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安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时代都不会只有一种时尚、一种声音、一种思想,必然是诸色杂处、诸音争鸣。然而,经过时间的淘洗,总是有一种精神流传下来、一个声音在岁月中回荡,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代表。这便是主流的精神。而主流的文论总是在这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中,在创作实践中前行,总结经验教训,归纳为学理性的原则,又指导创作的前进。
我们多么希望当代文艺评论健康繁荣啊!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文艺评论实践离此尚远,评论的消沉与单调和“杂音”的喧嚣是当前文艺评论的主要病象。有人曾说:批评对象的缺失,造成批评队伍人才的流失和理论武库的贫血。这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文艺评论的消沉并不仅仅是创作的贫乏而引发的还应该看到文艺评论队伍本身的不足,以至于评论处于失语状态,于是乎杂音四起,一时间似乎成了正统,只要敢扯起哑嗓子喊几声,就成了不可一世的评论大师,竖起旗帜招摇过市。而一些正儿八经的文艺评论倒瑟缩起身子,摆出一副挨打的架势。
为什么此消彼长,正经文化的声音几乎被噪声淹没了呢?原因之一便是文艺评论缺乏坚如磐石的哲学理论基础。一些评论家对自己赖以剖析实际、总结经验、辨别真伪的理论武器都产生疑问,更遑论深刻钻研与精益求精。于是,将真理化为教条,将科学的方法论化为公式,对文艺创作实践的认识当然只能是表面肤浅甚至是言不及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一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评论却背道而驰,或者只将真理变作符号,或者由马克思主义文论粘贴起来的“文章”,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和捡拾西方文论的词语,排列成文,乔装评论文章一样,都是种吓唬人蒙事的行径。
文艺评论的单调、模式化,也是主流文艺评论消沉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对待什么作品,我们的评论都几乎从同一个模子里生发出来,而缺乏那种活泼生动的议论。比如,我们总是议论创作主体,而把接受美学扔在一边。我们似乎忘记了文艺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受众服务,让读者、观众明白创作者的心。于是,那些弄出许多云山雾罩只能证明创作者糊涂的文本的作者,可以毫无羞耻地叫出“霸权话语”,谁不明白他的玩意儿,谁就是低能儿。或者反其意而用之,“我是流氓”,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管你们喜欢不喜欢。好像只要无知就掌握了真理。
我们也极少从经济、从社会学的角度评断文本,好像我们的创作者都远离社会。其实,有些作品只要放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形态中加以考察,就辨得出它的虚妄,特别是那些以写新贵、“大款”与“白领丽人”、肉麻情爱故事的作品,异想天开之处、闭门造车之处,不可胜数。不懂经济,不懂政治,不明社会,几乎是我们当代作者、评论者中相当多数人的通病。
正经的正派的评论家大约还有一种过于宽宏的心态,以为杂音的评论也是评论之一,人家的权利不可剥夺,或者说,那些不正经的东西何惧之有,随它去吧。这是当今沉寂的文艺评论舜台上最为抢眼的“风景线”。抢眼的东西未必都是美丽的。它们的抢眼还在于应该抢眼的光芒正在暗淡。
然而历史总会消尽每个时代的杂音,只录下了那主流澎湃的涛声,今天也一样。别看主流文艺评论处于消沉状态,但它毕竟掌握着真理,那些歪论邪说的呐喊者不过虚张声势。主流的文艺评论与反映这时代精神的作品总会昂扬起来,流传下去。历史就是这样选择的。远的不说,清朝小说、笔记、抄本甚多,但是流传下来的是《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以及金圣叹和李渔等人的文论,当时曾名噪一时的许多文本都淹没在岁月的波涛中,今天有人爱在废纸堆中寻找当时的“杂音”,打扫尘土,再镀金色,也不过是过眼烟云。
让主流文艺评论发出最强音的信心是要有的,然而还要好自为之,努力学习,敢于搏斗,勇开道路。
(摘编自苏叔阳《让主流评论发出最强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文艺评论队伍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文艺评论杂音四起,病象环生。
B.文艺评论家如果缺乏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就会使评论肤浅或言不及义。
C.文艺评论的单调、模式化会让文艺评论家难以辨别出文学作品的虚妄。
D.正经正派的评论家过于宽宏的心态使文艺评论的舞台更丰富活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饱满的情感、形象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号召主流评论要敢于发声。
B.文章针对当前文艺评论不健康的状况重点分析了原因,并指出了危害。
C.文章从理论基础、评论方式、评判角度三个方面分析了主流评论声音较弱的原因,角度全面多样。
D.文章首尾圆合都站在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指出只有主流之声才会流传下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主流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共同的责任,文艺评论要指导文艺创作的发展。
B.文艺评论评价文艺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该作品能否让读者、观众理解和接受。
C.当今文艺作品如果写新贵、“大款”与“白领丽人”,就会创作出离现实社会较远的作品。
D.当今主流文艺评论处于消沉的状态,但只要自知善学、敢于发声与创新,也可能发出最强音。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上,22个中西部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郑重签名,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掷地有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军令状的,只有脱贫攻坚这一项工作。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抓好脱贫攻坚工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
有学者评论,只有中国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升为制度,进而成为能够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显著优势。面对贫困,全国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这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做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
