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菁华园学校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人的认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思想环境,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见识簇拥和包围,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接触过重要的思想,那些在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几乎没有稍稍深入地阅读,他们长期以来依赖和接受的所谓“思想”,不过是来自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各种“见解”,就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资源。虽然这其中也可能包含和掺杂了一些重要观念,如古老传统中的先哲思想之类,但大致都是多次转手之物,是凌乱的或被他人改造过的、与种种世俗见解搅拌和嫁接在一起的。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影响所谓的“思想”的形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长此以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艺术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人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最起码的阅读,否则就不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难免将自己封闭在平庸的见识中,求知者的痛苦来自交流的障碍,比如不能阅读其他民族的思想原著,或不能顺畅无碍地接受中国古典。有些译作的确难懂,只好勉强吞咽,许多思想家的原作是平易流畅的,经过译者翻译就变得疙疙瘩瘩了。
获取古今中外的思想是我们的权利,获得这样的权利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语言的条件,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译事发达的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程颢、朱熹、王阳明、这些古代哲人的著作虽然难懂,好在都有译文,这些重要的思想家说过什么,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当然应该知道,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自认为有了深刻的发展,却不知早在几千年前他人就已经说过了。国外的思想家,康德、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达尔文,世界上的几大宗教等,其阅读意义与中国先哲相同。总之争取机会跟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思想对话,哪怕是浅浅的理解,都是极其有益的事情。我们不会容忍自己的茫然无知,形同懵懂,不知道我们人类历史上有过这么多杰出的思想家、这么多了不起的见解和发现。
思想和知识与艺术理解紧密相连,比如谈到西方文学,有人读得很熟,开口即可历数其中的情节人物,但听起来总有点“隔”,总让人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因为读者对基督教、天主教知识并没有入门,而西方文学大都滋生于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土壤上,哪怕是反对这些宗教的人也同样如此,有人曾发出感慨:过去读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一切都懂了,后来深入接触过基督教,回头再看他们的著作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方便,简直就是豁然开朗。这是因为真正的理解还要从文化开始。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反省,问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检点下来,我们会发现整体听来的一些见解,主意和方法,都是在世俗风尘中转来递去之物,它们几乎无不带有实用主义的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狭隘的认识,即便是转引于思想家的,也往往没能真正地全面地传达出思想家的本意。就精神层面而讲,我们极容易生存在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交织而成的所谓“见识”之中,并以此构造其个人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的思想来源。思想环境一旦破坏了,也就意味着长期处于低微的精神水准之下。
(摘编自张炜《海边兔子有所思》) 材料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强调沉浸与共鸣,所谓“走进去”,却不大强调对话与反思,即“走出来”。譬如“共鸣”,即感觉上的契合或者情感上的投合,我们常将其看做是阅读体验的巅峰状态;但其实,“共鸣”仅仅意味着文本切中了我们已有的某种体验与认知,却不能由此证明文本意义或自我理解的合理性。倘若文本的某个缺陷正好契合了读者的心理或认知偏差,“共鸣”岂不造成了对文本和读者的双重遮蔽?如果沉浸在这种消极的共鸣之中而不能“走出来”,“共鸣”恰恰成了阻碍我们进步的绊脚石。“共鸣”主要是感觉与情感层面的反应,只有从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反思,才能进一步走向文本的思辨或者自我的批判。
如果说,面对普通读物,读者的理性尚能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安”,那么,在整本书阅读中,面对经典、名著等文本的强大势能,读者更容易放弃自我的思考与判断,解除思想的武装,自觉地追寻与这些宏大文本的共鸣。缺乏对话与批判的习惯,这是经典阅读中的普遍的“惯性”。笔者曾批评某些学者阅读《论语》的逻辑:孔子总是对的,如果错了,一定是我理解错了。说到底,这个逻辑依然是神化与圣化的逻辑。在这种主体缺席的阅读中,多一个读者,无非多一个粉丝;而在思辨与对话中,经典虽不因我而存在,却因我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多一个读者,就多了一种意义。
(摘编自余党绪《以“三个转化”推动整本书的思辨性阅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最基本的“思想”资源只是来源于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几乎没有稍稍深入地阅读。
B.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译事发达的时代,它便利了我们获取古今中外的思想,但也让我们易于重复几千年前他人就已经说过的话。
C.我们极容易生存在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交织而成的所谓“见识”之中,并以此构造其个人的思想基础。
