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3 13:0: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做香囊、包粽子等亲子活动备受欢迎,龙舟、桨板、皮划艇等多样化水上活动颇受追捧……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推动了健康文明过节,使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文化发展自有其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最近几年的端午节,内涵丰富的具有端午文化特色的线上科普、文艺演出、民间游戏、特色旅游等活动接地气、有人气,让人们得到文化的滋养。再如,“云观展”、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文化传承创新获得强劲动能,开启无限空间。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好多种文化业态,有助于提升大众参与度,增强审美趣味,提升美育素养,也有利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别开生面。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大浪淘沙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统节日具有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定会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我们也必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摘编自王巍《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
    材料二:
          岁至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传统佳节之所以被我们摆在极高的位置,正是因为它对于中国人骨血中的精神传承,有着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塑造。对于端午节来说,它在传承和赋能中更加生机勃勃。看这一节日里的经典场景,能让我们对端午节根脉绵延、千年不绝的文化轨迹有更加清晰的感知。
          情怀端午,缅怀爱国爱民的先贤。“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到端午节,自然会联想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汨罗江那一泓江水历经了时光的淘洗,让以爱国情怀为核心要素的屈原精神走过了千年,历久弥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把家国放在心中的先贤们,已由历史中个人的纤纤一脉汇聚成民族的精神丰碑,为端午这样的传统佳节赋予精神内涵。
          文化端午,品味岁月积淀的底蕴。传承是最好的记忆,开创是最好的永存。对于积淀了千年底蕴的端午来说,后人对于它的打开方式,始终离不开念兹在兹的“文化”二字: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包起粽子是有模有样,文化广场上《离骚》的诵声朗朗,大江大河里的龙舟在劈波斩浪,纪念屈原的原创音乐剧《九歌》正火热上演……深奥的传统文化看起来不易破题,但很多人已经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端午模样。“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端午节里的文化表演、民俗体验、非遗展示等活动遍地开花,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有了亲身感悟。
          健康端午,乐享辟邪祛病的安康。端午时节,许多人家都会将艾草、菖蒲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对于卫生健康的看重,绝不仅仅是美好的祈愿——“艾香”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具有东方智慧的先祖们早已经在和大自然的接触中积攒了辟邪祛病的诸多经验,并在代代相传中注入了关于“安康”的理解和诠释。
          千年端午,让传承溯流而上。从时光轴上看,端午节所走过的岁月太过久远,好在它并没有无奈蒙尘,也没有被时代抛落,而是在后人的传承中越擦越亮。解析端午佳节的深厚内涵,无需拉开太长的视野,一场仪式、一次咏唱、一片粽叶、一身汉服,都能从中感受到传统佳节里的灿烂辉煌。这种文化传承久久存在于华夏儿女的肌理下、血脉里,让无数的人向着更开阔的未来奔涌而去,同时也将端午的坚守与传承无限拉长。
           (摘编自韦丰《千年端午,让传承溯流而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但材料一强调要在传承中有创新,材料二强调要在传承中追溯文化根脉。
    B.材料一告诉我们,传统节日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乡土社会,这里的“乡土社会”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C.材料二指出,与传统经典、传统技艺不同,传统节日因其独特的精神传承,被人们摆在了最高位置,其他形式无法取代。
