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济源高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6 21: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特点:虽然吸收了先哲的思想智慧,但主要来自他本人的生活体验;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是停在纸面上,而是诉诸实践;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的,没有逻辑的论证,而只是若干智慧的火花,这使它类似南宗禅的顿悟。陶诗和玄言诗不同,玄言诗并没有写出切身体验的哲理,只是抄录道家之旨,也没有诗意,而陶诗则是活生生的富有哲理的诗。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特点表明,陶诗虽未完全脱离玄言诗的影响,但已不再是玄言诗,在诗史上有其卓然独立的品格。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可以这样概括: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那么,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诗人陶渊明什么呢?
          首先是异乎寻常的慧眼。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而在陶渊明看来,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包含理趣和人生的真谛。说陶渊明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性,似乎还不确切;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技巧,而是慧眼之慧见。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彻了宇宙和人生,才能随处见到常人见不到的“理”。陶诗源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这理带有普遍意义,既不游离于情景事之外,也不像玄言诗那样作为一个尾巴拖在诗的最后,而是融化在情景事之中。
          其次是超然悠然的心境。有不少诗人作诗是在激昂慷慨之际引吭高歌,所谓激愤出诗人。陶渊明偏不然,他是在超然悠然的心境下作诗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虽然他的血也沸腾过,但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吟咏他的诗句。一团火包在冷隽的语言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
          深刻的哲学思考还使他把诗看淡了。他既无逞才祈誉之心,更不存以诗求闻达、功名之意,不在乎诗的有用与否、妙与不妙。他吟诗是借以“自娱”(《饮酒序》),没有什么苦苦的经营,也没有刻意的雕饰。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那样为“春风又过江南岸”的一个“过”字改了又改,或者像王之涣、高适等人旗亭画壁计较高低,这类事在陶渊明是不可想象的。他自然而然,无意为之,而莫不成为佳作。
          前人异口同声称赞陶渊明的自然、平淡和真淳,以为臻于诗之极致,有人还极力仿效他。能真正体会他的好处已经不容易,仿而效之就更难了。看王维的《与魏居士书》,他与陶渊明大异其趣,没有陶的境界,怎能学到陶的真谛呢?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三人的诗也只有陶诗的平淡而没有达到陶诗的深邃。陶诗岂是可以仿效的吗?陶诗岂是可以从字面上仿效的吗?没有陶渊明那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悟彻,那种不以诗为诗的超脱态度,单从风格、字句上学习是学不好的。
          哲学思维、科学思维和诗(艺术)的思维,是人类的三种既相关又不同的思维方式。诗的思维是具象的、感性的,而且常常是跳跃的、片断的,本不大适合作哲学的思考,然而陶渊明巧妙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了。他的思考在当时支持他不与腐朽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躬耕于庐山之下,干干净净地度过了一生。在今天,当物欲几乎要统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它的奴隶时,曾经支持过陶渊明的那种智慧和力量也许能给当代人一点帮助,使人站立起来。
    (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自身生活体验、具有实践性、具有顿悟性,是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鲜明特点。
    B.陶诗与玄言诗都表达哲理,不同之处在于哲理的来源、表现哲理的方式和有无诗意。
    C.陶渊明有一双慧眼,能从具象中看出人生真谛,这使他获得了彻悟人生的哲人智慧。
    D.王、孟、韦、柳诸人学陶诗却不得陶诗真谛,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宇宙、人生的彻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既指出其来源等诸多特点,又对其内容作了概括评析。
    B.文章从慧眼、心境、对诗的态度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这是对第二段文意的递进。
    C.文章通过杜甫、王安石、王之涣等人的事例,对比出陶渊明作诗不求刻意雕琢。
    D.文章基于诗的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差异,彰显了陶诗巧妙融合诗与哲理实属难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以返归“真我”应对社会腐败,虽然无法医治社会,但能提升其个人品德。
    B.跟陶诗相比,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
    C.玄言诗之所以缺乏诗意,跟它未能将哲学思维与诗的思维有机融合大有关系。