(摘编自《脱贫奇迹背后的制度优势》,求是网2021年3月5日)材料二:
在湖南安化,黑茶产业摆脱粗放生产模式,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在安徽长丰双河社区,“稻虾共养”产业扶贫模式让村民腰包更厚实;在河北阜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落实,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走出深山,迎来新生活……
在宁夏,曾有一位扶贫干部被称为当地扶贫办的“数据中心”,他掌握的数据能具体到贫困户养了几只羊、种了几亩马铃薯。在全国各地,如此用心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能精准掌握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正是因为他们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精准扶贫方略背后,是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辛勤付出,是无数扶贫工作者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精心用心、耐心细心,时时刻刻为困难群众着想,才绘出脱贫奔小康的锦绣画卷。
(摘编自彭飞《精准扶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材料三: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简称农发基金)驻中国和蒙古国代表马泰奥•马尔基西奥2014年来华工作。7年间,他深入中国农村地区参观考察,对于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有着切身体会。
“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一个历史性成就。”马泰奥说,中国成功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
“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如此之短时间内,带领如此多人口摆脱贫困。”马泰奥介绍,在与中国合作初期,农发基金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我看到,中国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程度显著提高;通过建设水井、运河等,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有了更多收入;随着科技的应用,农民能更快获取信息,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广、利润更高……”
在马泰奥看来,中国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全面的发展框架”,有助于巩固脱贫成就、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坚持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向农村地区投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中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动力强劲。未来,农发基金将把工作重点逐渐转向减少社会中存在的脆弱性问题。我们愿同中方共同努力,为中国农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乡村生活更具吸引力。”马泰奥说。
(摘编自《让乡村生活更具吸引力》,《人民日报》2021年3月5日)(1)下列对脱贫攻坚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署军令状,这体现了国家脱贫的决心。
B.在脱贫攻坚战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激发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
C.扶贫工作者精心用心、耐心细心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原因。
D.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但脱贫工作仍未结束,还要巩固脱贫成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地区走出了不同的扶贫之路,这体现了精准扶贫指导思想中的精准识别因地制宜。
B.马泰奥深入中国农村地区参观考察7年,所以他对中国脱贫攻坚成就的肯定值得信赖。
C.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不仅消除了我国的绝对贫困,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宝贵经验。
D.马泰奥认为,中国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全面的发展工程,其目的为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
(3)根据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我国脱贫奇迹背后有哪些制度优势。组卷:4引用:1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赵所长
汪曾祺 一九六一年夏天,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来一位新所长,姓赵。所里很多工人都知道他。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一个武工队长,常在这一带活动。老人们都说他“低头有计”,传诵着关于他的一些传奇性的故事。他的左太阳穴有一块圆形的伤疤,一咬东西就闪闪发亮。这是当年的枪伤。
他是骑了一辆自己装了马达的自行车来上任的,还不失当年武工队长的风度。他一来,就下地干活。在大田、果园、菜园、苗圃,都干了几天。他一边干活,工人一边拿眼睛瞄着他。结论是:“赵所长的农活——啧啧啧!”他跟工人在一起,说说笑笑,不分彼此。工人跟他也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所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
干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活,他把所里历年的总结、重要的会议记录都找来,关起门看了十几天,校出了少错字。然后,到科研人员的家里挨门拜访。访问了俊哥儿李。
看见老李屋里摆了好些凳子,知道他那些攻谷子低产关的农民朋友要来,老赵就留下来听了半天他们的座谈会。中午,他捧了一个串门大碗,盛了一碗高粱米饭,夹了几个腌辣椒和大家一同吃了饭。饭后,他问:“他们的饭钱是怎么算的?”老李说:“他们是我请来的客人。”——“这怎么行?”他转身就跑到总务处,“这钱以后由公家报。出在什么项目里,你们研究!”
