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9 9: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色文艺经典”或“红色经典”,是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逐渐活跃和流行的一个词语。一般来说,一部作品被视为经典,应当至少经历一个世代即30年的时间检验才可。由此看,经典即那些具有典范性和传世性的作品。红色文艺经典一词的出现和高频率使用,也应当是当代文化艺术中一种审美与艺术需要的反映。
自从鲁迅于1921年7月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中使用“典型人物”概念至今已百年,鲁迅发表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不朽典型阿Q。自此以后,中国文学致力于创造一种具有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之象征意义的崭新典型人物。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在深重的民族文化危机情境中,英雄人物横空出世,风云际会。正是晚清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情势,迫使现代作家和艺术家自觉地肩负起文艺启蒙的使命,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一个重要使命和美学特色。
如果把红色文艺创作纳入这个现代中国文艺传统整体中去考察可知,红色文艺创作显然把创造这种特殊典型以及让它们在社会公众中释放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当作自身的中心使命去完成。正是在履行这个中心使命的过程中,红色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堪称经典性成就的作品,它们围绕典型这个核心范畴而释放出一些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第一,典型示范。红色文艺经典在艺术形象塑造上呈现出鲜明特征: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特殊的个别去透视社会现实的本质,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与普通政治、经济、社会等文献观察相比更有感染力的审美范例。如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五名普通战士的英雄形象,他们宛如五座山峰巍然屹立,体现了人山合一的境界,似在宣示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第二,转型再生。其显著特征在于,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形成转型再生辩证法,叙述稚嫩或弱小的主人公在神圣帮手指引下转型再生为新型历史主体的过程。这里有着一贯通性的主人公——帮手模式:主人公起初难免稚嫩,但可以自觉接受神圣帮手的导引,团结其他群众,战胜共同的对手,最终成长为新型历史主体。如小说《青春之歌》叙林道静在卢嘉川和林红等帮手帮助下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型为革命的无产阶级之一员。第三,破旧立新。在主题创作上,红色经典呈现出基于社会进化论的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必然趋势。新歌剧《白毛女》通过白毛女的故事阐述“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鬼变成人”的道理。影片《舞台姐妹》通过舞台姐妹花竺春花和那月红的不同遭遇,显示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这种修辞美学让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历史性进程释放出审美感染力。第四,洋为中用。这是指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接西入中范式,表明大胆借鉴外来文艺样式有助于中国本土文艺焕发生机。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歌女《白毛女》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摘选自王一川《典型示范及其他——红色文艺经典的修辞美学思考》)材料二
有相当一批很有成就的当代作家是推崇“红色经典”及其作者的。例如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刘绍棠就是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和新时期之初都写出过有影响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一直深受孙犁的影响,追求小说的诗情画意,而且擅长写乡村女性的朴素之美、美好心灵。他的《蒲柳人家》《蛾眉》都体现出对孙犁风格的继承。贾平凹曾经说过,引导他走上创作道路的,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新时期乡土小说还有厚重、沉雄的一脉。这一脉的代表人物路遥、陈忠实都谈到过《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对自己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虽然现在已经成功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但过去岁月里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已经深深融入了民族的记忆,并成为激励后来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这意味着,民族精神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在“红色经典”中,我们不就可以从那些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古老的“大同”理想,从他们的英雄业绩中感受到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他们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中感受到“舍生取义”的传统气概么?的确,在“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的。
