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七)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化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实际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这也促使我想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一些问题,如个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问题等,以利于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摘编自费孝通《论文化自觉》)材料二:
在孔子标举“诗教”之前,诗早已被赋予社会功利与个体审美的社会功能。《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讲究讽谏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大雅》中《卷阿》和《烝民》就运用了讽喻手法,至于《小雅》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等则致力于情感的直接抒发。古代还有采诗、献诗、诵诗等民间社会习俗或惯例,而大臣或贵族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往往运用诗歌来寻求“讽谏”效果、达到自己意见被采纳的目的。也就是说,诗歌已经被普遍地用来产生“观风俗,知得失”的社会作用了,而且这种运用已成为一种社会传统。同时,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等礼仪中重视以诗言志、赋诗以观其志。《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从此处的“以知郑志”可见,“诗言志”已成为一种诗学原则了。通过赋诗表达意愿、主张和志向,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可以说,春秋时代引《诗》、赋《诗》的实践及“诗言志”论的提出,为后来“诗教”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实践依据和社会传统支撑。
依托这种周代社会实践和社会传统,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以“仁”为中心、以“克己复礼”为手段、以西周社会秩序及伦理规范为理想范式的儒家学说。诗教,正是他的上述主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兴于《诗》’,便是个小底;‘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个大底。‘兴于《诗》’,初间只是因他感发兴起得来,到成处,却是自然后恁地。”这三方面既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历时态要素,代表君子成人的三阶段或三环节,也就是孔子要求通过吟咏《诗》而感发兴起,通过习“礼”而树立人的规范,最后在“乐”的陶冶中成人;不过,也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共时态要素,它们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君子的成人大业。
孔子还善于在自己的从游式教学中实践这种诗教观。《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与儿子孔鲤的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提出的“兴、观、群、怨”正是孔子的诗教观的集中表达。“兴”是指《诗》的“兴发感动”力量(叶嘉莹语);“观”是指《诗》对社会状况的认知效果;“群”是指《诗》在人际交往中的融洽作用;“怨”是指《诗》具有下层对上层的讽喻和抒愤的效果。“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指以诗为“家”与“国”的社会礼仪制度服务。孔子希望通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君子”。孔子和儒家的诗教观为后世历代所发挥,朱熹《吕氏诗记序》指出:“其教实被于万世。”
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有的柔性感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实际上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由诗教观引申而有风教、乐教、文教等思想观念,体现了诗教传统在中国古代的强大影响力。
(摘编自王一川《诗教: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转型已不仅仅是“人口较少民族”的个别发展问题,而是更加突出地成为全人类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
B.在提倡诗教前,春秋时代的诗歌就已承担起讽谏达情的社会功能,“诗言志”也成为一种诗学原则,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
C.朱熹认为君子成人的三阶段,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先以“兴”奠定成人的基础,再通过“立”与“成”实现成人的目标。
D.从游式的教学方式是孔子诗教观的生动实践,倡导不以硬性的道德约束,而以柔性的感召力量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应先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特长,再发挥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
B.调研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困境,是为还原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并调整其发展趋向。
C.历史研究既是文化自觉的路径,又是中西文化比较的前提,可以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便进一步发掘继承、提炼应用。
D.同时把“兴”“立”“成”视为君子成人的历时态和共时态要素,更能立体多维地认识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综合效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岱年认为:“惟有取信‘文化的创造主义’而实践之,然后中国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
B.严复提出:“居今言学,断无不先治旧学之理,经史词章,国律伦理,皆不可废。诸公既治新学之后,以自他之耀,回照故林,正好为此。”
C.章太炎认为:“国家立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以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两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也。”
D.梁启超指出:“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学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扬光大之必要。”
(4)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6字箴言,在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加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重要启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思想传统,我们应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馆
黄裳 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得怎么稀奇,上海,苏州,北京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区别。坐在北平中山公园的大槐树下吃茶,总非雅人如钱玄同先生不可罢?我们很难想象短装的朋友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苏州的茶馆呢,里边差不多全是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人物。总之,他们差不多全是有闲阶级,以茶馆为消闲遣日的所在的。四川则不然。在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的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学生借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所,真是,其为用也,不亦大乎!
