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省决胜新高考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科技考古的快速发展,建立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也就成为当前深化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国家文物局在2019年末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试点,开展了动物遗存标本库建设项目。此外,科技考古各研究部门也在努力建设自身的数据库。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正在建设磨制石器微痕数据库、炭同位素参考值数据库等,从而推进科技考古的国际化、科学化、大众化和数字化。
随着中国科技考古研究机构的逐步增多、研究队伍的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地大力拓展、研究方法的日益完善、研究成果的不断获得,中国科技考古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支持科技考古,依靠科技考古,发展科技考古,强化科技考古,已经逐步成为整个考古学界的共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过程始终左右着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过程,世界考古学的发展对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引领作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明显地推进了科技考古的进步。
未来,科技手段还将在考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考古在考古领域中的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我们有极为丰富的、非常珍贵的考古资料,10000年以来没有间断的文化发展史留下的各类资料极具特色。国家对于科技考古一直保持较高的投入。可以说,外部条件也好,内部条件也好,都给包括科技考古在内的考古研究人员发挥自己的作用搭建了极好的平台。而且,我们的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秉承科学精神,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由于资料的珍贵和重要,研究人员的刻苦努力,不少研究成果都是出手不凡,科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考古学已经进入黄金时代,今后的科技考古必将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余靖园《科技考古的新未来》,《小康》2021年3期)材料二:
考古学研究的物质遗存确实都与“人”有关,包括人的起源、进化及人的种群分化;人所创造的文化及其关系演变;人的婚姻、家庭、社会关系;考古学文化与族的共同体;人的经济、政治活动;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人的角色和行为之变化;人与“文明”的本质及其悖论;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及人地关系等。近年,人的遗传、人的疾病与健康、人的食物与营养、人的技术与创造等问题也成为考古学家的着力方向。也可以认为,考古学的“由物及人”研究是考古学最有魅力也是最有学术价值的领域。
历史时期考古由于能够得到历史文献及碑刻、墓志等资料的支持,“物”与“人”的一般关系相对容易得到揭示。而史前时代考古要研究物质遗存与人的关系则显得相对困难一些,我们阅读相关论著时,也有这样的深刻印象。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讲求拿材料说话。一种“考古学文化”或某种带系统化特征的考古学遗存究竟是否与特定的族群或人群有关,从实际而言,是没有疑问的,因为这种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它一定是由特定的人群所曾经创造或所拥有的,至于这个人群是谁,是单纯的族群还是多个族群,则可以进行慎重的讨论研究。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某一考古学文化与某一族群直接相关也是毋庸置疑的,如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当然是由良渚族群所共同创造的文化,我们总不会怀疑考古学家发现的“良渚文化”是别的族群的遗存。
研究考古学文化与族的关系,李伯谦先生认为它就是考古学上“由物及人、透物见人”的问题,目的是“揭示创造和使用该考古学文化的人们共同体或族(或族系)的真实情况,从而尽可能地恢复其历史原貌”。人类进入多民族国家阶段之后,考古学文化与族的关系比史前时代要复杂得多,许宏先生提到,中国的夏王朝是第一个广域性国家,在夏王朝统治区域内可能有多个族群共同生活,从考古学上说,会存在多个考古学文化,这其中涉及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是否为夏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作为唯一地从人的物质世界及从人的诞生直到工业社会百万年尺度研究人之历史的科学,其“由物及人”的研究最终涉及的还是包括人的特质问题、人在地球上的作为问题、人与人及人的社会性问题、人与其所创造的文化及国家文明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能否协调共生的问题、人的未来走向问题等一系列人的问题。这些考古学问题既是对考古学家才智的挑战,也表明考古学一定能够为人的这些根本性问题的研究作出独特贡献。
(摘编自《“由物及人”是考古学家的最美梦想》,《大众考古》2020年6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考古催生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建设自身数据库成为科技考古研究部门的重要举措。