(摘选自樊星《“红色经典”的流传说明了什么?》)(1)下列关于“红色经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是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艺作品,经历了30年以上的时间检验。
B.红色经典是红色文艺创作自觉履行塑造英雄人物典型的使命中产生的优秀作品。
C.红色经典通过独特典型人物透视社会现实的本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红色经典影响了很多有成就的当代作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鲁迅提出“典型人物”概念以来,中国艺术创作就没有逾越塑造典型人物的范畴。
B.《阿Q正传》作为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塑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不朽典型阿Q。
C.只要作家以塑造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为使命,就能创作出经典作品。
D.中华民族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使命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
B.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虽然塑造的是普通战士的形象,却宣示了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
C.歌剧《白毛女》援用西方歌剧这一文艺样式,讲述本土故事,阐述新旧社会不同的道理,取得了成功。
D.共产主义理想和“大同”理想相似,不怕牺牲和“舍生取义”一致,说明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是怎样论证“红色经典”的“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的。
(5)结合两则材料,请归纳红色经典能够在当代流传的原因。组卷:21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樊老师
刘海红 铃声如秋蝉一般尖叫,对的,是秋蝉。
高分贝的铃声,没有平仄起伏的尖叫,只有秋蝉可以来和。我不算太差的学生。当然,有些上课铃会让我听出一些清脆,一些喜悦,譬如要上樊老师的课。
“咳咳咳……”长期的慢性咽炎声从楼道拐点传出,接着是跛脚人高低不平磨鞋的声音。
同学们面露兴奋之色,樊老师来了。
樊老师甩出漂亮的弧度跨上讲台,再次清嗓,说话时脑袋摇摆,声音也随之变得抑扬顿挫起来。大家知道,普通话却扬领挫是不够味的,不知方言来得地道。樊老师家乡的口音本就偏软,再经樊老师的特色演绎,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中,“游”和“吟”字被念作三声,“别”字念成一声。诸如此类的樊音被梵老师滚动播出,像说唱般悦耳,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夸奖樊老师,仅限于他的内涵。他的外表是比较丧的。西服皱皱巴巴,裤子上的红腰带总是探出头来,一副不羁的样子。还有他的跛脚,走起路来一起一伏,有慢三的韵味。我们开始猜测美丽的师母,怎么会看上樊老师呢?班上的那个消息灵通人士作答,樊老师的跛是
师母留的。一辆突如其来的醉驾飞车,跛老师飞身一跃,用身体护住一位妙龄女子……一幅英雄救美的画面兀自展开。樊老师的跛,成了爱情最好的见证。
关注樊老师久了,知道他离不开水。班里自发轮流排班。提前备两壶热水。樊老师的“咳咳”声由时常变成偶尔,并带着水润的清脆。后来,那两壶水成了樊老师课堂的标配。护嗓子,也护我们。
之前的口音突出是讲课特色之一,接下来是板书。通篇的课文,只写个标题,或者孤僻的几个生字。你只管听。樊老师那会儿便是文字高手,把生涩的文章切换成段子,听课成了一种享受。
一个夏日的午后,课前休息,一大片同学趴在桌上。谁的课?不瞌睡的问瞌睡的,不等问出话来,“咳咳”声已从楼道拐角传过来。
放眼望去,趴下的一片蔚为壮观。樊老师不恼不怒说:“打扰大家了,你们该睡还睡,我该讲还讲。如果我讲得不够精彩,没有睡的也可以睡了,以后也是这样的规矩。”
睡意迷蒙地听到这儿醒了,打鼾流哈喇的也被推醒了。打那后,课堂再无人入眠。如此,也带动了其他学科。樊老师一席话,点醒少年梦中人。
那年的校升学榜单上,我们班成绩雄居前列。
三十年后再见樊老师,是在一次同学聚餐会上。在此之前,我没见过樊老师,听说他得了全省金话筒奖,学生们都叫他“金老师”。大家在外向校友介绍自己,一定会抛出是樊老师的学生,并学着他摇头晃脑地说唱段子。
没人提前透露樊老师要来的消息,“咳咳”声从门外响起,同学们张大嘴巴,眼神互相交流着,是吗?一定是。没有说是谁,但都知道是指谁。
细细看,樊老师走路的弧度还在,只是缓慢好多。他的脸上,被岁月刻成的纹路已成风霜。
满头白发的樊老师坐定,“刚上完课,让大家久等了。”
“上课?”大家几乎异口同声。
他笑呵呵用眼神环绕一周:“没办法,歇不下来。”
席间,班长把睡觉那个“梗”又抛了出来,大家都在笑。樊老师下意识地“咳咳”两声,我们突然正襟危坐,仿佛回到三十年前那个课堂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樊老师跛着脚踏上讲台,在学生看来却具有独特的美感,表现了学生对樊老师由衷的喜爱。
B.樊老师处理学生睡觉的问题方法独特,体现了他既理解学生,又善于和学生斗智斗勇。
C.学生模仿樊老师摇头晃脑说唱段子和抛睡觉的“梗”,表现出学生对樊老师的轻薄。
D.樊老师满头白发,教龄已三十年,但学校仍然要求他照常上课,他对此也很无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同样的上课铃声,学生听起来有时感到刺耳有时感到清脆,这种感受上的对比,侧面表现了学生非常喜欢樊老师的课。