    D.材料二认为,每逢端午节,每家将艾草、菖蒲绑起来插在门楣上,的确具有辟邪祛病的功效,这一做法值得代代相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能够帮助我们感受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B.当下,以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这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C.在端午节的各项活动中,如果纪念屈原的活动缺失,端午就没有了文化底蕴。
    D.既然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端午非遗展示活动就要开展起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端午活动说起,然后进入“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的论述。
    B.材料二引用屈原和纪念屈原的诗句,凸显了屈原的伟大精神,增强了文化底蕴。
    C.材料一以除夕守夜、诗意端午为例,论证了节日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创新的观点。
    D.材料二从情怀端午、文化端午、健康端午和千年端午这四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打开方式”和“越擦越亮”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
    (5)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下面这个端午活动的认识。
          2023年端午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沉浸式实景演出以峡江两岸为天然幕布,将山水美景、人文气象与文艺表演融合,让千年文化以文艺之美飞入寻常百姓家。

    组卷:7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芦花虾
    邓 刚
          西海滩平坦而开阔,一色是面糖般的细沙。涨潮时白花花的浪卷儿没遮没拦地滚滚而来,顷刻把大地盖得满满的,一片银波绿浪,好似大海,很唬人;退潮时那一望无际的大绿毯子,哗哗地卷走了,眨眼工夫,闪出偌大的一片沙滩来。
          “海干了!……”赶海的人们三五成群,兴奋地喊叫着,光着脚板子,呱唧呱唧地走下去。张书琴也跟在后面,但不吱声。她是才走出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退潮后的沙滩上呈现出密密麻麻的小圆眼儿,芦花虾就藏在那里面。捉它得有一套办法:用一根筷子长的细芦棍,前端绑上一撮羊毛,叫羊毛笔,将羊毛笔插入沙眼里,那芦花虾最烦这羊膻味儿,忙用爪儿抓住羊毛往外推,捉虾的人看到露在外面的半截芦棍晃动了,便猛地一抽,就势把抓着羊毛的芦花虾也带了出来。海边人叫这为“钓芦花虾”。
          书琴初学乍练,技术不高,她找了一片眼儿多的地方,把羊毛笔一支支去插,然后蹲在那里紧张地等待。但芦棍纹丝不动,好像芦花虾知道她是生手,欺负她。当插下去的芦棍儿终于开始晃动了,她却又紧张得发抖,手头不利索,抽得慢些,那芦花虾警觉了,松开爪子,让她抽个空。转转大半天,只钓了十几只芦花虾,累得书琴腰痛腿酸。
          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哥哥是二十五六的汉子了,他看中了斜对门的小菊姐,小菊姐对哥哥也有意,可哥哥不敢爱。书琴是个细心而要强的人,她一咬牙,抬起卖芦花虾的筐。她小时候跟大人到西海玩过,看到钓虾的人将芦花虾从沙眼心里拽出来,觉得是件好玩的事。然而生活不只是好玩。
          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李海菜!在学校里书琴和李海菜是老对儿(同桌),但她念书最差,身上老是冒出一股海菜味儿。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唏”地一声要笑,但又赶紧缩一下脖子止住了,呱唧呱唧地踩着水花走了。
          书琴望了自己的筐子一眼,觉得很不服气,又朝海里边瞅了瞅。她知道鬼儿滩,赶海的媳妇们都馋那块地方,就是没有胆量去。但书琴瞧不起的李海菜敢去,那么一大筐肥肥的芦花虾……
          这时,潮水回头了,赶海的女人们互相呼唤着往岸上走,水里男子汉们都将簸箕高高地撅出水面,网兜子里一阵阵抖动,使他们高兴地唱起来:“蟹子肥哟,虾儿鲜!赶海的人儿,乐颠颠……”看来是收获不小。
          书琴用卖虾的钱买了水萝卜、凉粉儿和几个鸡蛋,她多么想买下那件粉色的确良上衣送给哥哥,再叫哥哥送给小菊姐……然而她筐里的芦花虾太少了。
          晚上,哥哥看到一碗颤颤巍巍的海凉粉,看到皮红肉白的糖拌水萝卜丝儿,看到金黄色的炒鸡蛋,咧着嘴笑道:“净新鲜货,可破费大了!”
          “我能挣钱!”书琴笑道。
          “怎么说?”
          “自负盈亏!”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同学李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便高兴地又逗了哥哥一句:“你使劲吃!”
