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5 22: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读书?第一,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知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人的脑很大,与猴不同,人能造出语言,后来更进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累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很多脑力。但是把知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知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
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不错,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但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近。不读书,学问不能进去,读书没有门径,学问也不能进去。曾子固说过:“经而已不足以致经”,所以他对于《本草纲目》、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在《墨子》一书里,差不多各种学问都有,像光学、力学、逻辑、算学、几何学上的圆和平行线,以及经济学上的购买力和货币,几乎什么都讲到了,但你要懂得各种知识,才能懂得墨子。总之,读书是为了要读书,多读书更可以读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书难读。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奴隶或向导。我们要打倒难读,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若是我们有了基础的科学知识,那么,我们在读书时便能左右逢源。
第三点,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书是过去知识学问经验的记录,而知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所谓养军千日,用兵一朝。否则,学问一些都没有,遇到困难就要糊涂起来。例如达尔文把生物变迁现象研究了几十年,却想不出什么原则去解决,后来无意中看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说人口是按照几何学级数一倍一倍地增加,粮食是按照数学级数增加,达尔文研究了这原则,忽然触机,就把这原则应用到生物学上去,创了物竞天择的学说。譬如从前的人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天文学家哥白尼却主张太阳是世界的中心,绕着地球而行。据罗素说,哥白尼所以这样的解说,是因为希腊人已经讲过这句话,哥白尼想到了这句话可以解决这问题,便采用了。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节选自胡适《为什么读书》) 材料二:
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世上多少强读人,听到此语否?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且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果。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
(节选自林语堂《论读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印刷术被发明出来,许多书报就可以印制出来,这为人类传播知识。传承知识提供了便利。
B.曾子固说“经而已不足以致经”,是说如果仅停留在读经本身,就不会获得经的全部知识和内涵。
C.有人读书半世却读不出味来,其语言和写出的文章也就可能没有味,究其原因就在于读了不合的书。
D.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但人的气质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的人,书不可以强读,强读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虽然能筑巢,但是它却不懂得为了应付外在环境而去创造性地改革。
B.知识可以从书本中来,所以读书是人们继承过去知识遗产唯一的方法。
C.达尔文“物竞天择”学说的开创,得益于他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阅读。
D.林语堂认为要想读书读出味来,读者应该做到“先知其所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林语堂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进而做出的文章也必然会有味。
B.同一读者在不同年龄段读同一本书,感受到的味道也会不一样。
C.世上没有人人必读的书,所有书必须要等到思想成熟时方可读。
D.读者见解愈深,学问愈进,就愈能读出他们所读书中的味道。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围绕“读书”这个话题在阐述时的侧重点,以及各自论述的思路。
(5)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9引用:1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
雷蒙德•卡弗[美] 他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光亮的头发在脑后梳成一个髫——那男人想象它放下来披散在她小小的背后的样子——并在穿着皮衣的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他设法一睹她的面貌——她排在他前面——但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她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航空公司职员打断了他。那男人只好不再看——他猜她大概二十五岁吧——买了一张到东部某城市的二等舱来回票。他的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赶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然后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其中有不少他认为还是待字闺中的美丽少女,穿着流行杂志上的服饰。后来,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他很想在她搭机飞往她要去的地方之前,吸引她的注意,好请她一起喝杯酒,但他又想到,即使她朝他这边看,酒吧间的阴影可能也很难让她看见他。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但没有一个朝他这边走过来。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下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在飞机上看,他觉得有人挤着他。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
他说。她抬头看看他——她脸红了吗?——她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那男人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是在哪儿掉了呢?他想。他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的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子那么靠近我,他这么想,并且立刻想到了是她扒走了他的皮夹。他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他伸手进去摸一下那个信封,确定还在。他可以搭这班飞机,抵达目的地后,打个电话叫人来接他——因为他连搭公共汽车的钱都没有——然后处理完事情,再回家。但是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打电话回家,叫他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再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直令人窒息。他该怎么办?首先:找个警察,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描述那名年轻女子的样子。她真该死,他想,装出那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钱。她的脸红并不是害羞,而是担心被识破,这点最令他受不了。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将对警察隐瞒一些细节,只告诉他她做了什么,皮夹里有些什么东西。他咬紧牙根,他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那黑发女子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时,他吓了一跳,而又非常高兴,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就近告诉站在X光机附近的警卫。她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计程车和私家车在她身后逐渐聚拢的暮色中缓缓移动。她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那男人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
他说。她看着他,一点儿都不认得他的样子。“我不认识你。”
她说。
“你当然认识。”
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
“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你扒走了我的皮夹。”
他说,并且为他用了“扒走”这个字而沾沾自喜,认为比偷、窃,甚至抢字,更口语化。“你说什么?”那女子说。
“我知道你做了——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她神色凝重地端详他。
“好吧。”
她说,然后从她腿上的黑包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
“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子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他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那个黑发女子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服务区附近,穿皮衣的黑发女子和金发女子正谈得入神,她们可能正在商量接下来的“围猎”计划。
B.两名女子在交谈后分手各自离开,并没有直接朝着“他”走去,说明她们缺少偷窃经验,不敢直接下手。
C.当皮衣女子听到自己如果不交出皮夹就要被交给警察时,她因为内心害怕而神色凝重地望着“他”。
D.穿着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一定是她们的同伙,因为在关键时刻,她伸出脚绊倒了正在追赶皮衣女子的“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皮衣女子感觉有人瞪着看她时突然将目光下移,表明她内心的羞涩,和下文有人主动和她搭讪露出“怪异的笑”形成照应。
B.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C.穿皮衣女子外在形象的美丽和偷窃行为的丑陋,“他”偶遇皮衣女子的美好想象和最后被“围猎”的结局构成对比。
D.在小说结尾,原准备报警抓皮衣女子的“他”,最后却发现金发女郎带着警察抓“他”,充满戏剧效果。
(3)请梳理出“他”从丢失皮夹到最后金发女郎带着警察出现在他摔倒时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本文在情节安排上颇为用心,请结合文本谈谈其精妙之处。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而言,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①
体育活动应该丰富多彩,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据调查统计,②
体育习惯的养成,固然与学校教育有关,但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B.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体育活动
C.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需求越来越多
D.体育课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2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感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有网友在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网友们说,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美,治好了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
反观当下,类似“颜值即正义”这类畸形的价值观仍然大行其道,甚至于只要颜值够高,即使犯了罪也有人同情。粉丝对偶像的“无脑式”追捧行为,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点,已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8引用:2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