B.由于秉承科学精神,考古人员借助科技考古,踏实开展研究,使得中国考古学已然进入了黄金时代。
C.考古学研究的物质遗存与“人”的诸多活动密切关联,研究“由物及人”,最能彰显考古学学术价值。
D.考古学研究涉及从人的物质世界和从人的诞生直到工业社会间的历史,呈现内容丰富和时间漫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过程一直与世界考古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以及中国考古的发展紧密关联,缺一不可。
B.一万年来中国文化发展史从未间断,考古资料极为丰富,中国考古具有非常优越的内部条件,考古研究人员可以大显身手。
C.研究物质遗存与人的关系时,史前时代考古则比历史时期考古相对难以得到揭示,因为考古学讲求拿材料说话。
D.“由物及人、透物见人”体现出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文化与族的关系的问题,能尽可能地恢复其历史原貌。
(3)下列各项中,不可以证明考古学研究能“由物及人”的一项是
A.20世纪60年代初,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大型的宫殿建筑基址。
B.2020年,安徽长丰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被发掘,等级高、规模大,出土器物保存完整。
C.河南荥阳市高村乡官庄遗址出土大量陶范与陶器,由此可推定相关遗存的绝对年代。
D.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2月11日召开,助力申遗,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重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组卷:13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到都市里去
萧红 临走时妈妈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并且说:“你把这个带去吧!放在包袱里,别叫人给你抢去,娘一个钱也没有。若饿肚时,你就去卖掉,买个干粮吃吧!”走出门去还听母亲说:“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
金枝走得很远,走下斜坡,但是娘的话仍是那样在耳边反复:“买个干粮吃。”她心中乱乱地幻想,她不知走了多远,她像从家向外逃跑一般,速步而不回头。小道也尽是生着短草,即便是短草也障碍金枝赶路的脚。
日本兵坐着马车,口里吸烟,从大道跑过。金枝有点颤抖了!她想起母亲的话,很快躺在小道旁的蒿子里。日本兵走过,她心跳着站起,她四面惶惶在望: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
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踏过去一条小河桥,再没有多少路途了!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
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树,母亲就在烟树荫中。
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金枝感到自己的心已被摘掉不知抛向何处!她不愿走了,强行走过河桥又转入小道。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
小道不生蒿草,日本兵来时,让她躲身到地缝中去吗?她四面寻找,为了心脏不能平衡,脸面过量的流汗,她终于被日本兵寻到:“你的!……站住。”
金枝好比中了枪弹,滚下小沟去,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
他们和肥鸭一般,嘴里发响摆动着身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他们走了许久许久,她仍没起来,以后她哭着,木桶扬翻在那里,小包袱从木桶滚出。她重新走起时,身影在地面越瘦越长起来,和细线似的。
金枝在夜的哈尔滨城,睡在一条小街阴沟板上。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这条街连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
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那是与金枝绝缘的物体。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金枝醒来仍没出太阳,天空许多星充塞着。许多街头流浪人,尚挤在小饭馆门前,等候着最后的施舍。
金枝腿骨断了一般酸痛,不敢站起。最后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了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地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处。
夜的街头,这是怎样的人间?金枝小声喊着娘,身体在阴沟板上不住地抽拍。绝望着,哭着,但是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
在街树下,一个缝补的婆子,她遇见对面去问:“我是新来的,新从乡下来的……”
看她作窘的样子,那个缝婆没理她,面色在清凉的早晨发着淡白走去。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小饭馆渐渐有人来往。一堆白热的馒头从窗口堆出。“老婶娘,我新从乡下来,……我跟你去,去赚几个钱吧!”
第二次,金枝成功了,那个婆子领她走,一些搅扰的街道,发出浊气的街道,她们走过。金枝好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
“你就这样把袜子缝起来。”
在一个挂金牌的“鸦片专卖所”的门前,金枝打开小包,用剪刀剪了块布角,缝补不认识的男人的破袜。那婆子又在教她:“你要快缝,不管好坏,缝住,就算。”
金枝一点力量也没有,好像愿意赶快死似的,无论怎样努力眼睛也不能张开。一部汽车擦着她的身边驰过,跟着警察来了,指挥她说:“到那边去!这里也是你们缝穷的地方?”