一路入蜀,在广元开始看见了茶馆,我在郊外等车,一个人泡了一碗茶坐在路边的茶座上,对面是一片远山,真是相看两不厌,令人有些悠然意远。后来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几乎每条街都有两三家茶楼,楼里的人总是满满的。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弘大的规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的。成都的茶楼除了规模的大而外,更还有别的可喜之处,这是与坐落的所在有关的。像薛涛井畔就有许多茶座,在参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应当是不坏的罢。吟诗楼上也有临江的茶座,只可惜楼前的江水,颇不深广,那一棵树也瘦小的可怜,对岸更是些黑色的房子,大概是工厂之类,看了令人起一种局促之感,在这一点上,不及豁蒙楼远矣。然而究竟地方是好的。如果稍稍运用一点怀古的联想,也就颇有意思了。
武侯祠里也有好几处茶座。一进门的森森古柏下面有,进去套院的流水池边的水阁上也有。这些地方还兼营菜饭,品茗之余,又可小酌。实在也是值得流连的地方。
成都城里的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以用薛涛井水作号召,说是如果有人尝出并非薛涛井水者当奖洋若干元云。这件事可以看出成都人的风雅,真有如那一句话,有些雅得俗起来了。其实薛涛井水以造笺有名,不听见说可以煮得好茶。从这里就又可以悟出中国的世情,只要有名,便无论什么都变成了好的。只要看街上的匾额,并不都是名书家所题,就可以得知此中消息了。
大些的茶楼总还有着清唱或说书,使茶客在品茗之余可以消遣。不过这些地方,我都不曾光顾过。另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茶馆附属品,则是“讲格言”。这次经过剑阁时,在那一条山间狭狭的古道中,古老的茶楼里看见一个人在讲演,茶客也并不去注意的听。后来知道这算是慈善事业的一种,由当地的善士出钱雇来讲给一班人听,以正风俗的。
这风俗恐怕只在深山僻壤还有留存,繁华的地方大抵是没有了的。那昏昏的灯火,茶客黯黑的脸色,无神的眼睛,讲者迟钝的声音,与那古老的瓦屋,飞出飞入的蝙蝠所酿成的一种古味,使我至今未能忘记。
随了驿运的发达,公路的增修,在某些山崖水角,宜于给旅人休息一下、打打尖的地方,都造起了新的茶馆。在过了剑阁不久,我们停在一个地方吃茶,同座的有司机等几个人。那个老板娘,胖胖的一脸福相,穿得齐齐整整,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一开头,就关照灶上,说茶钱不用收了。这使我们扰了她一碗茶。后来慢慢的谈到我们的车子是烧酒精的,现在酒精多少钱一加仑,和从此到梓潼还得翻几个大山坡,需要再添燃料了。最后就说到她还藏有几桶酒精,很愿意让给我们,价钱决不会比市价高。司机回复说燃料在后面的车子里还有,暂时等一下再说。那位老板娘话头不对就转过去指着她新起的房子,还在涂泥上灰的,给我们看了。她很得意的说着地基买得便宜,连工料一起不过用了五万元,而现在就要值到十万元左右了。
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家茶馆,榜曰“凤凰楼”这就颇使我喜欢。这家“凤凰楼”只有一大间木头搭成的楼,旁边还分出一部分来算是药房。出卖草药,和一些八卦丹万金油之类的“洋药”。因为无处可去,我们整天一大半消磨在那里,就算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所以对于里边的情形相当熟习。老板弟兄三人。除老板管理茶馆事务外,老二是郎中,专管给求医者开方,老三则司取药之责。所以这一家人也很可以代表四川茶馆的另一种形式。
我很喜欢这茶馆,无事时泡一杯“菊花”坐上一两个钟头,再要点糖渍核桃仁来嚼嚼,也颇有意思。里边还有一个套阁,小小的,卷起竹帘就可以远望对江的风物,看那长江真像一条带子。尤其是在烟雨迷离的时候,白雾横江,远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雾鬓云鬟,使我想起了古时候的美人。有时深夜我们还在那里,夜风吹来,使如豆的灯光摇摇不定。这时“么师”(茶房)就轻轻的吹起了箫,声音极低,有几次使我弄不清楚这声音起自何方,后来才发现了坐在灶后面的么师,像幽灵一样的玩弄着短短的箫,那悲哀的声音,就从那里飘起来。
有时朋友们也在凤凰楼里打打Bridge,我不会这个,只是看看罢了。不过近来楼里贴起了“敬告来宾,严禁娱乐,如有违反,与主无涉”的告白以后,就没有人再去“娱乐”了,都改为“摆龙门阵”。这座茶楼虽小,可实在是并不寂寞的。
(选自《黄裳散文》,有删改)文本二:
前些日子读了舒新城先生的《故乡》,知道了内地的许多情形,觉得很有意思。……现在研究内地情形的渐渐多了,这是好现象。散文向这方面取材的,却似乎还不多。游记里的描写常嫌简略,而走马观花,说出来也不甚贴切。报纸上倒不时有内地情形的记载,简略是不用说,而板板地没生气,当然也不能动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定可给读者一种新知识,新情趣。