D.在整本书阅读中,读者更容易放弃自我的思考与判断,解除思想的武装,自觉地追寻与这些宏大文本的共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今天想要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托尔斯泰作品达到豁然开朗的程度,就应该去试着了解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
B.一些见解几乎无不带有实用主义的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狭隘的认识,故转引于思想家的,不可避免造成意蕴流失。
C.读者的理性极其有限,面对普通读物尚可保持,然面对经典、名著等文本的强大势能,这些理性旋即荡然无存。
D.《论语》等经典的所谓“忠实拥趸”奉行唯经典马首是瞻的神化与圣化的逻辑,他们于经典而言毫无存在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思辨与对话”阅读的一项是
A.阅读《平凡的世界》时,以书中的某一人物的身份,给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写一封短信。
B.研读、比照祥林嫂、四婶、柳妈等女性,同步借鉴鲁迅其他小说,探究《祝福》中的女性诉求。
C.阅读《阿Q正传》时,梳理出阿Q的生活轨迹,并将其一言一行均与“精神胜利法”相匹配。
D.探讨《红岩》显现出的文化现象,对小说人物进行“时代改造”,开展“我为英雄‘加段戏’”写作实践。
(4)梳理材料一,指出真正获取古今中外的思想的方法有哪些。
(5)请综合材料一、二内容,谈谈主体不缺席的阅读有哪些特征和表现。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每年三月,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盘、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他用自己的一匹骡子和两只山羊换下了两块磁铁。这些家畜是他的妻子打算用来振兴破败的家业的,她试图阻止他,但是枉费工夫。在好几个月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两块磁铁,勘察了周围整个地区的一寸寸土地,甚至河床。他掘出的唯一的东西,是十五世纪的一件铠甲。
三月间,吉卜赛人又带来一架望远镜和一只放大镜。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甘心,马上又产生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他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金币交换放大镜。乌尔苏拉伤心地流了泪。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无心抚慰妻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他甚至编写了一份使用这种武器的《指南》,连同许多试验说明和几幅图解,请一个信使送给政府。他等待答复等了几年。最后等得厌烦了,他就为这新的失败埋怨梅尔基亚德斯,于是吉卜赛人归还了金币,换回了放大镜,并且给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几幅葡萄牙航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梅尔基亚德斯亲手记下了修道士赫尔曼作的简要说明,把记录留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让他知道如何使用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在雨季的漫长月份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自己关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完全抛弃了家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行……最后,他洋洋得意地向孩子宣布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
吉卜赛人回来的时候,乌尔苏拉唆使全村的人反对他们,可是好奇战胜了恐惧,因为吉卜赛人说是要展出纳希安兹人最奇特的发明。大家都到吉卜赛人的帐篷去,花一分钱,就可看到返老还童的梅尔基亚德斯——身体康健,没有皱纹,满口漂亮的新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觉得这一切既简单又奇妙,第二天他不再按时进餐,从早到晚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他向乌尔苏拉唠叨,“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
他让那些跟他一起建立马孔多村的人带上铁锨、锄头和狩猎武器,并把自己的定向仪具和地图放进背囊,就去从事鲁莽的冒险了。……探险回来以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绘了一幅地图。由于这张主观想出的地图,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马孔多是在一个半岛上面。他是恼怒地画出这张地图的,故意夸大跟外界往来的困难,仿佛想惩罚自己轻率地选择了这个建村的地点。“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拉叫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去。
村里的男人已经开始准备搬家,乌尔苏拉却像蚂蚁一样悄悄地活动,唆使村中的妇女反对男人的轻举妄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对立的力量,他的计划遭到一大堆借口和托词的阻挠,终于变成没有结果的幻想。有一天早晨他难过地对乌尔苏拉说:“既然谁也不想走,咱们就单独走吧。”
“不,咱们不走,”她说,“因为咱们在这儿生了个儿子。”
“可是,咱们还没有一个人死在这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反驳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亲属埋在这儿,他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乌尔苏拉温和而坚决地说:“为了咱们留在这儿如果要我死,我就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试图用自己的幻想迷住她,答应带她去看一个美妙的世界:那儿,只要在地里喷上神奇的药水,植物就会按照人的愿望长出果实;那儿,可以贱价买到各种治病的药物。
“不要成天想入非非,最好关心关心孩子吧。”她回答,“他们像小狗儿似的被扔在一边,没有人管。”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烈日炎炎的菜园里。他觉得,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湿润,他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
“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封闭的马孔多村来说,吉卜赛人带来了外面世界新奇的东西,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认识到马孔多的闭塞,这成为他探索新事物的契机。
B.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相比,乌尔苏拉封闭、保守、节俭、务实,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热衷于幻想并为之奋斗时,是她看守着他们的家,养育着孩子们。