金枝忙仰头说:“老总,我刚从乡下来,还不懂得规矩。”
在乡下叫惯了老总,她叫警察也是老总,因为她看警察也是庄严的样子,也是腰间佩枪。别人都笑她,那个警察也笑了。老缝婆又教说她:“不要理他,也不必说话,他说你,你躲后一步就完。”
她,金枝立刻觉得自己发羞,看一看自己的衣裳也不和别人同样,她立刻讨厌从乡下带来的破罐子,用脚踢了罐子一下。
袜子补完,肚子空虚的滋味不见终止,假若得法,她要到无论什么地方去偷一点东西吃。很长时间她停住针,细看那个立在街头吃饼干的孩子,一直到孩子把饼干的最末一块送进嘴去,她仍在看。
(节选自《生死场》第十四章)文本二:
关于小说的情节,福斯特说过:“‘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童庆炳说:“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变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按照以上的标准来看,萧红小说中的情节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情节。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情节大多是简单散乱的,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写得像散文一样。
萧红的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模式,看起来结构散乱,似乎是写作能力不成熟的表现,而实则为萧红的创作优点所在。萧红的小说舍弃了对情节完整性的雕琢,在缺乏逻辑的场景和画面的变换中,将人类生存的面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真挚感人又有刺骨的悲凉。这样的文章能引发我们对民族命运悲剧性的深切思考,虽然小说的形式美感不够,但是意义却是深刻的。萧红是一个感情胜过理智的作家,她没有鲁迅的理智和才能,不能够在小说完成之前就为人物预设结局,她是靠心灵的直觉来写作的,小说缺少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显得粗糙,但是却获得了令人意外的真挚感。萧红小说常被批评为情节上不足,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萧红强的表现。
(选自张苗《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锦绣•上旬刊》2020年8期)(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金枝从乡下来到哈尔滨,渴望改变生活;她过着奴隶般的耻辱生活,展现出当时普通人“生”之艰难。
B.小说语言表达富有情感,如“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她对“进城”的期待。
C.小说中的母亲可亲可敬,在女儿去哈尔滨时,她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送给女儿并左右叮咛,爱女之心溢于言表。
D.“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一句在描写眼前景色的同时,自然引出金枝到达哈尔滨城后内容的描写。
(2)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金枝“到都市里去”来组织材料,在反映主人公悲惨遭遇的同时,也突出了主人公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
B.文本一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地揭示社会环境,如“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就交代了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现实。
C.文本一结尾写“她停住针”,细看“吃饼干孩子”,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细腻地表现出金枝此时极度饥饿。
D.萧红的小说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她靠心灵的直觉来写,虽然小说结构散乱,但仍能展现人类生存的面貌。
(3)文本一中,小狗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4)“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请结合文本一加以说明。组卷:43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常伴我们左右的手机,其卫生状况令人吃惊。① ,在108位医务人员的手机表面,仅每平方厘米就存在12万株细菌,其中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达39株。因此,手机消毒刻不容缓!
我们可以用手消毒液、湿巾或75%乙醇给手机消毒。手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葡萄糖酸洗必泰和乙醇,可有效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及致病性酵母菌。湿巾分普通湿巾和消毒湿巾,普通湿纸巾由含有纯水和植物提取物的无纺布制成,有一定的杀菌成分;消毒湿巾含有一定比例的消毒液,② 。75%的乙醇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容易获得,推荐使用。
一次消毒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手机表面会慢慢积累多种病菌,因此,③ 。在给手机擦拭消毒时需注意,在擦拭手机前应先洗手。拆下手机壳后应一条一条擦拭,最后擦拭四角及边框,切忌胡乱涂抹。手机擦拭消毒后要及时擦干,防止消毒液或酒精渗入手机内部,影响手机性能。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组卷:15引用:9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凌晨,环卫工人冒着刺骨的寒风开始了工作,用扫帚为街道“卸妆”,迎接一天的车水马龙;旭日初升,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已经到岗,纵然雪落满头、寒风如刀,他们仍然坚守岗位,履行防疫职责,以身体铸就铜墙铁壁,阻断病毒传播。午后,电力工作者攀上“高塔”,凌空起舞,打冰除雪消除隐患,捍卫电力通畅;入夜,交警们冒着沙尘,维护交通秩序,为辛劳了一天的人们保驾护航,指引方向……还记得那张刷爆朋友圈的大连海洋大学师生志愿者在大雪中运送防疫物资的照片吗?多像此刻的无数劳动者,顶风冒雪,心手相连。这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给人以无穷力量的那句嘱托——“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学校高三年级拟举办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