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同步练习卷(6)

发布:2024/12/18 9:0:2

一、课内阅读。

  • 1.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各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睡觉)                  B、至承天寺(于是,就)
    C、无与为乐者(思念)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一致。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B、类比象征      C、即景生情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组卷:38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点字。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无与为乐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组卷:61引用:3难度:0.6
  •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是
     
    (朝代),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用法)。
    庭下如积水空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中间描写,展现了一幅隽永洁净的月色美景。
    C.结尾议论,表露了甘做“闲人”的人生志趣。
    D.作者自嘲,表达了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

    组卷:52引用:2难度:0.5
  • 4.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解衣 欲:想要
    B.月色入 户:这里指门
    C.遂承天寺 至:至于
    D.欣起行 然:…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与:相步于中庭。 念无为乐者。
    B.遂:至承天寺。 意将入以攻其后也。
    C.盖:竹柏影也。 乃悟前狼假寐,以诱敌。
    D.欲:解衣睡。 可汗问所
    (3)下列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B.怀民还没有睡觉,我们在院子里漫步时相遇。
    C.怀民也没有睡觉,我步行到院子里和他相见。
    D.怀民还没有睡觉,我们便相约在院子中间散步。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二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三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末句流露出作者被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组卷:39引用:3难度:0.7

二、对比阅读。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辨才于朝音堂,明日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
     

    少闲人
     

    ③以邀余
     

    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濯足惠因涧 尝射家圃
    B.得支径风篁岭 横柯
    C.殆非人间 千里者
    D.明日 不知有汉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组卷:164引用:2难度:0.5
  • 6.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苏轼是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欣然起行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4)“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
    (5)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

    组卷:85引用:2难度:0.5
  • 7.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午、未、申三时: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②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行:①月色入户,欣然起 ②将军向宠,性淑均(《出师表》)
    B. 乐:①念无与为 ②游人去而禽鸟也(《醉翁亭记》)
    C. 至:①遂承天寺 ②色愈恭,礼愈(《送东阳马生序》)
    D. 横:①水中藻荇交 ②浩浩汤汤,无际涯(《岳阳楼记》)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结合(甲)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4)(甲)(乙)画波浪线的句子,同是描写月色,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组卷:8引用:1难度:0.6
  •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注]①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②蒙茸:杂乱的丛草。③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④冯夷:水神。⑤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⑥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⑦畴昔:昨天晚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张怀民/十余里无迹
    B.水中藻、荇交/柯上蔽
    C.相步于中许/未复能其奇者
    D.庭下积水空明/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侧面突出月光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甲乙两文同为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作者心境的异同。

    组卷:12引用:1难度:0.2
  • 9.【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承天寺夜游》【乙】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苏轼《闲游》[注释]
    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念: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必归乡哉 何:
     
    ⑤与此孰 胜: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江山风月,本无常主。
    (3)【甲】【乙】两文都表现出作者虽遭贬谪,却颇有雅致,流露出豁达乐观的心境的句子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闲人”和“闲者”有哪些共同点。

    组卷:52引用:4难度:0.6
  •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语气词,罢了)
    B.余告故(助词,的)
    C.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D.余谪于黄(居住)
    (2)下列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承天寺夜游》是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B.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C.苏轼的著名诗歌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唐代文学家。
    (3)对(甲)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D.“闲人”在这里是指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组卷:4引用:1难度:0.3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绍圣六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倒行:顺来路往回去。③击汰:击水。汰,水波。④璧:平圆形的玉,这里指映在水中的月亮。⑤余甘:即橄榄。
    (1)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欣起行 顾影颓
    B.念无与乐者 折处辄
    C.相步于中庭 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D.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B.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C.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D.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生活态度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组卷:17引用:1难度:0.3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曩时,真一梦耳。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选自《东坡志林》略有改动)[注释]:高密:地名,今属山东;湖:指湖州;异物:指离开人世;④孑(jié):单独;⑤曩(nǎnɡ):昔时,指七年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遂与刘孝叔至松江    
     

    ④以歌词于天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B.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C.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D.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4)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可心境大不相同,简要说说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甲文:
     

    乙文:
     

    组卷:15引用:1难度:0.6

三、填空题。

  • 37.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运用比喻的妙处。

    组卷:97引用:2难度:0.7
  • 38.文学常识填空。
    美可以穿越历史,超越国界。翻开《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可以触摸到
     
    (填作者)的旷达之美;阅读
     
    (填朝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我们可以领略奇山异水之美。

    组卷:6引用:1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