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必修1《第一单元》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D.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C.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B.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C.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组卷:21引用:16难度:0.9

二、(36分)

  •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一九五六年六月
    【注】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六月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词分析。
    (2)作者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组卷:17引用:1难度:0.9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煤的对话
    艾 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吗?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结合这首诗的主旨,说说诗人为什么以煤作意象?
    (2)有人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时说“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组卷:15引用:1难度:0.7

四、(20分)

  •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其中阮籍的啸歌最有名,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②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组卷:49引用:38难度:0.3

五、(60分)

  • 11.阅读下面这首题为“别等”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别 等
    别等太阳已经高挂天空
    才进入今天
    别等花已凋谢
    才来珍惜
    别等机会远去
    才来痛心
    别等已经失败
    才来懊悔
    等,只会等白我们的少年头
    等,只会让我们错过
    播种和收获的季节……
    读了这首小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出来。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组卷:63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