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
          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歌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时间为幅度,画以空间为前提,诗的材料是语言、文字,画的材料是点、线、面、色彩。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的区别曾作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存空间的物体,所以绘画不宜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情节;而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歌不宜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所以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描写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而诗歌则能描写在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和它所具有的矛盾。莱辛的理论主要说明诗画各有各的面貌,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总之,诗与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
          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钦慕和向往,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绘画的一书宗旨:“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游山水之象与道相通,其道为圣人精神所在。他认为,画山水者,眼所见,心所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境界”。唐代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认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孟郊也认为“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物象、意象、想象等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唐王维的诗清逸、闲雅,意境深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诗与画各有所长,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艺术的精神相通,这就产生了诗画合璧的空间,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艺术追求,必然产生相通的艺术,两者融合,相互映辉,使诗情画意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于是诗画合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便成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大特征。
    (摘编自顾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诗画合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与中国画虽分属不同门类,但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在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
    B.西方美学家认为绘画、建筑和雕刻用线条、色彩描绘物体,诗歌、舞蹈和音乐用声音、语言叙述动作。
    C.唐代山水田园诗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诗人也受绘画的启发,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
    D.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诗歌都是以景为象,借景抒情。诗情画意的共同点在于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注重实录、讲究科技和强化造型的认知,是西方文化中未能形成诗画合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B.宋元时期,诗画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元代画家还造就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风貌。
    C.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将诗与画结合并呈现于荧屏上,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诗词的永恒魅力。
    D.诗有诗情,画有画意,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促使二者融合映辉,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宋代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根据嵇康所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绘画时,曾经慨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
    C.沈括评王维画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D.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把山水画置于最高的地位。
    (4)如何理解莱辛所说的诗画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请联系材料简要说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4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我就在这座屋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的痛苦。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当我四处溜达时,老是想起米考伯太太那些筹款的方法,心里总压着米考伯先生的债务负担。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
    (选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约定的时间,与米考伯先生见面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们的家”这一称呼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
    B.米考伯先生家楼上的房间里一件家具也没有,但为了挡住邻居的耳目,他们成天拉上窗帘,这表现了米考伯夫妇爱面子的特点。
    C.在朝街大门的正中挂出招揽青年女子寄宿的铜牌,同意丈夫招“我”做房客,米考伯太太的行为体现了贫贱夫妻间患难与共的真情。
    D.“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米考伯太太的这句话不仅形象说明了他们无力偿还债务的困窘境况,也反映了他们下定决心赖债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刻画米考伯夫妇形象过程中,多处运用极具夸张色彩的对比手法,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
    B.小说细致描写“满脸污垢的男人”上门讨债的全过程,以点带面,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将主人公置于遭遇追债却无力偿债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了当时英国底层社会小人物生计的艰难。
    D.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感更加动人。
    (3)米考伯太太不止一次提及她的爸爸妈妈,这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4)“我”对米考伯夫妇抱着怎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20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的语句中暗含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仔细研读,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上相应的语句。
    改革是新事物,当然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大前提:
     

    小前提:改革是新事物
    结  论:
     

    组卷:1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调查显示,十年前,年轻人择业更倾向于“教师”“医生”“警察”“建筑工人”“手工业者”等传统职业。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传统职业没有发展前景,赚钱少,工作累。他们更青睐网络主播、电子竞技运营师、密室NPC、收纳师、调饮师等新兴职业。
          材料二: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思考》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以上关于“择业”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组卷:1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