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周周清语文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21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费许多力气替宋诗拨乱反正,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唐诗对宋诗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盛唐难乎为继的局面,宋人或顺水推舟或揭竿而起,然而总难逃脱唐诗苑囿。旧时意象旧时情怀,一如宿命般余音袅袅,挥之不去,他们不得不追求新变。所以,在以唐诗为参照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
          其一,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诗诸人的风格,并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倾向,即要从唐诗较浓丽膏腴的风格中摆脱出来,所以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开辟出新的境界。他们作诗讲究锤炼语言,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从运思造境到雕字琢句和韵调音节,都是费尽周折。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但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但是,这种情形也存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弊病。不过,作为风格的这种平淡之中要藏有山高水深,需要有意境之高深配之以精约的语句,才可以达到。正如梅尧臣所言:“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所以,朴素淡雅,平易清新就成为宋诗的一大特征。
          其二,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唐诗重情,往往抓住人生中的瞬间,投入浓烈的感情,凝缩而简洁,但其视界的广度也因此受限。宋代理学兴盛,理性的思辨使得宋人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表现出看问题的广阔视野。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这样就使得宋诗较少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而多睿智哲思,长于在写景抒怀中寄寓自己对人生、社会、历史、政治等问题的思考,以理取胜。这样,表现视野的广阔,理趣的渗入使得宋诗体现出一种渊雅不俗的沉潜风格特征,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深造有得。
          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诗的创作必须由感落到思,没有无感的诗,也没有不思的诗,在这点上,唐诗、宋诗乃至一切诗都是相通的。只是宋诗中的感情被理性化了,宋人冷却了由热情而来的冲动,滤去不相干的成分,析出其所感的本质,将其表现在诗里。由此宋诗表现出叙述性和思辨性的风格,看问题时也显示出一种达观的态度,显得冷静而从容,不出理性的逻辑范围。然而天真的感情自身即是艺术性的,成熟的感情便含有反艺术的因素在里面,那么我们可以说,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张扬了一种迥异于唐诗之感性的理性风格,他们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一种似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的成熟之美。
    (摘编自李素军《略论宋诗美学风格特征》)      材料二:
          首先,唐人的感情是自然生发的,真纯如赤子,是浪漫的激情;宋人的感情则受过人文精神的陶钧,冷静而深邃,充溢着智慧。宋代社会流行理学,主张压抑人的欲望,弘扬理性精神,这种环境不利于外向性情感的生成。强烈的感情都要经过思想的提炼与沉淀,成为一种融合着理性的思绪。徐复观先生说:“(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但这种理性化乃是对感情的冷却澄汰,冷却由感情而来的冲动,澄汰去实际上是不相干的成分,以透视出所感的内容乃至所感的本质,并将其表现出来。此即所谓宋诗主意。‘意’是经过理性的澄汰而成为更凝敛坚实的感情。”然而不管是自然纯粹的情,还是凝练坚实的意,直接表达都是有难度的,需要借助意象来彰显。唐人的感情浩浩荡荡,浑无涯际,充斥着生命力,这种感情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故诗人习用自然意象来寄托此感情,其实是由于自然万物与充溢着生命力的情感相通。宋人的情感含蓄渊渟,整饬条畅,直抒而出则显枯涩板滞,故诗人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寄托人文情怀。
          其次,唐代诗人多把自身作为情感的主体,喜怒歌哭,多是为己而发。宋朝诗人则在自我之外,重新发现了国家与民族的苦难,其胸怀更为广阔博大。唐诗抒发的情感主要是来自诗人对自身的关注。边塞从军之豪迈与哀怨,山水隐逸之适意与寂寥,随侍君王之自得与惶恐,诗酒联欢之忘忧与纵恣,羁旅远行之超脱和依恋,日徂月迈之绝望与无奈,这些都是唐人发之于心,系之于己而难以摆脱的情愫。只有杜甫这样才性健全的诗人对国家、对大众发生了人溺己溺的关切与同情,而有唐一代同调甚少,直至宋代才蔚为大观,这与宋朝人文教化之盛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宋人比唐人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为真挚。在北宋的和平时代,这种情怀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与宽裕从容的涵养”,在南宋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这种情怀又表现为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任聪颖《试论唐宋诗转型的情感因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由于语言缺少锤炼,难以描写意境之高深,所以宋人才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逃脱唐诗苑囿开辟出新的境界。
    B.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宋人善于以理性的思辨融入生活,尤爱在琐事微物间逞其才技,显示出诗人的睿智哲思,但也使宋诗缺少了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
    C.和唐人一样,虽然宋诗在创作中也注重感和思的表达,但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追求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浑融于一的理趣,从这一点来看,宋诗更为成熟。
    D.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把原本复杂的情感经过澄汰析出其本质,打破了唐诗借助意象抒情的传统,转而寻求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的情感多为纯真浪漫,宋人的情感多为冷静深沉,这种现象与唐人、宋人情感的生发、形成有关。
    B.宋人把很多唐人认为不应该或不适合写入诗中的材料写入诗中,这种广阔的视野使宋诗有一种渊雅不俗的风格。
    C.唐诗中的边塞、山水、羁旅等题材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但其中抒发的情感大多来自诗人对自己的关注。
    D.宋代诗人对国家大众有着人溺己溺的关怀,宋人比唐人有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真挚。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宋诗中“责任与担当”的一项是
     

    A.陶尽门前土,顶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C.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晨源炊漆公店》)
    D.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观点上的同和异。

    组卷:11引用:6难度:0.1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
    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释:①本词陆游在淳熙五年(1178)二月自蜀地东归江行途中所作,此时他已入蜀九年。②吴樯:归吴的船只。③朝衣:上朝拜见皇帝的官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开头交代了自己虽在归途当中,但距离家乡路途遥远,只能在梦中寄希望于船能顺利前行,突出了自己归乡急切的心理。
    B.词人在3~5句写自己在舟中远远望见了曾经到过的武昌,并停泊芳洲,欣赏美景。其中一个“认”字写出了他对武昌美景有很深的印象。
    C.词的下阕,写词人设想回家时的情景。词人虽然回到家中,但得到的不是回家时的欢愉,而是有着无限的愁思。
    D.这首词主要采用对比手法,突出词人回家时的矛盾心理。上阕写行程及景色,景中含情,下阕重在抒情,情真意切。
    (2)西晋王赞《杂诗》中说:“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然而词人回乡却有凄凉和恐慌的心理,请结合全词,分析他为何有如此心理?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四、理解性默写(25分)

  • 4.按诗文内容填空。
    (1)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
     
     
     
    。”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2)《登高》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全联对仗工整,气韵流畅的千古名句是:
     
     

    (3)《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了“
     
     
    ”这两句。
    (4)从古至今赞美英雄的作品不可胜数,苏轼笔下英武豪迈,雄姿英发的周瑜“谈笑间,
     
    ”,风神潇洒。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表明浔阳山村音乐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用“
     
    ”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
    (6)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险要、壮阔形势的语句是: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9)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
     
     
     

    (10)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借刘裕之典,来赞美他的壮志豪情。
    (1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的句子是
     
     

    组卷:2引用:1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