与临床上使用的抗真菌感染的药物化学结构相似。因此研究者推测,自然环境中的真菌,在农药作用下形成较强的耐药性。
    耐药性真菌的出现,使“人类武器库”中原本就有限的药物更加捉襟见肘。开发新型抗真菌药迫在眉睫。事实上,耐药性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乃至抗癌药等各种化学疗法领域都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人类与微生物的博弈过程将是一场长期而且不断升级的战斗,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将人类与致病微生物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都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
    (1)根据文中信息,耳念珠菌被称作“超级真菌”的理由不包括
     

    A.致死率高
    B.诊断困难
    C.有成形细胞核
    D.耐药性强
    (2)研究者测定了南亚、委内瑞拉等四个地点菌株的
     
    ,其差异显著,推测它们是独立演化的。
    (3)以下各项中,根据事实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选项 事实 推测
    A 临床使用抗真菌药物 一定导致耳念珠菌出现
    B 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体内发现耐药菌 耐药菌可能来自环境
    C 花坛、草丛等处发现耐药菌株 自然环境中已存在耐药真菌
    (4)真菌和人类细胞同属真核细胞,在治疗过程中,抗真菌药物对人体细胞也造成一定的伤害。从细胞的结构上分析,未来设计抗真菌药物时,可关注
     
    方向的研究。
    (5)化学疗法领域抗性的出现,是因为致病微生物具有遗传和
     
    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环境在其抗性出现过程中起到了
     
    的作用。

    组卷:16引用:1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