    D.若能吸取陶渊明哲学思考中的精神成果,也许能帮助当下人们摆脱物欲的奴役。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备受各方关注的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月球探测自此踏上新征程。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6个重大专项之一,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将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为目的,把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放在首位,力求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三步走。
          嫦娥工程的一期工程--绕月飞行,即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目前一期工程的目标已经在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后全部实现。
          嫦娥工程的二期工程--落月探测,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
          嫦娥工程的三期工程--采样返回,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
    (中新网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发展规划:“绕、落、回”三步走》)材料二: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3月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卫星成功发射,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随后,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标志着嫦娥三号软着陆成功。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摘编自百度百科《中国探月工程》)材料三:
          十年磨剑,载誉归来!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11月24日,长征五号准时成功发射,之后探测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两两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今天再入返回、安全着陆,整个工程任务现在转入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说,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求索寰宇开新篇。据介绍,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正在奔火的征程;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也将按计划陆续实施。
    (新华社记者张泉、彭韵佳2020年12月17日报道)(1)下列对“嫦娥工程”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工程”是一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
    B.2007年10月发射的嫦娥一号已经完成了预定的绕月飞行任务,嫦娥二号的顺利发射是嫦娥工程一期工程圆满完成的标志。
    C.2013年12月发射的嫦娥三号把玉兔号月球车成功软着陆到月面并开始月面勘测任务,标志着嫦娥二期工程的成功实施。
    D.“嫦娥工程”是中国正式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的名字,后来开展的行星探测工程也相继加入到“嫦娥工程”之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年3月,嫦娥一号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一步到位地实现了“绕”和“落”两项规划任务。
    B.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采集到的月球样品成功着陆,标志着嫦娥工程的三期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C.嫦娥五号发射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太空调控,历经20多个日夜,最终安全着陆,嫦娥工程开始转入科研新阶段。
    D.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经过十多年砥砺奋斗,嫦娥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功,我国后续的航天探测计划也将陆续实施。
    (3)材料三中的“新跨越”“开新篇”具体指什么?从中反映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回答。

    组卷:3引用:4难度:0.6

一、2(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狙杀良心
    余显斌
          突然,荒野传来啪的一声枪响,撕破了无边的寂静。指挥官一头栽下马来,带着一声长长的惨叫声,把黄昏震得一漾一漾,夜色就如水一样扩展开来。
          荒原上,传来一声瘆人的猫头鹰的叫声。
          一群正在荒原的暮色里寻找狙击手的士兵中,枪声再次响起,一个黑影倒下去。
          其他人都吓得匍匐在地,继而惊慌失措地退走。枪声,再次传来。
          第二天一早,《丰城早报》就公布了一条消息:昨天傍晚,大日本帝国的岗村少将被一枪狙杀。另外,有三个日本武士也随之殒命。
          一时,“皇军之咒”真正成了日军的魔咒。每一个日军听了都会不寒而栗,不敢再随意走出军营耀武扬威。
          可是,坂田二郎却相反,他来了,专门来寻找“皇军之咒”。
          他蜥蜴一般溜进草丛,静静地埋伏着,一动不动,盯着前方。一个王牌狙击手的成功,固然凭着百发百中的枪法,更主要的是得有钢铁般的毅力和高超的隐蔽手段。
          这些,坂田认为自己一样不少。
          在那条枪下,已经倒下了四十一个大日本勇士,其中还有赫赫有名的岗村少将。为此,司令官昨天上午特地召来他,脸上的肌肉滚动着,仁丹胡一翘一翘的,许久,拍着他的肩道:“你的,我们的‘天皇的佩剑’,你得教训教训那个支那人。”