访问了早稻田。
“张老,张老!我来看看您,不打搅吗?”
“欢迎,欢迎,不打搅,不打搅。”
“我来拜师了。”
“不敢当。如果有什么关于水稻的普通的问题……”
“水稻我也想学。我是想来向您学日语。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工作需要,我学了点日语,——那时要经常跟鬼子打交道嘛,现在几乎全忘光了。我想拾起来,就来找您这位早稻田了!”
“我不是早稻田毕业的。”
张老是个水稻专家,每天起得最早,一起来就到水稻试验田去。他是日本留学生。有一些老工人听说日本有个早稻田大学,就不管他是不是这个大学毕业的,派给他一个“早稻田”的外号。
赵所长把“早稻田”的来由告诉早稻田,这位老科学家第一次知道他有这样一个外号,他哈哈大笑:“我乐于接受这个外号。我认为这是对我个人工作的很高的评价。”
赵所长问张老工作中有什么困难。
“我需要一个助手。”
“您看谁合适?”
“沈沅。”
“还需要什么?”——“需要一个柜子。”
“对!您看看我的这些资料!”
“柜子,马上可以解决,半个小时之内就给您送来。沈沅的问题,等我了解一下。”
沈沅正在菜地里收蔓菁。
“哎,沈沅!赵所长叫你上他屋里去一趟。”
“知道啦。”
什么事呢?她微微觉得有点不安,在大渠里慢慢地洗了手,慢慢地往回走。
所长不在屋。门开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趴在桌上画小人。
孩子听见有人进屋,并不回头,还是继续画小人。
“您是沈阿姨吗?爸爸说,他去接一个电话,请您等一等,他一会儿就回来。您请坐。”
孩子的声音像花瓣。她的有点紧张的心情完全松弛了下来。她看了看新所长的屋子。
墙上挂着一把剑——一件真正的古代的兵器,不是舞台上和杂技团用的那种镀镍的道具。鲨鱼皮的剑鞘,剑柄和吞口都镂着细花。
一张书桌。桌上有好些书。一套《毛选》、很多农业科技书:作物栽培学、土壤、植保、果树栽培概论、马铃薯晚疫病……两本《古文观止》、一套《唐诗别裁》、一套装在蓝布套里的影印的《楚辞集注》、一本崭新的《日语初阶》。桌角放着一摞杂志,面上盖着一本《农大学报》的油印本:《京西水稻调查——沈沅》。
一个深深的紫红砂盆,里面养着一块拳头大的上水石,盖着毛茸茸的一层厚厚的绿苔,长出一棵一点点大,只有七八个叶子的虎耳草,紫红的盆,碧绿的苔,墨蓝色的虎耳草的圆叶,淡白的叶纹。沈沅不禁失声赞叹:“真好看!”
“好看吗?——送你!”