          ……
          金红色的朝阳,淡蓝色的天空,银白色的细沙,绿盈盈的海水,这些明快的自然色彩使世界显得格外美好。一对水鸭子嘎嘎地叫着从书琴头上飞过去。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浪卷中浮现,比岸上望着的大多了!书琴欢喜若狂,她不顾一切地向前扑着,跳跃着,湿透了的蓝底白花衣衫在水波里闪动,仿佛一条蓝背银点的小鲅鱼,在泼剌刺地游窜。
          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羊毛笔在她的手心里发抖,只要插下去,那几十支芦棍便一齐摇动。书琴兴奋得有些昏头了,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
          那对水鸭子落在滩边的浅水里,飘飘摇摇地依偎着。书琴心里一动,想起哥哥,便对着空溜溜的沙滩大声说:“哥,你尽管把小菊姐娶来吧!”她还想大声地喊几句什么,但一时又找不准词儿。此时此刻,她觉得自己是天下最有能耐的人,不禁越干越欢。
          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
          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太阳没有了,蓝天阴晦了,海浪的颜色也暗下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怖朝书琴头上压来。书琴放下筐子,瞪着这白茫茫的雾气,脚下的海水开始悄悄移动,鬼儿滩的面积在渐渐缩小,她这才意识到:涨潮了!书琴不知怎么灵机一动,猛抓起一把沙子朝水鸭子扬过去,并“嗷嗷”地叫着吓它们。水鸭子拍着翅膀飞走了,书琴甚至有点兴奋地望着水鸭子飞走的方向,“那边一定是朝岸的方向”,于是她的泪眼里闪出光彩,抱着虾筐,奔下滩去。
          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巨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书琴猛地想起了李海菜,同样都是女的,她来没事儿,我来就不行,凭什么?太欺负人了!书琴激怒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
          陡然间,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书琴一下子惊醒了,她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搅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
          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同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
          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赶海?”
          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
          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就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又响起了——
          蟹子肥哟,
          虾儿鲜!
          赶海的人儿,
          乐颠颠!……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海滩平坦而开阔的地理条件,便于海边生活的人们在落潮时去捕捉芦花虾。
    B.“干啃哥哥那点工资”交代书琴的家庭情况,也暗示女孩焦虑而敏感的心理。
    C.同学李海菜曾到鬼儿滩的经历刺激了书琴,这也是她去那里赶海的主要原因。
    D.“待业青年”“的确良”等词语带有鲜明时代特色,透露出小说的写作背景。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芦花虾”设为标题,既契合人物活动的背景,又作为写人记事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缜密。
    B.本文以俭省的对话和书琴的认知感受来塑造哥哥和李海菜,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C.本文叙写主人公搏击海浪、成功脱险的过程,不仅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还细腻地刻画出她机智勇敢的品质。
    D.本文在讲述渔家女孩自强自立的动人故事时,又以清新的笔调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这与《哦,香雪》有些类似。
    (3)本文二、三两段具体描述捕捉芦花虾各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记述书琴在赶海过程中多次听到歌声,分别产生了哪些心理体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就在无定河旁边,听它日日夜夜的歌唱。据说,河走到哪里,它泛出的光泽,足以照耀你一生的岁月。年过,立春。硷畔底下只是一条小河,从石缝里流出来,温和、平静,但清冽。河水像一条细小的长蛇,冬季过后褪去冰层,亮出清澈见底的汩汩流水,像人体上的一根动脉血管,蠕动着,跳跃着,欢呼着。每个季节不会一样,只有在春天,它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流出很远很远,都是漫长地跋涉……
          小河与另一条河交汇后,无论是保持清澈还是混浊,都不影响大河的澎湃汹涌。无定河吸纳了千河万溪,哪怕一滴水珠,从不厌倦地改变着自己最初的样子,成为黄土高原上生命的象征。春风吹过,土地需要人去耕耘,我梦中的庄稼长势正好,出土的声音,拔节的声音,抽穗的声音,成熟的声音,多么壮观啊!
          这年的春天,我看着无定河冰面融化,冰凌堆叠着缓缓前行。春天,是个源头。一个人要找到归宿,还要经历多少次的仪式。与无定河一样,提炼、重构、流光溢彩地走向壮阔……
    (1)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叶圣陶《苏州园林》
    B.这据说是“征服中国的唯一方法”……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鲁迅《出卖灵魂的秘诀》
    C.据说,时间是最好的医师,能慢慢治好了一切苦痛。对于瑞丰,这是有特效的……——老舍《四世同堂》
    D.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赵宗成《观潮》
    (2)文中第一段“蠕动着,跳跃着,欢呼着”如改成“蠕动,跳跃,欢呼”,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三个逗号不能改成顿号,请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4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万物之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为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