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10/17 5:0:1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材料一:
萧红确实是一位富有过人才华和非凡胆识的民国作家,其《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系列作品也确实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杰作。正如她的崇拜者,文学家骆宾基所说:“她的文字开阔、浩荡、舒缓,流动着无尽的忧伤,让人怀念起久违的北方。”在那样一个山河破碎、神州陆沉的时代,作为一个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地流亡出来的女作家,她对故土、故人以及个人人世苦难的书写,确实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感染力,否则大师鲁迅也不会先后为其作品作序,还深加引导,延其为座上嘉宾。但昔日鲁迅热心推重过的青年男女作家甚多,红到今天的唯有萧红。
萧红今日之所以这样红,是不是其性别所带来的特殊福利?的确,从事文艺工作的女性确实要比从事相同工作的男性更具有话题性。女作家似乎理所当然要比拥有同等才华的男作家更红,更具备超越时代的潜质。这与一个男模特永远红不过同等的女模特是一个道理,这已非文学,而是社会营销学的范畴。但昔日才华过人而富有姿容的女作家,也绝对不止萧红一人。同样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为什么红的不是更温雅的石评梅,不是更大胆的吕碧城,而是萧红?作为同时代有声望的女作家,为什么不是庐隐,不是凌叔华,而是萧红?必须说,今日作为话题人物出现的这个“萧红”,已非昔日之苍白且悲惨的那个女作家萧红。这个被改编出来的话题人物,已经比真实的女作家本身更丰满、更性感、更具备女性惹眼的一切元素,她已经从民国年间那个命运多舛的女作家的单薄身份中跳脱出来,幻化为一个被后世反复大胆添加了诸般社会学元素的“文艺消费品”。
从个体身世来看,萧红身上,有太多可资今日公众“消费”的因素--她的文艺范儿,她的苦出身,她的破碎的家庭,她的逃婚出走。她的两度非婚而孕,两度怀孕期间被另一个男人爱上,以及她最终破败凄凉命绝他乡的命运。这其中的不幸、叛逆以及掩饰不住的香艳都符合今日“消费”的诸般标准。
(摘编自胡丽萍《萧红的“红”与勃兰特三姐妹的“热”》)
材料二:
在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中,我们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研究、评价的倾向和现象--不是获得历史的真实性,获得过去历史时代的启示意义,达到对历史人物综合的直观、理性、客观的准确评价,而是功利化地对待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消费化,让人们看不到真实的人物的历史生活,真实的时代的戏剧性事件。无可否认,这种娱乐化、消弗化乃至工具化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就存在于当下文化圈的“萧红热”中,我们正在用消费化、媚俗化乃至庸俗化的态度对待萧红。
作家以作品成名,以反映的历史和时代生活成名,也正是因此被历史、被文学史铭记。然而在今天的“萧红热”中,萧红依旧被人们追捧,更多的时候,被反复提起的却只是她的绯闻八卦,无论是影像,还是书籍。萧红的这些“绯闻”,正在被炒作成一个看点、卖点,而真正去阅读她的作品的人却不多。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这个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盛行的时代,萧红更像是一个被娱乐的明星,而非文学的创作者,更淡化和遮蔽了萧红创作《生死场》《狂野的呼唤》这样的作品的严酷时代的现实。
研究评判历史人物,正确的方式是我们从物质的、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生活的等一切必然事件中,来获得对历史认识的自由境界,达到历史的高度。今天我们以各种文艺形式去表现萧红,解读萧红,也须有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有这样的文化态度和文艺态度。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今天重新了解萧红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应该是通过阅读萧红和她的作品,去了解那个时代,透过她的笔端,去见证整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达到一种对萧红这样的历史人物的判断和认知的高度,而绝不是通过文化工业来娱乐化、消费化萧红这样的历史人物。
(摘编自杜浩《消费萧红,是文化的媚俗》)
材料三:
当下萧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各种各样的反馈声音中,“消费”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消费萧红,是文化的媚俗”“被过度消费的萧红”“消费时代对萧红的欲望化解读”等文章,已经为热到发烫的“萧红现象”鼓响了警钟,萧红似乎已经在文化消费的热潮中越来越走向媚俗。这提醒我们必须对“萧红现象”保持高度理性的清醒的认识。古往今来,任何一位作家在走向大众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萧红也一样。但就“消费”这个词而言,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像萧红受到广泛关注这件事情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一样。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讲,这对现代文学的再次回暖和经典作品重读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萧红是否会在消费文化中走向媚俗,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商榷。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在追捧中产生,也不会在追捧中丧失自身的价值。虽然今天我们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去表现萧红,从文本到银幕、从纸质空间到网络空间,但是归根结底,萧红的价值是体现在自己的作品里,在根本上与大众追不追捧无关。
