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材料一:
          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我国要在今后四十年内打破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这一过程必将催生更多不确定性风险,容易导致阶段性、结构性供需失衡等诸多重大问题。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外部因素明显增加。”今年两会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表示。此外,张来斌指出,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易受气候条件不确定的影响,导致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
          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在能源转型过渡期,传统能源矿产资源的长期投资收益呈下降趋势,导致市场投资意愿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还会导致对金属的需求大幅增加。仅考虑光伏、风电部门需求,铜、镍、锌、银、碲等金属将面临供应风险,但上游矿产开发投资增速不及预期、金属矿产资源开采难度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放大了金属供需错配。
          其次,全球能源供需关系失衡,引发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2022年3月3日,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分别突破每桶119美元和每桶116美元。这既有俄乌战争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有生产跟不上消费因素的影响。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在回升,但能源生产供应恢复具有滞后性。这种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这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舍弃化石能源,那么类似的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还会出现。
          另外,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易遭受极端天气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要转化为电能进行利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调控能力等下降。在遭遇极端天气时,会加剧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
          基于此,张来斌提出解决方案。他建议,其一,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其二,有效应对全球化、多元化带来的能源价格波动风险;其三,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需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将属地性特征强的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问题。”张来斌强调。
    (摘编自张来斌《注意防范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材料二:
          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表现中“令人不安”的变量因素。为应对气候剧烈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正通过强化对相关科技的支持,尝试动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同时解决清洁能源领域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从而减轻气候变化施加于农业和能源上的影响。“除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也导致中国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气候波动增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说。
          为此,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
          以黑龙江为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部门立足全省积温带北移东扩情况,重新划分全省六条积温带,推进科学调整全省农业布局,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1.1亿亩增加到2021年2.182亿亩。陆波透露,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这在中国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随着气候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农业规划也应保持相应的弹性。“农业区划从单一区划指标向综合性指标构建过渡。”陆波介绍。
          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以及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是各国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措施。
          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这也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不少国家的清洁能源发电量打破历史纪录。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近年来,中国正不断进行科技探索,推动在风能、太阳能发电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上寻求突破。“我们针对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时空互补性做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地图,即发电最稳定情况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最优比例,这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国家气候中心邱爽博士介绍。
          据悉,目前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潜力、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等特征已基本摸清。为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了中国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模型,定量评估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风光电能开发的优化布局;针对能源行业关注的“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的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研发了极端“无风无光”事件的识别技术,刻画了我国低效风光电力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气象卫星在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这也部分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全球监测能力。”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申彦波告诉记者。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当前全球各国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中国气象局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支撑低碳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能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交流分享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摘编自《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探索:释放科技的经济潜力》,《中国气象报》2023年2月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应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体现了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
    B.由于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加剧,所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直接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调控能力等下降。
    C.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也正在不断探索。
    D.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有助于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气候变化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及主要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B.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因此全社会必须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不能盲目舍弃化石能源。
    C.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避免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
    D.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国家电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推进技术革新,制订并落实新型电力系统的行动方案,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的行动计划。
    B.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天然气公司推进燃气下乡,创造绿色的营商环境。
    C.我国一直拥有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氢气产业”,氢气主要作为化工原料气体,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合成氨、甲醇等传统产业。
    D.2022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共5.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3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60.8%,同比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4)不考虑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存在哪些问题会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
    (5)科学精神伴随近代科学诞生,是科学的生命,也是人的生命。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的内涵?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组卷:26引用:7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材料一】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材料二】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佩弦呢,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
          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至于对榻的那一位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其辨解又在何处?这实在非我所知。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文中“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辞”指的是用别人的言辞,没有自己的情感。
    B.朱自清用“腻”形容“水”,化用了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句,点化入文,浑然无迹。
    C.俞平伯在文中写小船艰难前行,突出了秦淮河的热闹喧哗,很有生活实感,且有哲理意味,达到了情与思的有机交融。
    D.这两篇文章记叙的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于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皆以灯火为线索,移步换景,语言雅而不俗。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浓墨重彩描摹十里秦淮的夜景,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
    B.朱自清用细腻而隽永的笔触描写秦淮河夜景,朦胧而真切,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颇为相似。
    C.两篇游记散文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两位作者畅游古老而又美丽的“秦淮河”,意在劝告世人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
    D.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惆怅。
    (3)林非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4)俞平伯在《秦淮恋》一书序言中写到:“我与佩弦兄的同题散文能流传至今,实在是借了秦淮河的魅力,并非我们确实有什么神奇的功力。”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的魅力”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①_______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②_______。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该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③_______,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归谬法”是指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请你使用“归谬法”反驳文段中“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

    组卷:8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应该推己及人。
          材料二:《孟子》又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也是相互的。
          材料三:《乡土中国》的“长老统治”一节中提到: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严父亲子也是教化性的,“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为了社会。”爱在传统的教化中体现。
          这个世界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充满了爱。爱无处不在,表达爱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请结合一则材料或综合几则材料进行分析,以“爱”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组卷:4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