“……赵所长,您找我?”
“你这篇《京西水稻调查》,写得不错呀!有材料,有见解,文笔也好。科学论文,也要讲究一点文笔文如其人!朴素,准确,清秀。——你这样看着我,是说我这个打仗出身的人不该谈论文章风格吗?”
“……您不像个所长。”
“所长?所长是什么?——大概是从七品!——这是一篇俄文资料,张老想请你翻译出来。”
沈沅接过一本俄文杂志,说:“我现在能做这样的事吗?”
“我这个人,存不住话。告诉你,报告已经写上去了,估计不会有问题。本来可以晚几天告诉你,何必早一天告诉你,让你高兴高兴,不好吗?有的同志,办事总是那么拖拉。他不知道,人家是度日如年呀!——祝贺你!”他伸出手来。
沈沅握着他的温暖的手,眼睛湿了。
(节选自汪曾祺《寂寞与温暖》,有删改)文本二:
不少朋友在追忆汪曾祺的文字里,都说起他为人的随和、恬淡,为文时也体现了心闲气定的风格。这是不错的。
一个大半生处于乱世的人,怎么能做到时时处处心闲气定?我在他的《跑警报》里找到一点解释:“他们(按指日本侵略者)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节选自邵燕祥《汪曾祺小记》)(1)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运用了很多省略问答提示的精练对话,这些对话既展示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又自然地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B.关于张老“早稻田”外号的来由,作者运用了插叙手法,前后衔接自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也使张老的形象更生动。
C.“孩子的声音像花瓣”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刻画出孩子声音的美好,是为表现出孩子正处于花朵般的年纪,心地单纯、娇美可爱。
D.文本一的小说语言风格符合文本二中提到的汪曾祺“为文时也体现了心闲气定的风格”,朴素凝练的语言将人情世故叙写得有滋有味。
(2)《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进贾府,借黛玉之眼传出荣国府种种。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中是借助哪几双眼睛传出赵所长的形象的。
(3)文本二中提到:“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请结合文本一说明赵所长身上的“儒道互补”精神。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黑颈鹤来说,仙气绝对称得上,就是洁白这个词可能有点消受不起。黑颈鹤鸟如其名,①______此外用于飞翔的羽毛也是深黑色,这样的配色可能有助于他们在寒冷的高原更好地吸收阳光带来的热量。
我国是鹤类大国,全世界15种鹤里有9种都能在我国见到,而黑颈鹤是其中唯一一种在高原生长繁殖的鹤类。不过,相比于名声在外却难得一见的丹顶鹤、白鹤,②______。在夏季,无论你是在若尔盖的花海漫步还是在青海湖边自驾游,都有可能看到黑颈鹤成双成对的身影,还有黄绒绒的小鹤在“亦步亦趋”。冬天来临,许多黑颈鹤会飞到南方更低海拔的区域。州的草海,云南的大山包湿地,西藏的林芝,都是冬日观赏黑颈鹤的好去处。
在西藏南部林芝地区越冬的黑颈鹤,大约在三月中旬时踏上北返青海湖的路程。这段一千公里的迁徙之旅,黑颈鹤只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来完成。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高原地区,黑颈鹤能在绝大多数时间内保持十公里以上的时速,最多一天就要迁徙数百公里。相较于春季,同样的迁徙路线,黑颈鹤③______:它们会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秋季迁徙上,不仅飞得更为悠哉,还会在更多的地方驻足停留,走更多的弯路。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别提取上文各段的主要信息。每句不超过25个字。组卷:3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0多年前,甲午海战。邓世昌指挥“致远号”战舰奋勇作战,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后“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00年前,嘉兴南湖。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14名代表在一艘丝网船上召开了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21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继5年前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一号航天飞船完成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后,又将迎来一个航天发射高峰年。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飞船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展翅欲飞。
不同的船有不同的命运,也有不同的故事。阅读这些“船”的故事,你有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呢?请你在班级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中发表演讲,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