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怀柔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1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组卷:12引用:3难度:0.6
二、文言文阅读(共21分)
-
2.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有删减)(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边境 ②何厌之有 厌:满足 ③秦伯说 说:高兴 ④亦去之 去:到 ⑤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管:钥匙 ⑥穆公访诸蹇叔 访:询问 ⑦公辞焉 辞:告辞 ⑧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
B.②⑤⑦
C.③⑥⑧
D.④⑤⑦
(2)下列对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是) ②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③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乃:才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只有 ⑤无乃不可乎 无乃:恐怕 ⑥且使遽告于郑 遽:马上 ⑦其谁不知 其:加强语气,不译
B.①②③
C.②⑥⑦
D.④⑤⑥
(3)下列对句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
郑国的石甲父、侯宣多把子兰接回来做太子,向晋国讲和。
B.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军队劳苦却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
C.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你们久住在我们这里,我们的干肉、粮食、牲口都竭尽了。
D.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攻打它不能取胜,包围它不能继续,我们还是回去吧。
(4)请将下列含有“焉”字的例句字母写在“焉”的对应义项后面。
焉:①语气助词,不译;例句
②代词,如它、他、他们等;例句
③兼词,于此,例句
④疑问词,哪里,怎么;例句
A.子亦有不利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将焉取之
E.公辞焉
F.崤有二陵焉
G.余收尔骨焉
H.使皇武子辞焉
(5)阅读材料二,请自己的话概括蹇叔反对穆公袭击郑国的理由。
(6)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郑国解除秦晋之围的原因。组卷:13引用:3难度:0.6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1】
杜牧
六朝文物【2】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3】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4】,参差烟树五湖东。注释:【1】此诗作于开成三年(838)杜牧为宣州团练判官时。这是诗人第二次来宣州,八年前,杜牧曾在宣歙观察使(治宣州)沈传师的幕下供职。【2】文物:本指礼乐典章制度,此指有形的古代历史文化遗迹。【3】人歌人哭:“歌哭”语出《礼记•檀弓》,言喜庆丧吊。【4】范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曾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灭吴,事成后弃官隐于江湖。《吴越春秋》说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于阁上览眺草色连空,天淡云闲,勾起了古今联想。
B.颔联写出了亘古不变的山光物态,也写出人世的种种悲欢离合。
C.颈联展现了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两种景象,并非同时之景。
D.尾联写诗人怀念范蠡的风采,因而效仿他乘舟东行,游于五湖。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意象多高度浓缩,既写眼前景,又容纳大跨度的时空,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B.诗人追缅范蠡,这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遥想周瑜寄托的生命追求相似。
C.此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表现出与杜甫《登高》一诗同样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
D.全诗节奏轻快而流利,格调雄浑豪放而又沉郁厚重,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
(3)有学者评价:“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请根据全诗内容,说明景中蕴含着哪些情感。组卷:28引用:2难度:0.5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子路自信地认为,在“千乘之国,①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六朝旧事随流水,②
(3)《登高》中,诗人因国事艰危而感伤涕零的诗句是“③
(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以地事秦,④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⑤
(6)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有善始者实繁,⑦
(7)《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⑨组卷:6引用:1难度:0.6
六、写作(共60分)
-
11.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在书写青春、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多少人迈出了笃定自信的关键一步;在科技攻关、脱贫攻关的征程中,多少人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身影;生活中,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潇洒转身的那一步,饱含着智慧与诗意;攀登时,直面一座又一座高峰,仍需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信念……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一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健康,人物形象鲜明,故事设计合理,感情真挚自然;有描写、有细节。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组卷:10引用:5难度:0.7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众多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点燃了亿万网民的英雄情结,“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