B.小说叙述樊老师与师母结为良缘的文字,语言幽默风趣,既突出了樊老师的舍身救人的良好品质又为下文关心学生埋下伏笔。
C.小说对樊老师的动作从“漂亮的弧度”到“缓慢”的“弧度”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樊老师坚守讲台三十多年来由年轻到苍老的变化。
D.“点醒少年梦中人”一语用了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樊老师“点醒”在教室睡觉的学生,又写了樊老师的话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樊老师上课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小说多次描写樊老师的“咳”,有什么作用。组卷:35引用:2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俞谏,字良佐,桐庐人。父荩,举进士,官御史,按江西,治外戚王氏、万氏宗族恣横罪,坐事,谪澧州判官,大筑陂堰,溉田可万顷,累迁郧阳知府。谏举弘治三年进士,授长清知县。正德六年擢右佥都御史,治水苏、杭诸府,修治圩塘,民享其利,寻进右副都御史。八年春,姚源降贼王浩八叛,诏以谏代陈金督江西、浙江、福建诸军讨之。时浩八众万余屯浙江开化为同知伍文定等所败遁还江西德兴以所执官吏为质求抚于按察使王秩秩受之为传送姚源浩八奔据贵溪裴源山,余众复集,连营十里。谏令秩与副使胡世宁、参政吴廷举列屯要害,断其归路。躬乘夜冒雨潜进,大破之,遂擒浩八,其党溃走玉山。谏与江西巡抚任汉复击斩七百余人,余贼奔姚源,谏督廷举等进剿,逼擒之。谏惩金失,一意用兵。东乡贼为金所败乞降,隶世宁,号新兵,而剽掠如故,既惧罪复叛,遣兵讨擒之。副使李情治峻急,众欲叛,畏而不敢发。会主将卒,众遂作乱,杀情等,焚廨舍,谏发兵擒之,乱乃定。言官劾谏及汉,兵部召汉还,命谏兼领巡抚。明年击临川贼,斩其魁。贼踞万山中,称王且八年,遣兵深入,悉就擒,俘斩千七百余人。录功,进谏右都御史,巡抚如故。剧贼徐九龄者,初啸聚建昌、醴源,已,出没江、湖间,积三十年。黄州、德安、九江、安庆、池州、太平咸被其害,谏讨斩之,群盗悉平。后遭劾,十一年召还,遂乞致仕。嘉靖改元,用荐起故官,总督漕运,其秋,召掌都察院事。逾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庄襄。
(节选自《明史•俞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浩八众万余/屯浙江开化/为同知伍文定等所败遁/还江西德兴/以所执官吏为质/求抚于按察使王秩/秩受之/为传送姚源/
B.时浩八众万余/屯浙江开化/为同知伍文定等所败/遁还江西德兴/以所执官吏为质/求抚于按察使王秩/秩受之为传/送姚源/
C.时浩八众万余/屯浙江开化/为同知伍文定等所败遁/还江西德兴/以所执官吏为质/求抚于按察使王秩/秩受之为传/送姚源/
D.时浩八众万余/屯浙江开化/为同知伍文定等所败/遁还江西德兴/以所执官吏为质/求抚于按察使王秩/秩受之/为传送姚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C.改元,指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皇帝即位颁布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称为改元。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谏修堤治塘,造福百姓。他任右佥都御史时,治理苏杭一带的水利,修理整治堤堰和塘坝,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B.俞谏行事果敢,有勇有谋。他平定王浩八叛乱时用兵果断,先派人占据要地断其退路,并借助有利时机反败为胜。
C.俞谏以人为鉴,战绩卓著。他注重借鉴别人的得失,在屡次征讨贼人的叛乱中,战功赫赫,甚至因此而提升官职。
D.俞谏担任官职,忠心为君。他进士出身,从长清知县到负责掌管都察院,为官尽责,虽多遭弹劾,终被朝廷重用。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躬乘夜冒雨潜进,大破之,遂擒浩八,其党溃走玉山。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唐玄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谥号为“襄”的就占了七位,“襄”在谥号里的意思是:“辟土有德、甲胄有劳、因事有功。”俞谏谥号为“庄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其“襄”的表现。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特发性脊柱侧弯和姿势性脊柱侧弯是青少年比较常见的疾病。前者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后者①
脊柱侧弯对青少年的危害特别大,除了影响外观,还会损害神经系统,压迫脊髓影响行走,还能造成心肺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寿命。
家长可以通过“四横一坚”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检查——看孩子的后背是不是对称的,看两个肩膀是不是等高,两个肩胛骨下角是不是等高,两个腰窝是不是对称,还有骨盆两侧髂嵴高度是不是一致。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提取上文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语。组卷:35引用:12难度:0.7
六、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成语叫“炊烟袅袅”,有首歌曲叫《又见炊烟》,诗词中有更多的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效烟处处新”等。曾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
当你的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你有何感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