萧红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情感遭遇比她的作品更容易吸引大众的关注,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让大众通过萧红悲剧的人生去理解萧红作品背后的意义,这是我们可以逐渐引导的。萧红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精神自由的执着、对苦难忧患的理解,这对当下的文化环境来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它能够不断地提醒人们历史上曾有过的惨痛遭遇,能够使人们深切感受人生的悲哀和生存的价值。如何将大众的关注点从萧红的绯闻、经历渐渐转移到这些方面来,是当下这个时代的研究者的重任。
(摘编自刘勇、张悦《“萧红现象”的文化意义》)
(1)下列对材料一中当今“萧红热”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萧红才华过人、胆识非凡,她的作品书写特殊年代的苦难,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B.萧红的起点高,文学家骆宾基对她极为推崇,鲁迅对她青睐有加、倾力提携等。
C.从事文艺工作的女性确实要比从事相同工作的男性更具有话题性,萧红享有性别带来的福利。
D.当前的消费文化与萧红身上所具有的可资今日公众“消费”的因素十分契合。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萧红受追捧,被反复提及的只是她逃婚出走、非婚而孕以及怀孕期间被另一个男人爱上等绯闻八卦。
B.当今“萧红热”中的萧红是被改编的话题人物,带有功利性与消费化的特点,已经不完全具备历史的真实性。
C.作家靠自己的作品而为大众所接受,当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遭遇也有可能会被大众“消费”。
D.萧红受到广泛关注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应引导大众通过萧红悲剧的人生去理解萧红作品背后的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黄金时代》以萧红的人生情感经历为主线,全景式地呈现了这位女作家令人唏嘘与伤感的一生。”
B.“图书市场上有关萧红的‘传记’,经常以《萧红的情人们》《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等题目,来吸引读者关注。”
C.“以前只是通过文学作品来解读萧红,看了这部歌剧《萧红》后我才真正了解了萧红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内涵。”
D.“虽然很多人已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她作品的关注,但对萧红作品中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挖掘程度依然不足。
(4)关于“萧红热”,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组卷:27引用:5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菜石
三石 龚一笑,饶城师院教授。我跟他亦师亦友,他虽然大不了我几岁,却是我正宗老师。在饶城奇石收藏界,龚一笑名望极高,算得上鼻祖级人物。早年,龚一笑经常跋山涉水淘捡石头。那时玩石的人不多,赚两个钱只够糊口,石头自然抵不过馒头。如今日子好了,有钱人也多,玩石的人多了起来。而此时,龚一笑已是奇石满屋,且大都是捡来的,没花几个散碎银子。
正所谓近朱者赤,我虽然兴趣不大,并不代表一点兴趣没有。我经常跟龚一笑一起,多少受些影响,家里也有些藏石,有的是跟龚一笑在山沟河汉捡的,有的是朋友间相互赠送的,更多的是死乞白赖从龚一笑家顺的。不过,都是些一般的货色,以龚一笑的说法,要论值钱,没一块儿抵得上他估价的费用。我也无所谓,图个好玩儿而已。
龚一笑好东西不少,值多少钱不知道,同样以龚笑的说法,一块石头换一套房,没有大厦千间,十数间还是有的。当然不是说上海北京,但即便是饶城,也不是小数目。不过,龚一笑的好石头锁在里屋,常年上锁,一般人不让看。我也是一般人,央求多次外加点儿蛮横,龚一笑才不情不愿打开门锁,这才得以匆匆一睹。
不过,也有例外。一次,在龚一笑家喝酒,酒到酣时,他竟然主动进屋,搬出一件珍藏。那是件形如白菜的奇石,没有丝毫雕琢,纹理清晰可见,大小与白菜一般无二,可谓是浑然天成。我惊呼一声,喷啧称奇,如与铅山的白菜碑一并展示,必然相得益彰。
龚一笑抿着小酒,嘿嘿一笑:“你能联想到白菜碑,也不枉你我师生朋友一场。白菜碑为明代铅山县令笪继良所绘。其上题词: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为官要坚守此道,如白菜一般清白做人、做官。”
市委已找我谈话,让我从市直一个清水衙门直接空降到县里任职,且是正职,手上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我蓦然明白龚一笑良苦用心,正色道:“老师教诲,学生谨记。不过……”
“不过什么?”
