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二中高考语文最后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小说插图原本寄生于语言叙事文本,是小说故事的图像再现,那么,它逃逸出来之后何以能够“独立叙事”呢?这不仅关涉到对小说插图本身的认知,更关涉到一般意义上的图像叙事,即所谓“说”何以可能的问题。
其实,小说插图逃逸册页后的独立叙事只是相对的,正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叙事插图在逃逸文本册页的同时,也会把原本所植入的故事牵连出来。那么,小说故事何以能够像“泥巴黏连在萝卜上”那样黏连在了图像上呢?参照胡塞尔的现象学,可以用“象晕”的存在进行解释:故事被稀释为“象晕”黏连在了图像上,就像泥巴被水份稀释后黏连在了萝卜上,从而使逃逸后的图像叙事成为可能。
“象晕”即由语象群建构的意象之晕、心象之晕,植根于语言能指,蛰伏于叙事全过程,储存在受众的记忆中。所谓小说“插图”,不过是将不可见的叙事语象凝定为可见的,进而蒸腾为“象晕”而被楔入记忆的深处。也就是说,“象晕”之所以使逃逸后的图像叙事成为可能,归根到底涉及到“语象”与“图像”关系:二者的相似性决定了后者再现前者之可能,也决定了观看后者的同时可将前者唤醒,因为故事的“象晕”已被铭刻在了记忆中。于是,面对眼见的图像能否“读”出相应的故事,也就与插图所在的空间位置无甚干系,关键在于记忆能否识别图像与语象的相似性。换言之,所谓“小说插图系扣于故事链条”,只是就图像所再现的叙事流断面(故事节点)而言,只是对叙事流“出相”位置的学理性规定,并不涉及图像在物性空间的实存与定位;插图在册页中的位置不一定与其相应的“白纸黑字”一一对应,“上图下文”式的对应关系只是插图版式的一种;被置于章节(回目)的开篇,或集中置于小说的卷首等,也是常见的文图组合方式。小说插图逃逸文本册页而独立叙事同样如是,如果能唤起记忆中的“象晕”对它的认同,认同图像与语象具有某种相似性,图像的独立叙事也就自然生成。
这样,从小说的语言叙事到插图明见,再到插图的逃逸及其相似性认同,也就建构了“可见与不可见”的往复回旋:小说叙述了不可见的故事→插图照亮褶皱使其成为可见的不可见的→“象晕”默存于记忆→插图黏连着可见的故事逃逸册页而独立叙事→可见的故事图激活“象晕”被重新认同。“可见与不可见”这一往复回旋可谓圆润流畅,盖因“象晕”蛰伏于叙事全过程的始终:故事“象晕”存储于记忆而非只锚定在册页,从而使图像逃逸后的独立叙事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在图像独立叙事的“背面”,实则是隐秘的“象晕”在叙说,可见与不可见之双簧演艺由此而活现、生动,本来不透明的图像由此而变得透明。小说插图作为故事的图像再现,逃逸文本而独立叙事之所以可能,不全在于图像本身的再现功能,更在于对图像的回忆是否可能;同义反复,图像对故事的再现之所以可能,也不全在于“图说”与“言说”的相似性,更在于图像能否将记忆中的“象晕”唤醒。因此,与其说故事图是对故事的图像再现,不如说它是对记忆及其“象晕”的迎合。
(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材料二:
当网络小说成了“生活图像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地以叙事的图像化参与生活图像的建构时,图像诉诸“知觉”的表现力,它的“唤起”特性就被激活,开始发挥作用。传统文学阅读的沉默、静思、体悟被视觉性的观看、凝视替代,“读”这一概念因为获得了更多的视觉化意义而被重新定义,恰如阅读史家费希尔指出的,“电子阅读本身,将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最终定义‘读’这一概念”。这样。在当下的网络小说中就出现了迎合观看的各种视觉呈现。比如,人物造型上的“男帅女靓”,器物描写上的雍容典致、细密周到,动作刻画上的立体性、活态化展示,以及空间画面上的铺陈浪费、光色声形俱全等。这种呈现极尽敷陈之能事,力求代入,唤起视觉的“味蕾”。显然,这是“形象大于思维”的叙事方式,体现了网络小说叙事视觉化倾向的指向,即外观成为小说的视觉追求目标,视觉成为一个欲望的象征,图像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爽感性的虚拟世界。
网络小说这样的爽感叙事极为遭人非议,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却传达出了叙事图像化的另一层意义。它通过“语一图”叙述折射“现代人的虚拟生存体验,展示了人机关系、人类在网络时代的命运与精神症候”,并以视觉化的方式诱导与释放图像时代人们的身体、欲望和消费,将人们现实的各类臆想具体化,传达他们在网络时代的视觉生存体验与文学想象,进而让人在各自的观看体验中行走,延长与拓展人们的视觉化感知与虚拟新现实体验,产生一定的审美抚慰与自我认同的社会效果。
现实生活中,人们借助于网络小说的“语—图”叙述与空间经营,可以突破现实,获得虚拟性的主体。身份,以超现实的方式莅临各类型的虚拟世界,投射与释放自我的欲望、情感,转移自我的焦虑、压抑。小说“极幻”即“极真”,虚拟与现实杂糅、切换,从幻想中来,到现实中去,既突出反映新媒介时代人们的虚拟生存体验,又以想象性呈现烛照读图的可能性效果。受众通过阅读,通常会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观看中切入不同的位置,体验在现实中无法碰触的各类人、事、物,从而突破自我限制,对现实欲望进行充分投射,达成身心的快适,“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中去,获得更强的心理感受”。这使得在现实空间之外,众多视觉虚拟新现实被开掘出来,既满足着新媒介语境与读图时代人们兴奋、刺激点快速游移的巨量需要,同时又创造着图像化符号与审美,延长着人们的生命体验与视像感知,实现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功用。
(摘编自周冰《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图原本寄生于语言叙事文本之中,逃逸文本后会把原本所植入的故事牵连出来,这使得逃逸后的图像叙事成为可能。
B.逃逸出来的小说图像能独立叙事,不在于图像在物性空间的实存与定位,关键在于记忆能够识别且认同图像与语像具有某些相似性。
C.因为图像逃逸后的独立叙事成为可能,从而使故事“象晕”蛰伏于叙事的始终,并且使其不仅仅出现在册页,而且长期存储于记忆之中。
D.人物造型上的“男帅女靓”器物描写上的雍容典致、细密周到等体现了网络小说叙事视觉化倾向,图像的世界正变成一个爽感性的虚拟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图作为故事的图像再现,逃逸文本而独立叙事之所以可能,不在于图像本身的再现功能,而在于对图像的回忆是否可能。
B.就图像的故事节点而言,小说插图系扣于故事链条仅仅是对叙事流“出相”位置的学理性规定,这表明图像与物性空间的实存与定位有很大关联性。