          他立正、敬礼,身板直得如一杆标枪道:“一定的,将军。”
          对方不现身,他有的是办法,他悄悄用枪挑起自己的钢盔,在草际轻轻一晃,如一个人的脑袋在仰起张望。随之,啪的一声,钢盔落地。他的枪闪电而出,对着刚才子弹发射的方向,反方向呈斜角啪的就是一枪。那边,传来啊的一声长长的惨叫。
          他内心一喜,这是自己狙击生涯里常用的绝招,看来再次成功。
          他蛇一样向前游走,百草丰茂,却纹丝不动。
          他无声无息地靠近了惨叫声发出的地方,却没有人影。他脑门上唰地一下冒出汗来。随之一声枪响,他肩膀一热,知道自己负伤了。
          他再次蛇一样一蹿,进入草丛深处。
          他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第四十二个倒在对方枪下的大日本武士。同时,他又有点沮丧,自己竟然上了对方的当,险些毙命。
          “天皇的佩剑”,皇军的枪神,这个绰号简直白当了。他想。
          突然,他眼睛一亮,他找到对方的弱点了,不,应该说是对方的一个特点。他想起一件事,对方阻击的四十一个大日本士兵都是成年人,竟然没有一个孩子。皇军中,不缺乏未成年的士兵啊。
          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一丝得意的笑挂在嘴角上。
          他悄悄缩着身子后退,蛇一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草丛里。
          再次出现在荒原的时候,坂田的面前走着一个日本的孩子兵,一脸的稚气,十四五岁的样子。他用枪顶着这个孩子的背,弯着腰,跟在后面,一步步向另一个片寂静的草丛逼近。
          这个孩子脸色煞白,显然,他也知道这儿是死亡之地。
          同时,他更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盾牌。
          太阳照在荒原上,草尖上泛着阳光,一直延伸到天边,延伸向大地的尽头。远处,有淡淡的热浪伴着烟雾飘起来,以至于更远处的草原一晃一晃地动着,如海市蜃楼一般。这一刻,广漠的荒原静悄悄的,仿佛没有生命,仿佛沙漠一般。
          一步、两步、三步……
          白亮的阳光下,一个人影呼地一闪站了起来,手中枪对着前面,待看到那个孩子一脸的惊恐时,那人愣了一下。板田要的就是这一刻,一颗子弹嗖地飞了出去。枪声中,那人晃动一下,缓缓倒下去。
          他哈哈大笑,快速跑了过去。
          对方仰躺在草地上,双手张开着,已经停止了呼吸,这是个中年汉子。他的身上没有多余的证件,只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个孩子,十五六岁的样子,露着虎牙微微笑着,望着前面,孩子的眉眼间有着“皇军之咒”的轮廓和样子。
          坂田冷哼一声,狠狠一把撕了照片。现在,自己就是不败的枪王,是当之无愧的“天皇的佩剑”。
          突然,寂静的荒原上,再次传来一声枪响,清脆,响亮,震得阳光晃了晃。坂田缓缓地倒下,闭上眼前,他看到那个娃娃兵手中举着一支枪,枪口正冒着袅袅的蓝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荒原中枪响声和惨叫声的描写,使用了夸张、比拟手法,突出了环境的死寂、枪声的恐怖。
    B.文章插入对坂田奉命狙击的介绍,补充了相关内容,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C.“他悄悄缩着身子后退,蛇一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草丛里”,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坂田的狡诈和内心的懦弱。
    D.画线部分点面结合,刻画了烈日下荒原特有的景象,表面平静的环境中,蕴藏着一场生与死较量,预示着紧张情节的到来。
    (2)中年汉子是小说中着墨极少的人物,也是很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在表现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请概括分析。
    (3)小说中“天皇的佩剑”坂田最终死于日本娃娃兵枪下,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什么样的考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10月30日,在位于济南市天桥区的泺口浮桥渡口旁,“泰山号”盾构机巨大刀盘破土而出,号称“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东线隧道率先贯通,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悬河”。济南黄河隧道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全长4760米,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是工程总承包方。隧道位于济南城市中轴线,南接主城区,北连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隧道管片外径15.2米,是目前黄河上最大隧道。东线隧道的贯通标志着我国在建的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取得重大进展。

    组卷:25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无论如何富强,也永远不会改变国歌中的这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因为我们,曾沦为奴隶,否则不会有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
          我们,无论如何艰难,也永远要记住国际歌中的这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于是,我们变成了英雄,否则不会有从1949年到2050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
          学校正在举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演讲比赛,你作为高三年级同学代表参加活动。请你以“奴隶与英雄”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