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江门二中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6:0:3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按照L•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语言体现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于世界的解释和态度。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了“风”这一汉字,并在其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赋予“风”字繁多的衍生义、派生义、象征义、假借义、隐喻义,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风”字构成的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语义场”。
    “风”的本义指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即刮风下雨的“风”、风吹日晒的“风”。殷商卜辞中有许多关于风的记载,表明我们的古人对风的习性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风有空间性,即“八方之风”;风有时节性,即“四季之风”。不同方向、不同季节的风性质不同,对植物和动物生长的盛装、损益也大为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揣摩和理解。《康熙字典》中就曾收录了形容小风的“飉”、形容微风的“飀”、形容缓风的“颹”、形容高风的“飂”,以及形容不同风声的“飒”“飕”“颾”等文字。可以说,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无疑要远远胜过现代城市商住大楼里的“白领”。
          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不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营子•内业》)。因此,大地上、天空中的“风”,同样存在于人体之内,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天”与“人”是整合为一的。人的身体状况必然受到“风”的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黄帝内经》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素问卷一》)中医经络学说所谓“风池”“风市”“风门”“风府”,都是人体中真实存在的“穴位”。传统中医学设立的“风科”,就是治疗因“风”而起的一些疾病的专科。
          在中国,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明清,“风调雨顺”即意味着“物阜民丰”“盛世太平”,于是,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道德崇尚、文化习俗、审美偏好竟也全都和“风”联系在了一起,成了“风”的衍生物,被称作“世风”“时风”“民风”“风俗”“风情”“风气”“风化”“风尚”;甚至一个朝代的国家法度、朝廷纲纪、民众心态、政府吏治也都被笼罩在“风”字头下,如“风宪”“风裁”“风纪”“风教”等,自然界的“风”便因此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事实上,“风”和“雨”对于那个时代的意义,差不多就等于“石油”和“煤炭”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动荡、战争与和平。
          此外,“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在中国历时亦十分久远。最为显著的例子,是《诗经》中“国风”的命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一个看似寻常的“风”字,竟成了《诗经》这部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由《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共同合成的“风骚”一词,在中国竟成为“文学艺术”和“文学才华”的代名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词汇,如“风雅”“风致”“风趣”“风韵”“风骨”“风格”等等。
          在以张扬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为时代特色的魏晋南北朝,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等人格心理内涵的话语方式,几乎成了一种充塞整个知识界、文化界的审美偏好。此类例证,在《世说新语》《昭明文选》等典籍中比比皆是,“魏晋风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色彩绚丽的一页。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天地自然与世事人生存在于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之中。风调雨顺的风、世风民风的风、风骚风流的风、高风亮节的风、风水望气的风、感冒伤风的风……归根结底都是那个古老汉宇“风”的衍生物,“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农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各个领域,将人类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由此可窥一斑。
    (摘编自鲁枢元《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
    材料二:
          在当今形形色色的环境美学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什么是肯定美学?简要地说,就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的美学。卡尔松主张全部自然世界都是美的,而科学在自然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17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地质学和地理学,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崇高的观念在对自然的欣赏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以前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现在成了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
          19世纪的科学家,特别是达尔文将以前对生物标本的收集和命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使人们对生物的审美欣赏更为系统化了。从达尔文时期开始,人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观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识。生物学对美学这样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0世纪的生态学家强调应根据生态学知识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科学知识怎样和为何将自然世界变得美白起来了呢?罗尔斯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初步的回答:生态学描述发现整体、和谐、相互依赖、稳定性等等,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
          科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使我们在以前看不见美的地方看见了美,科学范式与和谐代替了无意义的杂乱,这些主张为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摘编自彭峰《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古人对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风”就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
    B.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自然中的“风”因此同样存在于人体之内。
    C.在中国古代,“风调雨顺”往往意味着社会“物阜民丰”和国家“盛世太平”,自然界的“风”便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蕴。
    D.“风”字是中国文学开山经典的首脑与灵魂,以“风”字表述人物人格心理的话语方式,是中国文化界一贯以来的审美偏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风”的语义场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缩影,通过解读“风”的语义场,可以懂得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
    B.卡尔松认为科学在自然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
    C.崇高的观念在西方曾经被认为只适用于对神的惊奇和敬畏、而在中国却广泛地存在于对无限的自然界的审美反应中。
    D.美学是一种远离精确自然科学的学科,生态学知识和它对自然的重新描述,为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一项是
     