C.“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的感受,侧面体现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长期以来对探索的投入。“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
D.“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凭借自己长期的努力,以一己之力得出地球是圆的结论,说明他有一定的钻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注重从日常叙事中展现大时代。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来的葡萄牙航海图、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等东西透露出人类发展的时代感。
B.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形象主要是运用叙述的方式,通过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表现出来的。此外,乌尔苏拉也对他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C.“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外界的关注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
D.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矛盾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又突出了人物形象。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
(4)《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请联系本文,谈谈对“魔幻”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组卷:34引用:18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致虚,字谦叔,建州建阳人。举进士,为太学博士。崇宁初,以右司谏召,道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蔡京建请置讲议司,引致虚为详定官,议不合,改兵部侍郎。自是入处华要,出典大郡者十五年。
初,致虚在讲议司,延康殿学士刘昺尝乘蔡京怒挤之。后王寀坐妖言系狱,事连昺论死,致虚争之。昺得减窜,士论贤之。迁尚书右丞,进左丞。
靖康元年,召赴阙,道除知京兆府。时金人围太原,声震关中,致虚修战守备甚力。朝廷命钱盖节制陕西,除致虚陕西宣抚使。金人分道再犯京师,诏致虚会兵入援。钱盖兵十万至颍昌,闻京师破而遁。致虚合步骑号二十万,以右武大夫马昌祐统之,命杜常将民兵万人趋京师,夏俶将万人守陵寝。
兵有僧赵宗印者,喜谈兵,席益荐之。致虚以便宜假官,俾充宣抚司参议官兼节制军马。致虚以大军遵陆,宗印以舟师趋西京。金人破京师,遣人持登城不下之诏,以止入援之师,致虚斩之。
初,金人守潼关,致虚夺之,作长城,起潼关迄龙门,所筑仅及肩。宗印又以僧为一军,号“尊胜队”,童子行为一军,号“净胜队”。致虚勇而无谋,委己以听宗印。宗印徒大言,实未尝知兵。至是,宗印舟师至三门津,致虚使整兵出潼关。金守臣高世由谓其帅粘罕曰:“致虚儒者,不知兵,遣斥候三千,自足杀之”。致虚军出武关,至邓州千秋镇,金将娄室以精骑冲之,不战而溃,死者过半。杜常、夏俶先遁,致虚斩之。孙昭远、王似、王倚等留陕府,致虚收余兵入潼关。方致虚之鼓行出关也,裨将李彦仙曰:“行者利速多为支军则舍不至淹败不至覆若众群聚而出崤渑一蹴于险则皆溃矣。”致虚不听,遂底于败。
高宗即位,徙知邓州,复知京兆府,次年,宗印领兵出武关,与致虚合。会金将银朱兵压境,致虚遁,宗印兵不战走,转运使刘汲力战死焉。致虚坐落职,责授安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高宗幸建康,召复资政殿学士、知鼎州。行至巴陵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者利速/多为支军则舍/不至淹败/不至覆若/众群聚而出肴/渑/一蹴于险/则皆溃矣
B.行者利速/多为支军/则舍不至淹/败不至覆/若众群聚而出肴/渑/一蹴于险/则皆溃矣
C.行者利速/多为支军/则舍不至淹败/不至覆若/众群聚而出肴/渑/一蹴于险/则皆溃矣
D.行者利速/多为支军则舍/不至淹/败不至覆/若众群聚而出肴/渑/一蹴于险/则皆溃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文中“修战守备”的“修”与《过秦论》“修守战之具”用法和含义一致,均为动词,有修理、整治的之意。
C.文中“兵有僧赵宗印者”与“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两句话中的“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D.京兆府是不同于地方的行政机关,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京兆尹位九卿之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致虚中进士后担任太学博士,因蔡京引荐多次升迁,官至详定官,后因意见不合,改任兵部侍郎。
B.延康殿学士刘昺是曾经排挤范致虚,后来刘昺受王寀牵连,范致虚没有因为宿怨落井下石,反而救了他。
C.金人南下围攻太原,范致虚精心备战。京师又遭到侵犯,范致虚汇合军队前往救援,但京城已被攻破。
D.金将银朱率军逼近边境,范致虚逃跑,战事又接连失利,范致虚获罪被罢官,但是后来又被高宗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王寀坐妖言系狱,事连昺论死,致虚争之。
②致虚以便宜假官,俾充宣抚司参议官兼节制军马。
(5)对范致虚而言,潼关之战失利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组卷:22引用:3难度:0.6
(三)
-
8.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如示例。
请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符合三段论推理,如不符合,请修改。
例:英雄难过美人关,我是英雄,所以我难过美人关。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肯定会犯错,所以我们不是圣贤。
(2)狭路相连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胜。
(3)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不断地取得进步,所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
(1)
(2)
(3)组卷:3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不太相信弯道超车,更欣赏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马化腾
②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德国]约翰•菲希特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7引用:8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