C.网络小说借助的“语—图”叙述与空间经营,创设虚拟的世界,仅仅是为了满足新媒介语境与读图时代人们兴奋、刺激点快速游移的巨量需要。
D.网络小说多以叙事的图像化参与生活图像的建构,与传统文学阅读相比,常常以视觉性的观看、凝视替代沉默、静思。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盗墓笔记》以悬疑惊悚的情节展现了地下世界、盗墓场景,塑造了张起灵的“强”、吴邪的“疯”、王胖子的“义”。
B.《后宫•甄嬛传》让主人公借助穿越的方式,展现出后宫空间场景、宫廷争斗内幕,塑造了甄嬛“职场”女性的形象。
C.《凡人修仙传》设计横跨人灵两界的大布局,展现了修仙世界、斗法场景与凡人修仙奋斗的过程。
D.《明朝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全景式地展示了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叙事图像化的网络小说为何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概括。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底片上的泰山
闫语
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
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
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
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
你说。我听。
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
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
“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神一般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太深奥,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
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了,但是却可以清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至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性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脸,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天赐神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奥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和谐。
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了泰山的缘故,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了?
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屹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五段借助“你”引出“底片上的泰山”,也交代了杜甫、李白、费尔韦瑟等人登临泰山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B.作者固执地认为“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是因为泰山庄严仁厚,肃穆方正,能带给人灵感与启示。
C.作者设想费尔韦瑟与孔子、杜甫、李白在不同位置相遇,在虚构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D.结尾所表达的关于“物”与“我”关系的理解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受是一致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内容,赋予泰山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
B.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
C.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自己和泰山的心灵之约。
D.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揉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3)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组卷:20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天和”核心舱发射,①
“造船必建站,建站为应用”。中国空间站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空间站的主要特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更替,华章日新。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然进入“快时代”,新四大发明见证的中国速度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也让人们的追梦之路更加顺畅。
“快时代”里有“慢风景”。81对公益性“慢火车”,155个无轨站、惠及600余个边远山区县百姓出行,“慢火车”不仅联通了城市和乡村,也让大山中的人们实现了走出去、富起来的梦想,更搭建了一条脱贫奔小康的共同富裕之路。它以抵达人心的温情,诠释了这个时代别样的情怀。
“快时代”里也有“慢一族”。“健康码”变“拦路码”、线上挂号难操作、智能终端太难学……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智能技术,成为了慢一拍的“银发族”的“数字鸿沟”,测试着社会的温度。
在“快”与“慢”之间,人们读懂了当代中国,也感受着这个时代的情怀和温度。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