(节选自朱自清《内地描写——读舒新城先生<故乡>的感想》)(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所举其他地方的茶馆里多是有闲阶级不同,四川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人物,这正是观察、体验民俗风情的好去处。
B.作者在写成都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用薛涛井水来招揽生意时,分析认为历史上并未听说此井水可以煮得好茶,意在讥讽成都人的附庸风雅。
C.文章写剑阁古道茶楼“讲格言”,讲者声音迟钝,听者也不注意听,茶楼环境和茶客似乎都乏善可陈,却能使作者“至今未能忘记”,全赖其中体现出的“古味”。
D.文章在介绍离开剑阁后在途中遇到的茶馆时,以细腻的笔触活画出一个富态、健谈而又精明的老板娘形象,带领读者一同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所说的“不平凡”,是涵盖全篇的关键性词语。以下所写茶馆虽各具特色,但都紧紧围绕此点展开,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介绍四川茶馆时,作者“移步换景”,严格依据自己的行程来写,这样安排写作顺序,使得记述井井有条、条理清晰。
C.不选择大茶楼的清唱或说书来具体介绍,而属意深山僻壤中的原始古老茶楼,这体现出的是作者选材的眼光和匠心。
D.文章对四川茶馆既有自然风物、民俗风情的介绍,也融入自己的主观情趣与感受,使文章更为充实,也让读者得到更深切的体验。
(3)文本一最后写“凤凰楼”茶馆时着墨较多,文中明言“很喜欢这茶馆”,作者为何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本二指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组卷:8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样体积的冷水跟热水一起放冰箱里,①_______?你可能会觉得,肯定是冷水,因为要结冰,热水得先变成冷水才可以。但其实,②_______。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热水挥发会形成大量水蒸气和小液滴,和冷空气接触比表面积大,能够快速冻成冰块。另外还有一个你可能想不到的影响因素,那就是热水本身就比冷水更容易结冰。这个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了,但当时人们并没有深入去研究它。直到1963年,一位坦桑尼亚的中学生再次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还据此发表了一篇论文。发现这个现象的学生叫做姆潘巴,这个现象也被称为“姆潘巴效应”。那“姆潘巴效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直到今天,③_______。有人认为,这跟冷水里的溶解气体比热水里的多有关;有人认为,加热之后的水,氢键能量变高了,这对形成冰块的过程有利;还有人认为,在冷冻的时候,热水的对流比冷水的剧烈,所以整体降温更快……想找到真正的答案,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姆潘巴现象说明,即便在今天,我们身边依然有很多未被破解的神奇的科学现象。科学探索的道路也远远没有到尽头,如果你也发现了什么反直觉的现象,多多留心,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姆潘巴!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交替使用多种人称,请简要分析其写作效果。组卷:16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字的源流演化中寄寓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与追求。如“楚”字,其本义“丛木,一名荆也”(《说文解字》)。从甲骨文字形上看,上面双木为林,下面疋(shū)为足,故有学者认为足历山林,是“开发山林”之义。人入山林,荆棘丛生,不免被刺破、划伤,故而引申出“痛楚”“酸楚”之义。披荆斩棘,终于走出林莽,豁然开朗,眼前看得分外“清楚”,能率先走出丛林,可谓杰出之士,名曰“翘楚”。楚地之人以此为傲,命国名为“楚”其地曰“荆楚大地”。武昌木牌楼与长沙岳麓书院有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楚本即材,其自豪之感跃然纸上。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身成长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