    A.“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B.“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C.“物阜民丰。”
    D.“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西方现代科学支持下的自然审美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有哪些相通之处?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麻雀
    周立波
          三天以前,上海提篮桥西牢五层楼上九号房间的小陈,在午睡时间,捉住了一只飞进铁门里来的麻雀。他从白色斜纹布的囚衣的袖子上,撕下两片小布条,缠住它的脚和翅膀根,藏在叠着做凳子坐的三条绒毯的背后。晚饭后,这件事情被许多人知道,近边几个房间里的年轻点的人都要求传过去看看。在外面,谁都不会喜欢麻雀这种过于平常的小鸟,但在囚房里,它变成了诗里的云雀和黄鹂。
          传到我们房里来,我把它放在手掌上,要它尝尝我们特别为它留下的饭粒。它不吃,眼睛只望着铁窗子外的一小块还很明亮的天空,拍动它的小翅膀,想飞出去。它真像一个第一次被捕的囚人,没有食欲,而且是极度的不安和焦躁。
          大家决定把麻雀留到第二天中午再放,并且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提篮桥监狱囚人启。”
          我们发出快乐的笑声,这是在牢监里的十分愉快的一晚。麻雀从后面的房间传回,传到十二号房间的隔壁,小柳伸手到门外去接,没有接到麻雀,手被一个人的皮鞋踢了一下,通夜不熄的昏黄的电灯的光亮里,二十七号英国人的高大肥胖的身子显现在他的房间的前面。
          二十七号是狱卒里面的有名的人物,他的有名,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全监狱的所有的橡皮鞭体罚,都是由他来执行。他的样子不凶恶,红润的、丰满的脸上倒是常露着笑容。但他有一个特别的脾气,常常是出人意外地,他停止在什么人的房间的前面,用生硬的中国话问道:“喂喂,讲把我听听,猪头三是啥意思,嘿?”刚说完就走,并不等待着回答。显然的,他只是在欣赏自己说的这句中国话的发音。和别的英国人一样,他常常无缘无故地打打人玩玩,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他不用手打,总是打开囚房的铁门,从黄色制服的裤袋里拖出粗短的黄色警棍来,手捏着棍身,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地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以后,他用生硬的上海话,嘱咐你:“下次当心。”就关上铁门,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麻雀就是落在他的肥大的手掌里,他把它丢在走廊上,用他穿着硬底皮鞋的右脚踩在它身上,抄下小柳的号码,他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那一夜,我们都睡得很迟,也再没有人说话。这狭小的囚房显得更加的狭小,这三面深绿色的墙壁,一面深黑色的铁门,好像都在追拢来,迫得人透不过气。
          第二天早晨,打扫走廊的囚人捡起麻雀的尸体,抛到了窗子外,我们好像看见我们对于自由生活的一个黄昏的快乐的梦想也被抛到了窗子外,剩下来的只是铁门、饥饿、无聊、英国人的皮鞋。
          第二天,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冷水饭是一个恰当的名词。翻译这名词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精妙的感觉的人。这不是在你吃的米饭里放些冷水的意思,而是原来只能吃到半饱的定量的米饭,每顿再要减少一半,或三分之二。两三口吃完一顿饭以后,眼睛贪馋地望着空的盛饭的洋铜罐,全身真像淋了一大瓢冷水。
          去年冬天很冷。小柳扯下了牢牢地缝在棉裤腰上的一条紧裤的带子,每天晚上用来扎紧盖在脚上的绒毡,免得被揪开,透进风来,吹得全身整夜都冰冷。后来二十七号查到了这一条带子,他认为这是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他首先问小柳为什么忽然想要上吊了。小柳很吃惊,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要这样,只是怕冷。他不相信。小柳告诉他,自杀的行为是和他的人生观绝不相容的。还是不相信。不知道为什么,二十七号在那天显得特别的仁慈、和蔼和聪明,非常爱说话。他向小柳开始了一篇相当长的,关于“家庭和自杀”的讲演,首先他赞美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的可贵,其次说明了英美的家庭和中国的家庭的不同,这中间,为了增加他的演辞的风趣,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要的。孔夫子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甜蜜的家”的呢?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
          那一番对话,只引到了那个预备好了的判断,就是,小柳一定会自杀,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当一个人的青春的生命的火簇正熊熊地烧着,正在渴想着自由和生活,对祖国和人类光明的愿景抱着热切的希望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走到你面前,带着悲悯的眼睛,说你一定会上吊,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你会以为这是和你开玩笑,但是,这一切在这里面都是只能叫作严肃的,而且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冬天太冷了,为了一条小小的裤带的缘故。
          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那一次二十七号灌了小柳三天冷水饭。这一次因为麻雀的案子,又是三天。小柳拒绝了我们代吃冷水饭的请求,他说:“我这几天也实在吃不下饭去,我好像有点神经衰弱的样子,总想着那只麻雀……”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者们曾寄希望于麻雀往牢监外带信,联通外界,获得营救和自由。
    B.小麻雀没有食欲,表现出极度的不安,暗示了它将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
    C.狱卒的中国话不很流利,但他喜欢说,并不是因为他愿意与犯人们交流。
    D.小柳曾经两次受到吃冷水饭的惩罚,心情不一样,第二次是心甘情愿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麻雀死后牢狱中“再没有人说话”,与前文“快乐的笑声”对比强烈,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转折。
    B.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制服和警棍的颜色以及绳圈的材质,说明鞭打给犯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而表现了狱卒的冷血和暴戾。
    C.小说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时会以“我”的口吻发两句议论,对翻译“冷水饭”的人的感慨,意在突出这种刑罚的残酷。
    D.小说写狱卒平时残忍地对待闪犯,又会耐心劝慰他认为要自杀的小柳,展示人性的复杂,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符号化。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4)主角是囚房里的革命者,小说却花费大量笔墨写麻雀和狱卒,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71引用:11难度:0.1

二、古诗文阅读(43分)(一)

  •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确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C.复道行空,不何虹 霁:下雨。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A.嫡子:嫡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儿子,最大的儿子是长子,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长子继承。
    B.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作为行礼的代称。
    C.枭首:砍头后悬挂高处示众。
    D.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3)下列对文章第二、三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这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组卷:3引用:2难度:0.6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 8.如图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组卷:54引用:53难度:0.7

五、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九零后视频博主李子柒在网络走红。采桃花酿成桃花酒,摘枇杷制成琵琶酥,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制作各种精美家常食品……她的视频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农村生活拍摄得很有诗意。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体现了对生活、家乡、文化的热爱,充满了正能量;有人认为她的视频带有鲜明的个性符号,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实写照;有人认为她的视频让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了中国,在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也有人认为她的视频是有团队在精心包装,并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以一名当代中国青年或外国青年的身份给李子柒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想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