我狡黠一笑,将白菜石移至眼前:“老师要是放心不下,不如将此石赠予学生,学生必定每日观石而三省其身。”
龚一笑脸色一变,一把将石头搂进怀里,连说两声:“君子不夺人之所好,君子不夺人之所好。”匆匆搁进里屋,封门上锁我哈哈大笑。
在县里工作,不似在市里那般清闲,忙得焦头烂额,没有时间把玩石头。但时间久了,竟然有人知道我那一丁点的喜好,不时有好事之人弄两块石头请我鉴 赏,或者送我把玩。我一般不收,偶尔收下一块两块,也回赠人家,算是玩家之间的相互馈赠,也没太当回事。曾有块石头摆在我办公桌上,名为“寒江独钓”,却是我最为喜欢之物。
与龚一笑往来也少了,偶然一次电话骚扰,免不了邀请他前来喝酒吃肉,还有赏石。电话里龚一笑笑得不屑一顾:“你能有什么好石头值得我劳师远道的。”我说:“还真有一块,就摆在办公室,你来了便知。”
龚一笑还真的来了,直接推门进来。我从座椅上一蹦而起,兴奋之情难以言表。龚一笑却不睬我,眼睛落在桌上的“寒江独钓”上。我得意地说:“以你专家的眼光,看我这块石头怎么样?”
龚一笑不语,移前移后仔细端详,少顷立起身子说:“很值钱。”
我问:“值多少?”
龚一笑脸色凝重:“一间房,一间牢房。”
我吓了一跳:“一块石头,不至于吧?”
龚一笑怒目圆睁:“我说是就是,你敢质疑我的眼光?”怒气冲冲摔门而出。
我目瞪口呆。待醒悟过来,出门紧追,已不见龚一笑踪影。打电话,关机。
呆坐一会儿,满脑子都是龚一笑的怒容,突然惶恐。立马叫来秘书,将“寒江独钓”还有几块交换的石头,一并拿走退回。
翌日,刚到办公室,却见龚一笑又推门匆匆而入,手上捧着那块白菜石。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忘记招呼。许是发现桌上已没了那块石头,龚一笑遂问:“石头呢?”我有些尴尬,低声说:“已让人退回去了。”
龚一笑冷哼一声:“算你聪明。”他将白菜石小心翼翼地摆在原先“寒江独钓”的位置,说:“你曾说每日观石三省,今天就遂了你愿。”
我说:“老师怎如此大方,舍得忍痛割爱?”
龚一笑又是怒目圆睁:“想得美,借你的,什么时候不当官了,就还我。”
(选自《检察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白菜石”为线索,通过“主动展示、借机讨要、见石生气、借石警示”等情节,叙述了“我”与龚一笑交往的故事。
B.小说思想内涵丰富,如从“我”的角度看,为官要自警自省,不可疏忽大意;从交友的角度看,要结交像龚一笑这样的雅友、诤友。
C.“我”向龚一笑要白菜石,他没有给,因为这是他的心爱之物;后来他主动把白菜石借给“我”,是他想用白菜石教育“我”。
D.文中两次写龚一笑“怒目圆睁”,第一次是因为“我”质疑了他的眼光,第二次则反映了他对“我”的劝诫及对白菜石的喜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口吻展开记叙,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增强文章的代入感。
B.第二段介绍“我”受龚一笑影响也喜欢收藏石头,但并不真正懂石头,这为后文“我”收下别人的“寒江独钓”做了铺垫。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龚一笑看完石头后“脸色凝重”,用“一间牢房”回答“我”,表现了他故意夸大后果以警醒“我”。
D.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安排巧妙,人物描写细腻,语言简洁明快,主题鲜明,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龚一笑在酒酣之时给“我”看白菜石并谈论白菜碑,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龚一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4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
-
3.课内阅读
促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慑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衿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橡,牛羊蹄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囊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B.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C.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D.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业:童子本是未成年人,在这里是指科举路上的童生,还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B.宰:古官名,辅佐国君执政的百官之长。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成为官吏的通称。
C.庠:古称学校。庠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D.令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相当于宰相。后泛称总揽国家军政大权的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朝廷崇尚促织之戏,从民间征集,一些人又借机聚集,使得许多人家倾家荡产。
B.成名科举考试不顺利,为人迂讷,被差役弄得苦不堪言,家里薄产尽失,忧闷欲死。
C.成名的儿子化身促织后精神比原来更好,家庭变得富裕,超过了许许多多的人家。
D.作者借用异史氏来议论,天子要谨慎对待所用之物,因为可能都会影响到百姓性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组卷:4引用:2难度:0.6
六、语言文字应用
-
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准确,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眼球效应”“爆款思维”曾被誉为新媒体生产领域制胜市场的法宝,②但由此引发了媒体行业对“流量”的追逐也屡现弊端,③假新闻、标题党和网络谣言等灰色内容生产链滋生,④背离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初衷和本心。⑤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容新生态,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⑧不仅这是党管媒体原则的新时代践行,⑨也是对全媒体内容生产规律的遵守。
序号
序号
序号
序号组卷:25引用:3难度:0.9 -
9.下面是某车辆管理所得验车流程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验车的全部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组卷:9引用:6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